正文 文化自覺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1 / 3)

“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黨的十七大以獨特的理論視野從文化時空緯度入手提出的重要命題,充分顯示了一個背負著五千年文明發展的執政黨強烈的文化自信,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對繁榮發展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覺、強烈的曆史責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當代文化教育工作者,應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學習、研究、傳承、踐行中華文化,努力推進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為中華民族建設底蘊厚重而溫馨的共有精神家園。

一、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共享精神家園的根基,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支柱,中華民族複興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動力,海內外中華兒女,都應凝聚在中華文化的旗幟下,生活於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

(一)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享精神家園的堅實根基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靈魂和血脈,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一個民族的文化,也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記憶,標誌著這個民族的曆史軌跡和發展脈絡,集中體現了這個民族的精神追求和處世原則。曆史經驗表明,任何時代的任何民族,若要生存和發展,都特別需要民族的凝聚力,而民族凝聚力與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密切相關。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本民族文化作為精神支撐,就很難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民族文化為根基,就會因為失去“精神家園”而難以為繼。國家和民族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隻要能保持文化不敗,精神不衰,就能在憂患中巍然屹立,從苦難中奮然崛起。

就個體而言,精神家園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靈歸宿。人既有物質生活需要,又有精神生活需求。一個人有了精神家園的支撐,就會有安頓感和溫馨感,其生活才能充滿陽光;若失去精神家園,就難免感到心靈空虛而無所依附,甚至精神頹廢而誤入歧途。生活在特定民族之中的個體,其精神需要走向溝通,其心靈需要及時獲得調養。毫無疑問,個體的精神家園應定位於民族精神家園之中,成為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光榮一員。

作為民族獨特精神氣質和價值取向的共有精神家園,體現了一個民族經過漫長的曆史積澱而傳承下來的特有的文化傳統、習俗習慣、心理情感;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所,生存發展之基,身份歸屬之標誌;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民族創造力的精神之源;也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紐帶,民族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

有著悠久曆史和燦爛文明的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鮮明特色的民族文化。“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在中華文化中,儒家講仁、義、禮、智、信,強調“以仁為本”“致中和”“和為貴”“修己安人”“成己成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道家言道,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為而不爭”“見素抱撲”“少私寡欲”;法家重法,主張“法不阿貴”“食有勞而祿有功”;佛家信奉“無我無欲”“自然清淨”“隨緣而安”;墨家“尚賢”“尚同”“兼愛”“非攻”;加以陰陽五行、相克相生等見解,百家爭鳴,異彩紛呈,由此構成了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中華文化以“尚中貴和”為旨歸,天人合一,民胞物與,協和萬邦,有“度”有“節”,理性地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個體身心的普遍和諧。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以其獨特的智慧,曆經數千年不斷積澱而形成的亙古未絕、一脈相承、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已彙成浩瀚的巨流,以其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一直維係著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之根基。中華曆久彌新的璀璨文化,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和文化尊崇的基礎,安身立命、心靈慰藉、靈魂安頓、精神歸屬和終極關懷之所,是中華民族凝聚力、親和力的源頭活水;是民族生命智慧的源泉,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唯變所適、求索求新的不竭動力。曆史經驗表明,否定中華文化,斬斷中華文化之根,信奉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缺乏中華文化認同和尊崇,共有精神家園就會失去文化根基和文化底蘊,甚至帶來民族衰亡。文化認同和尊崇積澱愈深愈厚,文化認同感、尊崇感就愈強,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就愈美滿而溫馨。

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理應為海內外中華兒女所“共有”。海內外中華兒女擁有共同的祖先,都是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隻要是文化中國意義上的中國人,隻要是同根同族的華夏子孫,隻要是中華民族的一員,無論是身處海內或海外,都應不分地域、階層、地位、黨派,甚至可超越意識形態的分歧,都應對中華民族有文化、心理和精神上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都可擁有共同的精神家園。共有精神家園的價值底線,是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是中華兒女的起碼做人準則,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特有“本根”情懷。隨著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不斷建設,中華兒女的核心價值理念將不斷得到提升,民族向心力、親和力、凝聚力不斷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安頓感會不斷增進。

(二)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牢固支柱

文化的認同和尊崇,質言之,就是對民族精神的認同和尊崇。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對於生命存在和民族尊嚴、價值、意義的理解和把握,是對民族的價值理想、終極關懷的執著追求。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深層內涵,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為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範,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的綜合反映,是建設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強大支柱。

中華民族在創造曆史悠久而燦爛的中華文明的過程中,形成了優良的文化傳統和可貴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以《周易》《尚書》《論語》《孟子》等經典為淵源,倡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尚中貴和、權變時中、率性修道、利用厚生、知周萬物、道濟天下、天下為公、舍生取義的精神。毛澤東和鄧小平曾分別對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民族團結、實事求是、克己奉公、自強不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百折不撓、英勇不屈等優秀民族精神作過精辟論述。貫穿中華民族精神的則是“愛國主義”,支撐中華民族精神家園脊梁的則是富有生命力的民族精神以及秉承這民族精神的誌士仁人。毛澤東對中華民族精神給予高度評價:“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複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開幕詞中盛讚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懷:“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認為“必須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尺度。江澤民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一個重要尺度。綜合國力主要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這種物質力量是基礎,但也離不開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民族精神建設提高到關係綜合國力強弱的高度,體現了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民族精神也是一個民族自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必要條件。正如黨的“十六大”報告所指出:“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胡錦濤認為:“中華民族是具有偉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經曆磨難而不衰,飽嚐艱辛而不屈,千錘百煉而愈加堅強,靠的就是這種威力無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奮鬥,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凝聚力。”胡錦濤在西柏坡參觀學習考察時說:中華民族曆來以勤勞勇敢,不畏艱苦著稱於世。我們的古人早就講過,“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憂勞興國,逸豫亡身”黨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等。這些警世名言,今天對我們依然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中的重要作用。世界民族發展史表明,任何一個民族隻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為一個富有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

黨的十六大特別就中華民族精神作了高度概括:“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豐富著這個民族精神。”在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中,愛國主義是核心;團結統一是中華民族曆史的主流,深深印在中國人的民族意識之中;愛好和平是中華民族的美好天性和理想;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自愛自重、昂揚向上的精神追求。在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正是依托偉大的民族精神,才激發民族成員的歸屬意識、進取意識和奮鬥意識,呈現出中華民族偉大的凝聚力,中華民族才能夠生生不息。

中華民族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賦予新內涵。經過近代變法維新和辛亥革命,傳統的民族精神得到繼承,突出了發憤圖強、變革求新的精神;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和民主革命烽火的陶鑄,強化了民主意識、科學觀念、自力更生和艱苦奮鬥精神;新中國的成立,增強了獨立自主意識,弘揚了公而忘私精神;改革開放,順應時代進步潮流,中華民族古代積澱的優秀傳統精神和近現代孕育的革命傳統精神得以繼承和發揚,培育了開放意識、自立意識、競爭意識、公平與效率意識、民主與法製意識,弘揚了求是精神和創新精神;結合建設和諧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的時代主題,應該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天地之間、莫貴於民的民本思想,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中和理念,革故鼎新、因時而變的創新意識,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的崇高境界,扶正揚善、恪守道義的傳統美德等民族精神的精華發揚光大。唯有如此,以民族精神為支柱的精神家園才會有根本依托,這個精神家園才會得到不同階層、不同類別和不同地域的所有中華兒女的認同和尊崇。

(三)中華民族複興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強大動力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時代呼喚。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必須著力建設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根基、以中華民族精神為支柱的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維係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複興的軟實力。在全球文化日益多樣化的當今時代,我們更應發揮中華文化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的積極作用。如果我們通過堅韌的努力,建設起一個真正能夠為中華民族所有成員共享的精神家園,就會進一步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軟實力,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20世紀中葉以來,世界文化日益走向多元化。各國文化在相互開放、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影響中走向多元與繁榮。與此同時,各種異質文化之間的衝突和激蕩始終存在。全球化浪潮加劇了文化衝突和思想多元化的同時,催生了低俗文化、腐朽文化、舶來文化的流行,加上市場經濟的推行誘發了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的滋長,都使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遭遇了空前挑戰。麵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全球文化背景,迫切需要增強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建設本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邁上新台階,中國已初步進入小康社會,但我國文化建設總體實力和總體水平卻沒有同步趕上。經濟複興是民族複興的基礎,文化複興是民族複興的靈魂。中國不僅需要經濟的複興,同時也需要文化的複興。如果沒有文化的複興,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全麵複興需要文化的複興作為支持、動力和保證。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已經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需要。越是經濟強大的民族,越是注重建設精神家園。隨著由經濟型社會向文化型社會的過渡,社會文化正滲透於生活的各個領域,千姿百態的文化現象層出不窮,人們的精神文化內容需求不斷豐富,精神生活質量追求和共有精神家園的渴望將會日益強烈。

在上述時代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把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到事關中華民族複興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曆史發展階段的高度的文化自覺。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就指出:“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於世界。”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中重申了毛澤東這一論斷,確信“這種形勢的出現已經為期不遠”。江澤民同誌指出:“一個民族隻有在努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保持和發揚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真正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們能不能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吸收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成果,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這是事關中華民族振興的大問題。”黨的“十六大”報告昭示:“在當代中國人民的偉大奮鬥中,必將迎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高潮,創造出更加燦爛的先進文化。”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將文化建設提高到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首次提出了“文化生產力”的概念。2006年11月,胡錦濤明確提出了“中華文化複興”的理念:“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必將伴隨著中華文化的偉大複興”;2007年10月,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重申“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將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發出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新動員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