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化教育發展中,“自強不息”本身意味著“與時偕行”,具備“與時俱進”的品質,具有權變時中的理性精神,不斷拓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由此而促進大學時中日新。在大學校訓中,“創新”包括“創造”“開拓”“拓新”等多有涉及。武漢大學“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訓,南開大學“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都傳承了中華文化自強而求新的理念。
6.引領學校追求卓越,影響社會的價值形成。
中華民族必須有全民普遍認同的核心價值觀,這是國家進步和民族複興的強大精神支柱和不竭的力量源泉。大學莫不如此。大學校訓應成為全體教職員工普遍認同的價值觀。這樣的校訓,作為民族文化的積澱,大學精神的象征,大學理念的載體,大學獨立思想和傳統精神的體現,以其至理名言,以其含英咀華,印在心裏,融入血液,落實到行動中,因能引領學校追求卓越而成為大學無形的精神財富。
大學校訓在影響學校發展的同時,也深深影響著社會。正是大學校訓鮮明的文化特征和獨特的文化功能,激勵著一代代莘莘學子,擔負時代的重任,走出校園,播撒文明,影響民眾,成就人生。通過校訓曆史的考察發現,某些校訓逐步得到政黨和社會的價值認同。1916~1919年間,青年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讀書期間,曾與蔡和森等多次利用假期寓居嶽麓書院半學齋求學,並與同伴研討變革社會的真理,書於嶽麓書院的“實事求是”自然會影響到多次出入書院的毛澤東。1941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幹部會議上所作《改造我們的學習》報告中就精辟地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係,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賦予“實事求是”以科學內涵。1943年,毛澤東親書“實事求是”,作為延安中央黨校的校訓。“實事求是”就成了黨校學員乃至全黨的座右銘,並於1945年4月在中共七大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正如鄧小平所言:“毛澤東同誌在延安為中央黨校題了’實事求是‘四個大字,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就是這四個字。毛澤東同誌所以偉大,能把中國革命引導到勝利,歸根到底,就是靠這個。”“實事求是”不僅為爭取抗戰最後勝利和新中國建立,而且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產生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價值。
顯然,當今院校要建設多樣化特色化的校訓,很難繞開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大學校訓的價值取向和育人理念,反映出中華傳統文化對大學的深刻影響,以及大學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要解決某些校訓的雷同和膚淺現象,需要從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經典智慧的挖掘上下工夫,同時要從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特色文化建設的結合上下工夫。
四、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校訓之立意
挖掘中華經典智慧,吸收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結合時代精神和社會需求,根據本校的定位、辦學理念和特色,來凝練和解讀院校校訓,是多樣化特色化校訓的必然選擇。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校訓之確立,首先必須凸顯學校辦學宗旨。辦學的目標是構建校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學院承擔著教育係統中高層行政管理幹部培訓的重任,提升教育行政管理幹部的素質和能力,服務於全國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是學院辦學的根本宗旨。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哲學觀,將參訓者個體的發展和完善當作確立校訓的根本出發點。其次,要傳承學院文化,學院本身所固有的文化傳統和要素,應該成為構建校訓的文化根基。再次,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精神。中華傳統文化是構建校訓並使校訓更具文化魅力的源泉。構建學院校訓要立足傳統文化,吸收和借鑒傳統文化精神。此外,要賦予校訓以時代內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構建學院校訓的時代要求,也是學院發展的力量源泉。學院校訓之確立,也應富於文化底蘊,融古通今,辭精義達,體現學院的定位與使命,具有凝聚、涵養與導向功能。
方案1:知周萬物道濟天下
“知周萬物,道濟天下”取自《易傳·係辭上》之“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以“知周萬物,道濟天下”為院訓,既充滿了傳統文化韻味,又契合學院辦學的宗旨。“知周萬物”之“知”即“智”,內含銳智、明理之意;“周”有通達、完備之義。“知周萬物”即悟大智,窮理盡性;明大理,通曉人及周邊事物之理。“道濟天下”之“道”指自然法則,事物發展的規律,含大道、大德之義。“道濟天下”即求大道,以慧通天下。古人提倡“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就是要將學養提升到盡知人與物之理性,遵循事物之道理和規律,以慧通天下。求知而不長智慧,人生會誤入歧途。學知識,掌握智能,提升智慧,把握規律,才會無過無不及,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無論求學、創業還是執政,都需要求智求道,智道相濟,以慧通天下而無過。“知周萬物,道濟天下”,作為學院校訓,既是學院辦學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教育行政幹部培養的理想目標,體現了學術理想和社會責任的統一。它勢必激勵和勸勉學院人勤奮探索,不斷拓展知識領域,追求大智慧,踐行大道德。概而言之,“知周萬物,道濟天下”校訓(立意)昭示學院的理念與使命:學知求智,自強不息,達到窮盡萬事萬物之理的學養與境界;樂於奉獻,把握規律,實現化成天下之宏願。
方案2:中和位育竭才卓立
“中和位育”源自《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無所偏倚,故謂之中。發皆中節,情之正也,無所乖戾,故謂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體也。達道者,循性之謂,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此言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離之意。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中和位育”:達到不偏不倚無所乖戾的中和境界,天地各安其位,萬物各遂其生而茁壯。“竭才卓立”語出《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此為顏淵讚歎孔子高超的教育藝術和效果。學院培訓的效果,理應“竭才卓立”,盡竭其才,獨樹一幟。總之,“中和位育竭才卓立”作為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之院訓(立意),昭示人們:信守中道,無所偏倚;謀求和諧,無所乖戾;各安其位,各得其所;竭盡才智,超群挺立。
方案3:養浩然正氣
“養浩然正氣”首先是經典的昭示。《孟子·公孫醜上》載,孟子回答公孫醜所問“夫子惡乎長”時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至大至剛”之氣,必須“以直養而無害”,若用正義來培養它,對其不加傷害,它就會無所不在;要“配義與道”,需由正義而培養,人所作所為必須符合道義,否則就會乏而無力;“非義襲而取之”,並非偶然的正義之舉所能養成,需要日積月累,事事合義,若內心被不義與非道所蒙蔽,做了愧心之事,說了有害於公正之語,這種氣就會立即消散。可見,孟子所謂的“浩然之氣”是指一種正大、剛直的氣節,是以內在的人格尊嚴、正義之感、道德之善作支撐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崇高的精神力量。其次,“養浩然正氣”是領袖的“諭旨”。為激勵學院做好幹部教育培訓工作,1999年5月18日,國家主席江澤民為學院題詞中明確提出“講正氣”之期望。2008年12月18日,在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國家主席胡錦濤希望共產黨人養成“浩然正氣”。再次,“養浩然正氣”是學員和教師的訴求。2007年,第28期高校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員和教師策劃並贈送學院“養浩然正氣”石碑。之所以倡導“養浩然正氣”,旨在激勵學院人及參訓學員修身養性,坦蕩豁達,講道義,行仁義,重操守,修睿智,形成立於天地之間的正氣,做巍巍之正人君子,達到人生理想境地。
2008年仲秋,筆者漫步於百畝校園,寫下了《圓夢》“十六句”,特輯錄於後,想必有助於加深對“校訓之立意”的理解。
圓夢
——作於戊子仲秋
嚶鳴菊黃柳猶青晨醒園遊心依靜
溯源杏壇仰先師 流觴曲水慕書聖
撫石因生浩然氣 臨碑惜念留學風
見賢莫忘領袖諭 思齊且瞻純才亭
敬業求是話鶴卿 至理真言辯清明
儒道會通諸子立 善美與共百家興
知周萬物學為徑 道濟天下思中行
中和位育遂其意 竭才卓立圓夙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