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不少校訓傳承著院校自身的文化命脈。北京大學校訓中對“民主科學”的崇尚,恰恰是對新文化運動中科學與民主精神的傳承。北京師範大學突出師範特色,注重傳承師道文化,從奠基時期的校訓“誠實勇敢勤勉親愛”,到範源濂執校時將其概括為“以身作則”之校訓,再到1997年啟功先生以“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之校訓將“以身作則”具體化,其師道文化一脈相承。南京大學校訓可溯源於兩江優級師範學堂。1906李瑞清為兩江師範學堂確立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之校訓,“誠樸”之風即已滲入;民國初期“兩江”舊址上建立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明確以“誠”為訓;繼之而起的國立東南大學以“止於至善”為訓,形成“誠樸、勤奮、求實”的南高--東大學風,將“誠樸”之風發揚光大;國立中央大學“誠、樸、雄、偉”,“誠樸”之風依然盛行;新世紀之初南京大學以“誠樸雄偉勵學敦行”為校訓,“誠樸”之風在傳承中與時俱進;此可謂“誠樸百年”,一以貫之。走近嶽麓書院講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懸簷下的“實事求是”,此匾為湖南大學的前身湖南公立工業學校1917年遷入嶽麓書院辦學時,由深知“實事求是”價值的賓步程校長所書。如今,湖南大學以“實事求是敢為人先”為校訓,將“實事求是”納入其中,充分體現了嶽麓書院優良的學術傳統。與西南聯大血脈相連的雲南師範大學,在聯大故土上,傳承聯大精神,仍以“剛毅堅卓”為校訓,堅信《尚書正義》所謂“剛能立事”,《論語·泰伯》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左傳·宣公二年》所倡“殺敵為果,致果為毅”,《漢書·馬援傳》所謂“窮當益堅”,《詩·大雅》所謂“實堅實好”,《論語·子罕》所謂“如有所立卓爾”。顯而易見,傳承院校自身文化命脈的校訓,同時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之價值。
三、大學校訓的文化育人理念
綜觀各類院校的校訓,耐人尋味的是,其立意多具中華文化價值傳承取向,其中蘊涵豐富而深刻的育人理念。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覓、凝聚而成,承載著學校曆史傳統和理想追求的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的校訓,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教育的真諦,必然凝聚著一代又一代的學者們育新人、造福人類、獻身科學、引領人文的心路曆程,濃縮著一批又一批的學子孜孜不倦、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信念與勇氣;這樣的校訓體現了學校教育的價值追求,具有導向性的內在特征,深深影響著校園文化、教風、學風等的形成;這樣的校訓是對師生的期望,是教師和學子加強自身修養的準則,規範著師生的行為,陶冶著師生的文化情操,淨化著校園文化氛圍,具有生命力、感染力,其作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其影響觸及靈魂而曆久彌新。
1.勉勵師生明確為學之序,學問思辨行兼顧,力求“知行合一”。
中國大學校訓尚“學”,涉及“博學”“篤學”、“勵學”“樂學”“學而不厭”“學無止境”“學參天地”等,這與中華民族曆來重視學習的傳統相一致。古人將“學”與“問”“思”“辨”“行”兼顧。複旦大學校訓所用“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就注重“學”“誌”“問”“思”的結合。中山大學校訓所用“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意在培養博學、質疑、善思並躬行之才,從“學”到“行”五個環節,精辟地概括了為學之序,體現了學知、求知與用知的統一。
“學”的根本目的在於“行”。遵循尚“行”傳統,不少校訓強調“敦行”“尚行”“力行”“篤行”,力求“經世致用”“知行合一”。北京師範大學“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校訓,源自其前身京師大學堂師範館於1902年提出的“辦理學堂首重師範”的理念,緊扣“師範”二字,而且將“學”與“行”有機結合起來,凸現了對師生在讀書治學和德行修養上的根本要求,不僅會激勵教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和效仿的典範,而且會鞭策莘莘學子求學不息,早日擔負起教書育人之天職。山東師範大學“弘德明誌博學篤行”的校訓,在“學”與“行”的統一中強化了“德”和“誌”,令這所植根於齊魯文化沃土、汲取泉城人文靈韻的學府,充滿勃勃生機。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博學誠信求索篤行”校訓,在“學”與“行”之間強化了“誠信”和“求索”,反映了對外經濟貿易的特色與需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校訓中直接將“知行合一”納入其中。
2.激勵師生遵循大學之道,厚德誠正,止於至善,形成完善人格。
遵循傳統的大學之道,大學校訓注重道德教化,常用“厚德”“明德”“崇德”“修德”“立德”“弘德”“德合自然”,主張“敬業”“勤樸”“勤奮”“勤儉”,做到“真誠”“誠樸”“誠實”“誠信”“忠誠”,期望“止於至善”。雲南大學的“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學識,成一等事業”等著名校訓都把做人和人格放在了首要地位,隻有學會做人,具備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才能以優異的學識和技能立身社會,才能成就一等事業。
傳統教育注重人格的養成,注重提升師生的人格涵養。培養和完善人格應成為當代大學的根本功能。完善的人格需要有精神境界和價值追求,特別需要講“正氣”,有“風骨”,這在北京林業大學校訓“養青鬆正氣、法竹梅風骨”和蘇州大學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中都有所倡導。山東大學提出“氣有浩然”,即主張養“至大至剛”並“配義與道”的“浩然之氣”,要具備“大丈夫”氣概。反映大學之道的校訓,才會為校園文化注入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才有可能彰顯校訓特有的文化魅力。
3.昭示師生“實事求是”,追求真理。
眾所周知,西方大學特別是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以追求“真理”作為校訓的核心價值觀。然而,追求真理絕不是西方大學的專利,也是中國大學校訓所昭示的,其核心概念是“實事求是”。中國大學不少校訓含有“求實”“務實”“尚實”“崇尚實踐”等詞語,更有“求是”“惟真”等表述。中國人民大學和天津大學等院校的校訓“實事求是”,本義為“務得事實,每求必真”(顏師古注),旨在鼓勵人們努力探究知識,摸索規律,尋求真理。1914年,趙天麟以“實事求是”作為北洋大學校訓,倡導了一種中國本土化的治學精神、科學態度和方法,在大學校訓中獨樹一幟,對昔日的北洋大學和今天的天津大學在治學、育人諸方麵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浙江大學的前身是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成立的“求是學院”。1938年11月西遷途中竺可楨校長提出並決定以“求是”作為校訓,盡管曆經滄桑巨變,但其精神一直在浙大學人中流傳。
4.淨化校園,營造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優良文化氛圍。
“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在中華文化教育發展史上絕非空白。傳統“中和”理念首先承認差異的存在,主張“和而不同”,確信“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百家爭鳴”背景下興起的“稷下之學”,即崇尚思想自由,具有包容精神。這在書院和其他類型的高等教育機構及社會教化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隻是其“自由”具有本民族的特性,即可“從心所欲”,但須“不逾矩”。深受中華文化影響並善取西方文化之長的蔡元培,執掌北京大學時強調大學應“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所提出的“循思想自由之原則,取兼容並包之主義”,一直成為不少學人心目中的北大校訓。清華大學校訓內含的“厚德載物”,要求君子接物,度量寬厚,猶大地之博,無所不載,而且責己甚厚,責人甚輕。某些院校校訓包含的“博大精深”“含弘光大”,都是對傳統文化包容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同時揭示大學應具備的大度包容的氣質而不是自我封閉或孤芳自賞,應營造的學術自由氛圍而不是萬馬齊喑或長官意誌。在這樣的氛圍中,大學人才會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蘊的浸潤,保持自己的清純與尊嚴,個性與追求,既有“統一意誌”,又有“個人心情舒暢”;才會善於取長補短,不斷獲取新知,帶來新思想,新觀念,新建樹。
5.喚起師生自強不息的精神,促進大學時中日新。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得益於“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效法天道自然,剛健有為,自主求新,富有自愛自重、自勵自強、昂揚向上的精神追求。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時代,依然需要人們具有剛毅的性格,權變時中的智慧,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要求大學在曆史與未來的交彙點上找準定位,擔當自身使命。基於此,某些院校校訓中提到“篤誌”“勵誌”“誌存高遠”,明言“自強”“弘毅”“進取”“進步”。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之所以受到學界高度認同,主要是因為它作為中華文化精神,集剛健和柔順兩種特質於一身,體現了一種健全的人格,而清華人對此有深切體認,力圖效法“天地之道”,鑄就學者順應自然、包容、進取和奉獻的君子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