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管理者:且與中華經典同行(3 / 3)

中國高等院校作為民族文化的重鎮,作為民族精神的家園,必須彰顯本土文化,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富有民族特色,培養有中華文化之根的知中國服務中國的公民。中國大學必須植根於中華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在歐美教育模式盛行於中國的20世紀20年代,飽讀“四書”“五經”的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抱定“知中國”“服務中國”的誌願,明確主張辦“土貨化的南開”,即“以中國曆史、社會為學術背景,以解決中國問題為教育目標的大學”;1931年,他主張“整理中國固有之文化,摘其適合現代潮流者,闡揚而廣大之,奉為國魂,並推而廣之,以求貢獻於全世界”;1934年他提出的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分別源自《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和《禮記·大學》中提到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在倡導學習和借鑒國際高等教育經驗的背景下,塗有光教授敏銳地提出:忽視中國文明特色是“在”中國的大學(a university in China),而不是中國“底”大學(a university of China)。進入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於2006年在北京論壇上強調指出:要發掘和重建紮根於東亞文化的高等教育傳統;東亞大學應具有鮮明的東亞文化特色。這也意味著,中國大學也必須挖掘紮根於中國文化的高等教育傳統,辦出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也強調:大學一定要有傳統文化的根;大學培養的學生要有中華文化氣質和文化底蘊;大學生必須深深植根於我們的傳統文化,得到陶冶滋養。無論是“知中國”,還是辦“中國底大學”,無論是辦“有傳統文化的根”的大學,或是培養“有中華文化氣質和文化底蘊”的國民,都需要高校管理者研讀並熟知中華經典。高校管理者首先是教育者,而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其本身必須以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為根,以本民族優秀文化為榮,熟知本民族經典,學會鑒賞中華經典,感知和領悟中華經典,以其中華氣質和文化精神,以其智慧和人格魅力,擔當中國特色的大學建設,培養有中華文化之根的公民。作為高校管理者,若對傳統經典名著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則很難擔當如此重任,甚至無法融入本民族的精神生活。

五、修身與人格完善,為政之道的把握,需要高校管理者接受經典的滋養

“腹有詩書氣自華”。經典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智慧的源泉,而且是美德與價值的寶庫。研讀經典,既能提供知識,又能發掘潛能,啟迪智慧,還能滋養心靈,養浩然之氣,豐富精神世界,實現人格的升華。唐文治先生確信:“國民欲成人格,當自愛其國學始”。一個人多誦讀國學經典,就容易吸收傳統文化中的仁愛之道,“溫良恭儉讓”;學會自我反省,“行有不得則反求諸己”;學會自律,“必慎其獨”;寬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知錯即改,“不貳過”;重行慎言,“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反對華而不實,力求“文質彬彬”;善於質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勇於挑戰權威,“當仁,不讓於師”;具有擔當“大任”的堅韌品質,不惜“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誌向高遠,形成智、仁、勇“三達德”,實現“修己以安人”,達於“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中道境界。作為當代中國學人,尤其是院校管理者,研讀經典,就是與先賢智者晤麵和對話,享受心靈的愉悅和超然,心隨古人遊走,觸摸曆史脈搏,“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分享其思想和情感,受到智慧的啟迪,或引起共鳴,或引發深思,或帶來新見地,或發生碰撞而燃起智慧的火花,最終將先賢智者心靈中流淌的生命清泉,化作滋養自我心靈的甘泉。伴隨著經典研讀,就會在人格日益完善和境界逐步提升中,消除頹廢,超越平庸,消解無奈,擺脫荒誕,在歲月流逝中帶來充實而不是空虛,在時代的變革中得到收獲而不是失落,也就會在教育和管理的過程中駕輕就熟,減少盲目與困惑。一個不愛讀書、毫無經典意識的高校管理者,必定人文精神貧乏,判斷力和創新力缺失,所管理的學校和領域難有活力,唯命是聽、唯上是從則不足為奇。

成功的院校管理,需要從經典中感悟為政之道。每部經典,都有可資借鑒的管理理念。研讀《論語》,可體悟其中的“為政以德”之道,為政要以道德教化為基礎;領悟“政者正也”的真諦,“率以正”,以身作則,以人格力量達到管理和教育之效;學會“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身居官位而不懈怠,執行政令忠實而努力;善於“赦小過,舉賢才”“聽其言而觀其行”“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明“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之理,做到不苛求速度,不貪圖眼前利益;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領悟與人相處之道。研讀《中庸》,可從“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中,感悟古老的中道智慧;從“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感悟“行遠自邇,登高自卑”的意蘊;從“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領會“中和位育”的深刻內涵;從“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中,學會死守善道,持之以恒;從“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中,做到即使默默無聞也無怨無悔。再如研讀《老子》,可知“無為”之道,善“法自然”“行不言之教”,達於“無不為”之境;可感知“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哲理,為政應小心謹慎,不急躁,不懈怠,更不可亂折騰,掌握火候,力求恰到好處;感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道理,知人善任,“善救人”而“無棄人”,大度包容而不求全責備,有自知之明而無固執之弊,有自愛之心而無居功之傲,做明智的管理者。

石本無火,相擊乃迸發靈光;水本無華,相蕩乃生成漣漪;經典本屬文化遺產,研讀方能喚醒“沉睡著的力量”。為此,須少一些心浮氣躁,多一些筆墨書香;少一些淺嚐輒止,多一些思維深度;不限於“入乎耳,出乎口”,而力求“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所學經典要滋潤心智,融入身心,流露於言行舉止,以此垂範於人,進而展現出潤物無聲、春風化雨的力量。願我們甘與聖賢為友,且與經典同行,令校園內外盡飄怡人書香,讓高教事業更加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