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經典義理啟少年心智(3 / 3)

“讀經講經”在清末中小學堂課程設置中居於特別重要的地位,給予了比較充裕的課時保障。之所以如此重視和強調“讀經講經”,旨在通過比較係統的經書誦讀和經學熏陶,培植學生的深厚的“中學根柢”,養成其深厚的文化認同感。盡管章程的製定者力圖通過嚴格的“讀經講經”,對學生進行精神規訓和教化,使之固守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本位的“聖教根柢”,難免具有政治教化的色彩,但所表現出的本土文化意識,倚重經典文化傳承價值,則是顯而易見的。當今,經典教育的缺失,可謂久矣甚矣!經典教育的缺失,必然帶來價值傳承的缺失。因為值得傳承的價值多存在於經典之中。唯有通過經典教育,才有可能更有成效地傳承價值。每一位國民都有研讀本民族經典的義務。讀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以一當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閱讀,是中華文明世代傳承的絕佳措施,尤其是少年兒童,其心靈純淨空廓,由經典奠基必然激發起他們一生的文化向往。經典會讓人更加體麵,更有教養,更有尊嚴,更具國人資格,更易融入民族的精神生活。

回望百年前“讀經講經”課程,特別注重經典教育內容的體係化、序列化。基於儒家強調“首孝悌”、“孝悌為本”,“癸卯學製”製定者們將《孝經》列為初等小學堂“讀經講經”課程之首。《四書》是進入《五經》之階梯,故在孝經之後,首研讀《四書》。恰如《三字經》所言及:“《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禮記》最切於倫常日用,亟宜先讀。”於是,初等小學堂將《五經》中的《禮記》納入“讀經講經”之列。不僅小學堂和中學堂皆有讀經講經主課,高等學堂也有講經之課,大學堂、通儒院,則以精深經學,列為專科,體現出由淺入深之序列。“躁動的百年”之後,學科日益碎片化,傳統經典在課程體係中幾乎蕩然無存。僅以小學為例,大陸最具權威的教育出版社,所編小學語文僅四年級下冊“日積月累”出現《論語》《孟子》各幾則名句,六年級下冊出現《孟子·告子上》之“學弈”課文。自小學到大學甚至博士畢業,如果不是強有力的引導,幾代學人終生罕有熟讀過經典者。如此碎片化而無經典之根的教育,其效果難免會打幾分折扣。

引領“讀經”、實行“講經”的師資,曆來是經典教育能否取得效果的關鍵。據學部統計,1909年初等小學堂教師中48%有傳統功名,大致勝任經典教育。常言道:“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如今,“人師”依然難求,“經師”得之尤其不易。中小學絕大多數教師缺乏直接閱讀儒學典籍的能力。在此情況下,即使“增加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真正將《四書》或其他經典作為“國學基本教材”納入中小學課程體係,假如有必要的課時保障,也絕對缺少合格的師資來擔當如此重任。加之經書理深文奧,若無合格師資強有力引導,即使是資質聰穎者,恐難持續有效,也難免囫圇吞棗,食而不化。破解“經師”貧乏難題,乃當務之急。

基於“癸卯學製”經典教育課程實施之道,當確信:循序漸進的係統設置,是經典教育順利推進的基礎;循循善誘的教化之道,會使學習者欲罷不能;各因其材的育人智慧,會令學習者盡竭其才;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將使學習者融會貫通;潤物無聲的文化氛圍,會起到潛移默化的功效;成功的經典教育,必令教育固其本根,令學習者意味深長,引發受益終身的文化向往。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文化是其本根,經典教育是其優先選項。“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喚醒“沉睡著的”經典的力量,或許是化解當今諸多育人困境之錧轄。“經典”作為能夠穿越時空、給一代代人帶來心靈震撼和滋養的精品傑作,是一個民族文化、精神和價值的載體,沒有經典的民族往往是沒有精神和價值支撐和文化身份的民族,是十分可憐的;有了經典而缺少溫情與敬意,不善於挖掘和闡發蘊含其中的價值,也是相當可悲的,恐難立於文化強國之林。經典是每個國民安身立命之所,經典若被焚毀、否定或忘卻或淡出於教育,借以安身立命的共同價值就沒有了基礎,也就難有文化認同,這樣的國民難免靈魂飄泊、精神恍惚。經典不僅能提供知識,而且能發掘潛能,啟智養性,完善人格,成就人生。身為龍的傳人,不能不潛心研讀,感悟聖賢人格,領悟聖賢教誨,啟迪智慧人生,身體而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