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執中貴和”:一以貫之的管理理念(2 / 2)

因時而中,使民以時。為政必因時而中,各當其“可”。孔子認為,侍奉君子應避免三種過失:“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季氏》),何時可言,何時不可言,都應善於把握時機。孔子評價顏淵“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述而》),當被任用時則推行自己的主張,不被任用時就收回自己的主張。孔子認為,要治理好國家,君主除了要嚴肅認真處理政事而取信於民、節儉而愛護民眾外,還要“使民以時”(《學而》),征用百姓要不違農時。

合於善道,義之與比。孔子認為,君子對於天下之事,“無適也,無莫也”,沒有一定如此做不可的,也未必不能如此做的,“義之與比”(《裏仁》),就看是否合乎道義。孔子主張:“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強調堅定信仰,努力學習,矢誌固守善道。不進入危險的國家,不居住於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仕效力,天下無道就隱而不仕。國家政治清明,自己貧困和低賤,這是恥辱;國家政治黑暗,自己卻富裕和尊貴,也是恥辱。

知輕重緩急,周急不濟富。財富的分配曆來有“損不足以補有餘”的現象,這在有良知的仁人看來極不合理。“患不均”的孔子主張“君子周急不濟富”(《雍也》),即救濟有急需者,而不宜接濟已經闊綽的富人,即使按規定須予以補助,也須有度。當孔子為原憲提供俸米九百,原憲推辭時,孔子勸其接納,若有多餘的分發給鄰裏鄉親。

四、對學校管理者的啟示

恪守中道對治校理政具有重要意義。管理者要把握“度”,善於執兩用中,適當處理各種關係,力求無“過”與“不及”,使自己的言行態度適得其宜。否則,必然有所偏失,亂象叢生,或背信棄義,或因小失大,或欲速而不達。

“和”,是按一定秩序使矛盾雙方互相協調,是對立的結合,而不是對立的泯滅。管理者應以和為貴,追求自我身心的和諧,自身與群體的和諧,團隊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團隊中不同利益群體的和諧;堅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兼聽則明,善於傾聽不同意見,善於取長補短,善於促進各種事物的協調發展,若簡單地認同或盲從附和,勢必鑄成大錯。

中庸難求,中道難行,不僅需要公心,而且需要經驗和智慧,守經行權,審時度勢,否則難能準確把握尺度,難以始終做得恰到好處而毫無偏失,也很難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管理者要誌於道,合乎理,適其時,行其權,求其中,得其宜;既要理智地權衡利弊得失,又要善於把握輕重緩急,區分對象,選擇時機,采取恰當的行為方式,與時偕行,始終保持科學發展的強勢,將學校打造成教職員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莘莘學子快樂成長和諧發展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