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評價,既往不咎。一個叫“互鄉”地方的人難於交談,那裏的一個童子卻得到孔子的接見。弟子們都疑惑不解。孔子卻說:“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孔子讚許的是他的進步,而不是其退步,否則顯得過分苛刻;人家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就應給予讚許,不應抓住過去不放。“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子張》)在子貢看來,商紂王的劣跡,並不像傳說的那樣嚴重;所以君子厭惡身居不善之地,一旦處於不善之地,天下所有的壞事往往就都歸到其身上了。
寬以待人,薄責於人。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衛靈公》)責己厚,故身益修;責人薄,故人容易從。針對子貢喜歡指責別人的毛病,孔子反問子貢說:“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憲問》)其意是說,子貢未必多麼賢明,要是我就沒有指責別人的閑工夫。對待朋友之過,孔子則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顏淵》)
哀矜而勿喜。孟氏任命陽膚為奠獄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回答:“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子張》)其大意為,由於在上位的人早已失去道義,致使百姓早已離心離德了;基於此,如果能審出犯罪的真情,就應給予憐憫和同情,切不可沾沾自喜。
四、對學校管理者的啟示
學校管理者忠於職守,對所從事的事業盡職盡責,並為此而改過從善,就會贏得人們的尊重,並有益於人格的完善,也有利於學校事業的發展。諱疾忌醫,君子不為。管理者首先要勇於改過。聞過則喜,敢於麵對過錯,表現的是管理者的勇氣;善於改過,是管理者度量和理性的表現,也是管理者成熟的重要標誌。其次要“擇善而從”“擇仁而處”“見賢思齊”。常言道:近朱者赤。學校管理者應明智地多與那些有學問和仁德的人交友,也就是與賢者為伍,與仁者為友。
管理者應在嚴於律己的同時,寬以待人,薄責於人。允許他人犯錯誤,也給他人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機會,一旦認識和改正了錯誤,就應給予讚許,就應既往不咎,不可過分苛責。所犯過錯,都有主客觀原因,應誠懇相待,設身處地為其著想,抱有同情憐憫之心,不可沾沾自喜,更不可落井下石。對上級之過,應出於對事業的忠誠,不妨犯顏直諫,但應諫之以道,如子夏所言“信而後諫”,以免被以為“謗己”(《子張》);還應把握時機,適可而止。與直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媚上。誠然,“喜順惡逆”是人之常情,但作為肩負使命的學校管理者,在諂媚之風盛行、諛頌之詞泛濫的情況下,切不可隻喜歡聽讚揚的話,厭惡逆耳之言,而應警惕諂媚之言,多聽規勸之語,以免給學校發展帶來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