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之而不求備。“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子路》)。在孔子看來,與“君子”容易共事但難討其喜歡,不按正道討其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他用人時,卻能量才使用。與“小人”共事難但討其喜歡容易,你若討好他,即使用歪門邪道,他也喜歡;但他用人時,卻求全責備。
好謀而成。子路問孔子若統帥三軍找誰共事,孔子回答:赤手空拳與老虎搏鬥,赤足過河而不用船,這樣死而不後悔的人,我不與其共事,“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述而》),即必定與遇事慎重、善於謀略而成功的人共事。據《憲問》記載,孔子曾以鄭國製定政令為例,先由長於計劃的大夫裨諶起草,隨後交世叔組織論證,再由負責外交事務的子羽修飾,然後由子產進行潤色,如此善於用人而精心謀劃,則很少出現失誤。
舉直抑枉,民心順服。孔子回答魯哀公所問“何為則民服”時提出,“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為政》)。舉用正直的人並安排在不正直的人之上,則民心順服;否則,民心不服。《顏淵》篇中,孔子強調:“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即舉用正直的人並安排在不正直的人之上,可以使不正直之人正直起來,或使不仁之人遠去。當年舜得了天下,在眾人中選拔了皋陶,不仁之人就遠去了;商湯得了天下,在眾人中選拔了伊尹,不仁之人也遠去了。孔子還確信,“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即是說,舉薦賢良,教化那些能力所不及者,百姓就會勤勉。
明事理有遠見。孔子在回答子張問“明”時說:“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顏淵》)即是說,像滴水潤物般不易覺察的讒言,像有切膚之痛般的誹謗,在他那裏行不通,此可謂智慧之明,亦可謂遠見之明。有智慧之明和遠見之明,可見微知著,由小察大,由近謀遠,透過現象看本質,使不易覺察的讒言和有切膚之痛般的誹謗難以大行其道。
四、對學校管理者的啟示
學校發展重在管理,管理貴在識才用人。管理者應將知人善任作為舉賢才的第一要務。為此,善於把握知人之方和用才之道。
知人不可不慎。學校管理者切記:花言巧語者,慎用;言過其實者,不堪重用。馬謖言過其實而誤失街亭,教訓慘痛。要從言論、行動到內心,全麵了解觀察和判斷一個人,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還要考察其他言行的動機,觀察其做事的方式,切實發現賢能之士。
堅持德才兼備的用人之道,但應“無求備於一人”(《微子》),善用人之長,切不可求全責備,也不可嫉賢妒能。為了讓民心順服,管理者應善用正直的有德之人,有謀略有智慧能成事的人才;還要相信百姓的眼光,他們對是非毀譽最能作出公正評判;自身應精心謀劃,廣納群言,但要做得個“明”而“遠”者,既不為“浸潤之譖”所蒙蔽,也不被“膚受之愬”所困擾;將“舉善”與“教不能”結合起來,在用好賢能之士的同時,關心和幫助能力不足的人士,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潛能,調動各方麵積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