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恭、寬、信、敏、惠於天下。孔子確信,無論在什麼地方,能按恭、寬、信、敏、惠五項準則行事,就合乎仁道,因為“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為政者恭敬有禮,就不會招致侮辱;寬容厚道,就會贏得民眾擁護;誠實守信,就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勤敏做事,就會獲得成功;慈善惠人,就會讓人們服從。
尊五美,屏四惡。據《堯曰》篇記載,孔子在回答子張問如何為政時要求從政者具有如下五種美德:“惠而不費”,惠澤民眾但不耗費過多資源,隻要對百姓有利就值得付出;“勞而不怨”,在可能和容許的情況下使用民力,而不招致百姓怨恨;“欲而不貪”,以推行仁政並實現仁政為滿足,不必貪圖私利;“泰而不驕”,待人行事,恭敬寬厚以待,而無傲氣;“威而不猛”,令人望之儼然並生敬畏之心,而無凶狠之感。孔子同時主張摒棄虐、暴、賊、有司“四惡”,即:“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避免事先不加教化,犯了過錯就嚴厲懲罰;事先不告誡督促,卻要求立即取得成效;政令發布時不重視不著急,到期又刻不容緩;應當給予的,卻如吝嗇的庫吏那樣舍不得付出。
見得思義,以道得之。孔子主張:“無見小利”“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即要求為政者不貪圖眼前利益,貪圖小利反而會因小失大。孔子認為:“放於利而行,多怨。”(《裏仁》)以縱心逐利的方式行事,就會招致很多怨恨。在孔子看來,“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富與貴”,盡管是人之所欲,但必須以其道得之;貧與賤,即使是人之所惡,也必須以其道去之。
四、對校長治校理政的啟示
為政以德,基於道德教化,是中華民族固有的治國理政理念,也同樣適用於當代教育管理。基於“為政以德”理念,作為現代校長,唯有嚴於律己,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才有可能提升自身的“人氣”和影響力,增強執政的凝聚力,以人格力量達到管理和教化的目的。
“禮讓”是一種美德,也是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良策,管理者自身“好禮”,恭敬寬容,以贏得民眾的尊敬;見得思義是君子所為,管理者自身“好義”,才有可能贏得民眾的信服;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則不知其可也,管理者自身“好信”,取信於民,才有可能贏得民眾的真情;惠則足以使人,管理者應顧及和維護群眾的實際利益,適當滿足其需要,避免“出納之吝”;要用人之長,合理分工,“擇可勞而勞之”,增強事業的成就感,同時可減少怨恨;要對員工加強引導,明確要求,適時督促,把握工作節奏,確保取得實效。
經驗表明,學校管理者若其身不正,孤傲無禮,言而無信,縱心逐利,無視道義,不顧民眾利益,甚至損人利己,或瞎指揮,亂折騰,必然招致民眾怨恨,或不知所從,帶來苦惱和被動,甚至給團隊帶來重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