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修己以安人”:為政的根本與旨歸(2 / 2)

患其不能,提升勝任力。孔子反複強調,“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為政者隻可憂慮自己沒有能力做出成績,不必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同時指出:“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憲問》)。那些大言不慚的人,不度量自己能否勝任,往往很難做成事。孔子主張:“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裏仁》)即不必擔心自己沒有官職地位,所擔心的是安身立命的本領是否具備;不必擔心沒有人知道自己,重要的是要有足以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

二、管理者如何“安人”

泛愛眾,而親仁。孔子提出,仁者愛人,主張做人必有愛心,有仁德,“泛愛眾,而親仁”(《學而》);“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顏淵》),隻要人人克製自己,讓視聽言動都符合禮就有了仁德,天下就逐步歸於仁道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裏仁》),隻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確對待別人並能得到人們的稱頌。“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季氏》)。由此可見仁德的價值和力量。孔子本人就是仁愛之士。馬廄失火,孔子問“傷人乎?”,不問馬(《鄉黨》);對“始作俑者”強烈譴責:“其無後乎”(《孟子·梁惠王上》),因為所用之俑像人,很不人道。

推己及人。孔子認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仁者”應在完善自身的同時想到完善他人,自己追求通達的同時想到使他人通達;要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以此作為追求仁德的方法。孔子將“恕”視為終身奉行之言,看成是處理人己關係、實現人際和諧的一條準則,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自己所不願意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均和而安,修文德以來之。孔子意識到,對於諸侯和大夫,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因為財富均了,就無所謂貧窮;大家和睦,就不會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正因如此,如果遠方的人不歸附,就用禮樂教化來招致他們。他們既然來了,就讓他們安定下來。均貧富,謀和諧,求安定,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張;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則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智慧。

三、對校長治校的啟示

梁啟超認為:孔學“隻是教人養成人格”。孔子在塑造了自己崇高的道德人格的同時,為世人設計了獨具特色的理想人格並探討理想人格實現之路,即“修己安人”的管理之道,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孔子之教,旨在得道,得道而仕,仕而行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衛靈公》)重視和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和人格涵養極為重要。當代學校管理者,必須堅持“修己安人”的君子之守,首重“修己”,誠懇待人待事,打好安身安人的根基;博學善學而樂學,增進學養,在管理中展現學識魅力;修養自身內在品質,常懷仁愛之心,好禮好義而好信,追求道義和真理,在管理中體現人格魅力;堅守“忠恕之道”,善於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力求深思熟慮,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勝任力,在管理中施展聰明才智;講均衡,求和諧,力求每位成員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