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樂學從善尚中貴和(2 / 2)

二、聞道從善君子人格

孔子所謂學,旨在教人養成君子人格。君子“學以致其道”,而不像各種工匠那樣僅限於“成其事”。故極其看重“聞道”,不惜以身殉道。孔子主張,見賢思齊,擇善而從,改過遷善,努力具備智、仁、勇三達德,為政以正,以成就君子人格。

(一)“朝聞道,夕死可矣”

語出《裏仁》篇。在孔子看來,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無怨無悔。孔子這裏所講的“道”,是君子的信仰,也是做人處事的最高準則。孔子主張“士誌於道”,莫為衣食所累;還強調“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必須首先修養完善自身,才可能將道發揚光大;反之,隻是以道來粉飾自身,嘩眾取寵,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為。

(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語出《述而》。孔子認為,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選擇他善的品德並向他學習,看到其不善之處並引以為鑒,改掉自己的過錯。孔子學無常師,隨時隨地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取長補短,精神可貴;而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對我們待人處事、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很有益。

(三)“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語出《子罕》篇。孔子認為:聰明的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傷,勇敢的人不會畏懼。又見《憲問》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作為君子,孔子認為其必備的品格有許多,這裏他強調其中的三條。在儒家傳統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個範疇。《禮記·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孔子感到,這三條他本人都未能做到,但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

(四)“政者正也”

語出《顏淵》篇。當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時,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也就是說:“政”就是“正”的意思。當政者帶頭走正道,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無論做人還是為官,首在一個“正”字。孔子始終對為官者要求十分嚴格,主張正人先正己,認為其身正則不令而行,隻要身居官職的人能夠以身作則,那麼平民百姓就都會自覺從善,歸於正道。

三、哀樂有節尚中貴和

尚中貴和是貫穿於《論語》中的一貫之道。孔門主張執兩用中,過猶不及,哀樂有節,敬而無失,恭而有禮,和而不同,以和為貴,體現出尚中貴和的文化精神。

(一)“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語出《八佾》篇。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關雎》是《詩經》中的首篇。此篇描述君子追求淑女時輾轉反側、寤寐思之的憂思,以及結婚時鍾鼓樂之、琴瑟友之的歡愉。孔子認為:《關雎》這篇詩,歡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哀傷。對此,朱熹曾作過精到解釋:“淫者,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傷者,哀之過而害於和者也。”孔子對《關雎》的評價,體現了他的“思無邪”的藝術觀和“過猶不及”的中和理念,強調無論哀與樂都要適可而止,切不可“樂而淫”或“哀而傷”。

(二)“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語出《顏淵》篇,是孔子的弟子子夏之語。當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而唯獨自己沒有兄弟時,子夏勸慰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也就是說,君子隻要嚴肅認真地對待所做的事情而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於禮,那麼,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顯而易見,“四海之內皆兄弟”體現了人際之和諧,但其前提是,必須堅持中道原則,做到處事“敬而無失”,待人“恭而有禮”。

(三)“禮之用,和為貴”

語出《學而》篇,出自孔子的弟子有若之口。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裏的“禮”泛指典章製度和道德規範;“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有若認為: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貴之處就在這裏。但不論小事大事,若一味追求和諧,有時會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若不以禮來加以節製,也就不可能行得通。在此,有若既強調禮的運用要以和為貴,又指出不能為和而和,無原則地進行調和,而要以禮節製之。這與孔子的中和理念是一致的。經儒家的倡導,“和”成為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成為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追求和處世原則;我們確信,隨著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隨著文明對話的廣泛深入開展,蘊含中華文化哲理的“和諧”理念,曆久彌新,必將深遠影響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