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最令我感慨的是,2008名演員擊缶而歌,吟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達喜迎賓朋之情;“孔門三千弟子”手捧竹簡《論語》,沉穩莊重,神采飛揚地吟誦其中的經典名句,伴之以“孔子周遊列國圖”的精彩展現與中國漢字“和”的曆史演變。開幕式後,根據攝取的素材,確認所吟誦《論語》中的名言警句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朝聞道,夕死可矣”;“禮之用,和為貴”;“政者正也”;“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寥寥數語,盡管遠遠不是《論語》的全部,但從中不難窺知《論語》之精義,不難感悟中華文化之精深,也不難看出選取者之立意。茲就此略作梳理和解讀。
一、學而時習善學樂學
孔子重學,主張博學於文,廣泛涉獵文、行、忠、信諸多方麵內容,但更強調善學和樂學,主張以“學而時習之”為“悅”,以“有朋自遠方來”為“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思結合,虛心求知,務實求是,並以此奠定“入道”“積德”、完善人格之根基。
(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語出《論語》首篇《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按孔子之意,學了又適時溫習,是件很愉快的事;有誌同道合者從遠方而來,是令人高興的事;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則是一個君子所應具有的涵養。《論語》以“學而”開篇,足見對“學”之重視。宋代朱熹稱此章為“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頗有見地。“學習”者必“學而時習”。學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和行為規範,若不適時演習禮、樂,溫習詩、書,所學知識和行為規範就難以加深記憶和理解,其效果會大打折扣。惟有“學而時習”,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並由此引發內心的喜悅。從遠方而來之“朋”,因誌同道合,情投意合,切磋琢磨,必有收獲,故能令人高興。“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一“悅”一“樂”雖有區別,但因有益於“入道”“積德”,故能帶來身心內外的諧和。
(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語出《為政》篇。孔子認為:隻讀書學習而不加思考,就會迷茫而無所獲;若隻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難以定奪。孔子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主張學與思不能偏廢,學思結合,方可成為有學識、有道德之人。《論語》中多處言及學的重要,也有多處言及思的重要,都是根據具體情況而言,但總體強調應將“學”與“思”適當地結合起來。
(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語出《為政》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告訴子路如何求知時說:“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這就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對於文化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盡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畢竟有限,總有不懂之處,故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承認不足,不斷學習,這才是明智之舉。
(四)“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語出《述而》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默默地記住所學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孔子來說並非難事。由此反映出孔子治學從教的基本態度。《述而》篇還載有: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孔子感到,如果說到“聖”與“仁”,他還不敢當,但可以這樣說,他會不厭其煩地朝這個方向努力去做,與此同時,他會不知疲倦地教誨別人。對此,其弟子公西華認為:“這正是我們學不到的。”可見,“聖”與“仁”基礎在於好學、好為。既“學而不厭”,又“為之不厭”,加上“誨人不倦”,就為達到“聖”與“仁”的境界奠定了基礎。
(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語出《述而》篇。孔子主張博學,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這裏的“文”主要指文獻典籍;“行”主要指德行;“忠”指盡己,對人盡心竭力;“信”指誠實。孔子在教學中讓弟子博學於文,廣泛學習文化知識;注重德行,加強品行修養;主忠信,做到待人忠誠篤厚,與人堅守信約。與此相聯係,孔子教以詩、書、禮、樂、易、春秋,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孔子在重視博學的同時,也強調博約相濟,不滿足於“多學而識之”,而是“一以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