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提升國民綜合素質(1 / 3)

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提升國民綜合素質,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價值追求。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吸收並發展了中外教育思想,尤其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麵發展學說,積極倡導和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麵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國民素質,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一、倡導提高勞動者素質、民族素質,引領素質教育思潮

素質教育成為一種思潮並得到倡導,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素質教育是在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形勢下,吸收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精華,結合我國國情,為適應現代化建設和小康社會建設的需要,在教育界逐步提出並突出倡導的一個核心理念。

(一)適應改革開放需要,引領教育界端正教育思想

改革開放以後,陸續恢複了正常的高考製度、研究生培養製度和學位製度,極大地煥發了青少年的求學熱情,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逐步恢複,教育質量不斷提高。與此同時,出現了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和片麵追求升學率問題。鄧小平於1978年4月《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學生負擔太重是不好的,今後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來防止和糾正”;在談到考試問題時指出,“對於沒有考好的學生,要鼓勵和幫助他們繼續努力,不要因此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負擔”。針對不少學校為追求升學率而忽視大多數學生的狀況,鄧小平在1979年的教育工作會議上還提出“要盡可能把全班學生教好”。不久,時任教育部部長的蔣南翔在全國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中小學教育要麵向全體學生”的要求。這都對教育界尤其是中小學進行全麵素質培養產生了積極影響。特別是1983年鄧小平關於“三個麵向”的提出,為人才素質培養開辟了道路。

片麵追求升學率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等問題,實質上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標問題。《教育研究》雜誌從1986年第4期到1987年第4期,專門開展了以“端正教育思想,明確教育目標”為主題的大討論,為素質教育的提出和探討創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二)適應增強綜合國力需要,主張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民族素質

20世紀80年代中期,適應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和增強國力需要,人的素質問題成為國內外學者探討的熱門話題,“素質”一詞也被用於教育領域。在此時期,黨和政府發表了關於提高勞動者素質、民族素質和公民素質的係列論述,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1985年5月,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把教育工作認真地抓起來》中深刻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在此強調了“勞動者的素質”培養對增強“國力”和“經濟發展後勁”的重要作用。1985年5月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在整個教育體製改革過程中,必須牢牢記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86年4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三條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麵全麵發展,為提高民族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1986年9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努力改善全體公民的素質,必將使社會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使整個社會麵貌發生深刻的變化”;明確將“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這就從教育方針、政策和法規的角度強調了提高民族素質和勞動者素質對教育改革、科技發展、經濟振興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也為構建素質教育理論奠定了基礎。

(三)立足基礎教育改革實際,明確提出“素質教育”一詞

20世紀80年代後期,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積極探索並明確提出“素質教育”一詞。基礎教育領域開展的教育整體改革的探索,某些地方和學校持續開展的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諧教育、創造教育、主體性教育等改革實驗,成為素質教育富有成效的嚐試。

北京第八中學較早明確提出素質培養目標:著眼於未來,著力於素質,培養誌向高遠、素質全麵、基礎紮實、特長明顯的一代新人。1987年4月,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全國九年製義務教育各科教學大綱通告會上呼籲:基礎教育“應當是社會主義的公民教育,是社會主義的公民的素質教育”。柳斌同年發表在《課程·教材·教法》第10期上的《努力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一文中正式使用了“素質教育”一詞。《貴州學院學報》1987年第2期發表了題為《人才素質與素質教育》的文章,這是報刊文章的標題上最早正式出現“素質教育”一詞。《上海教育》(中學版)1988年第11期發表的《素質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標》明確主張“把素質教育作為初中教育工作的一個基本目標來抓”。此後,有更多冠以“素質教育”的文章發表,主要涉及素質分類、素質和素質教育概念、素質與培養目標、素質與人和社會發展的關係等。

二、作出宏觀戰略決策,全麵推進素質教育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迫切需要,就素質教育作出宏觀決策,並采取措施在教育的廣泛領域整體推動素質教育。

(一)素質教育在基礎教育領域的倡導與推動

隨著中小學素質教育研究的開展,江蘇省教育委員會於1990年頒發的《關於當前小學教育改革的意見》(試行)中主張,“實施以提高素質為核心的教育”“推進小學素質教育的全麵實施”。這是較早在地方政府文件中使用“素質教育”一詞,確立了素質教育在小學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針對高中教育存在的問題,1991年7月國家教委印發的《關於實施〈現行普通高中教學計劃的調整意見〉和普通高中畢業會考製度的意見》中強調:“把高中教育從’應試教育‘轉變為全麵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從隻麵向重點學校和升學有望的學生轉變為麵向全體學生。”文中所言“全麵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加上“麵向全體學生”的要求,體現了素質教育最初關注的基本問題。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基礎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必須大力加強”;明確要求“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麵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麵向全體學生,全麵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綱要》中“素質”一詞出現20餘處,並提出了全麵提高學生四方麵素質的要求,盡管尚未直接提及素質教育,但已從政策層麵肯定和反映了素質教育理念,推動了素質教育的深入探討。

1994年8月《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幹意見》明確提出,“增強適應時代發展、社會進步,以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質教育”,首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素質教育”一詞。1996年2月,國家教委在湖南省汨羅市舉辦了全國素質教育現場會。此後,全國和省級素質教育實驗區相繼建立。根據國家教委統一規劃,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自1996年9月以來,每年舉辦兩期以素質教育為主題的地市教委主任(局長)研修班,有力地推動了素質教育的區域性實施。

1996年3月,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再次要求:“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由’應試教育‘向全麵素質教育轉變”。這就以法律性文件方式,確立了素質教育的發展方向。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實施全麵素質教育,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改革教學內容、課程體係和教學方法,以適應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要。”1997年9月,國家教委在山東省煙台市召開全國中小學素質教育經驗交流會,著力總結推廣汨羅、煙台等地推進素質教育的經驗。同年10月,國家教委頒發《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幹意見》,其中強調:“實施素質教育是迎接21世紀挑戰,提高國民素質,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戰略舉措”,將全麵推進素質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緊迫任務;提出有效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幹政策措施。

(二)素質教育向高等教育領域延伸

黨中央高舉科教興國旗幟,高度重視提高民族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發揮我國巨大人力資源的優勢,關係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江澤民於1998年5月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大學應該成為科教興國的強大生力軍”,“應該是培養造就高素質的創新性人才的搖籃”。1998年8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將“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1999年1月,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其中明確提出:“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全麵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

1995年國家教委就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在高校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在總結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1998年4月,教育部頒發《關於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幹意見》提出:“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大學生全麵發展的需要”;要“采取多種途徑與方式,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必須將文化素質教育貫穿於大學教育的全過程”。(三)全麵推進素質教育成為國家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