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節 南梁時代的藥物牙膏(1 / 1)

據張果《醫說》記載,南梁劉峻所著《類苑》中有首歌謠,題作《西嶽華山峰碑載口齒烏髭歌》,歌謂:“豬牙皂角及生薑,西國升麻蜀地黃。木律早蓮槐角子,細辛荷葉要相當。青鹽等分同燒煆,研熬將來使更良。揩齒牢牙髭鬢黑,誰知世上有仙方。”早在公元六世紀的南梁,就刊刻於石碑的“口齒烏髭”牙膏,用皂角、荷葉、青鹽等十種藥物研熬而成,對牙齒口腔有增白留香,消炎鎮痛作用,還兼可烏發美容,效果比如今的藥物牙膏還要神奇。“口齒烏髭”牙膏,實在可說是我國乃至世界之最早的藥物牙膏。

用手指抹些牙粉牙膏揩牙隻是古代保持口腔衛生、防治牙病的方法之一,此外,不僅還有用中藥煎汁漱口,還有刷牙護齒的方法。據考古發掘,從公元九五九年的遼代墓葬中,出土兩把骨質牙刷柄,這充分說明,中國的使用牙刷潔齒,少說也有千年以上的曆史。

我國曆代中醫著作不僅以為睡前比晨起漱洗對護齒尤為有效,更倡導每餐必漱,醫學名家張景嶽《景嶽全書》就指出:“每於飯後必漱,則齒至老堅白不壞。”“齒至老堅白不壞”的說法,隻是旨在強調每餐漱洗之科學護牙的效果,牙齒作為人體的器官之一,由於各種原因,總免不了會有傷病,包括常有的缺損。唐代《新修本草》由國家頒行的,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其中已有用白錫、銀箔、水銀合成銀膏,以作牙科充填劑的記載。見於《新修本草》的用汞合金補牙的記載,表明我國的牙科醫療技術,曾經遠遠領先於世界各國。以合金材料鑲補牙齒,直到十九世紀初才開始在西方國家使用,和我國醫學相比,落後了十餘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