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一生,治愈了很多傳染病患者,其中包括一些疑難大症,且往往是出奇製勝。他重視事理,不輕信書本,富有創新精神。如《溫疫論》曰:“疫邪傳裏,胃熱如沸,蛔動不安,下既不通,必反於上,蛔因嘔出,此常事也。”每見醫家引經論以為髒寒,蛔上入膈。又雲:“不思現前事理,徒記紙上文辭,以為依經傍注。坦然用之無疑,因此誤人甚眾。”另外。他治療疾病不計個人得失,一心為患者負責,明知患者必死,還盡力予以救治。誠如他說:“與其坐而待斃,不如含藥而亡。”
吳有性在《溫疫論》一書中提出了當時對傳染病稱“疫病”的病因是“非其時而有其氣”。《溫疫論》認為傷寒等病是由於感受天地之常氣而致病,而“疫病”則是“感天地之疫氣”致病。《溫疫論》將“瘟疫”與其他熱性病區別開來,從而使傳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六氣學說”的束縛。《溫疫論》在我國第一次建立了以機體抗病功能不良、感染疫氣為發病原因的新論點。書中指出疫氣的傳染途徑是通過空氣或接觸傳播,由口鼻進入而致病。《溫疫論》中還指出疫氣有特異性,隻有某一特異的疫氣才引起相應的傳染病。該書還認為療瘡、發背等外科病是由於雜氣感染,而不是由於“火”。《溫疫論》首次把外科感染疫病與傳染病的病因劃入同一範疇。
《溫疫論》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清代一些著名醫家如戴北山、楊栗山、劉鬆峰、葉天士、吳鞠通等,都或多或少地在《溫疫論》的基礎上有所發揮,有所創造。我國曆代醫家在與傳染病鬥爭的實踐中創造了溫病學說。溫病學說源自《黃帝內經》,孕育於《傷寒論》,產生於金元,成熟於明清。在溫病學說的發展過程中,《溫疫論》的貢獻是很大的。直至今天,我國應用溫病學說的理、法、方、藥治療一些傳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紅熱、痢疾等,取得了很好的療效。而其中很多地方就是繼承和發揚了《溫疫論》的理論和經驗。
9.3現代中醫藥的傳染病防治
近30年來,我國傳染病的發生情況有了很大變化,許多傳統的傳染病由於醫學發展迅速,我國加強了公共衛生保健工作的實施,同時加大了對疫苗的研製,並在全國範圍內推行計劃免疫工作,使傳染病得到了明顯的控製。20世紀70年代以後我國流行病總發病率不斷下降,天花、脊髓灰質炎已經被消滅。但是近10年來,全球範圍內新發傳染病有不斷增多的趨勢,這些新發疾病的出現給人類帶來了新的嚴重威脅,目前我國的傳染病形勢還是十分嚴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是過去已經基本控製了的疾病又有卷土重來的趨勢;另一方麵,新發疾病不斷發生或流入,已經存在的新疾病還未被認知,沒有有效的防治手段等。目前隨著人口增長,生態環境改變,城市化推進及人口流動,全球一體化等社會和環境因素的變化,更促進了新發傳染病的不斷出現和擴散,使新發傳染病在全球的不斷暴發流行成為可能。新發傳染病的流行特點:①人畜共患性;②病原體的易變異性;③傳播速度快,流行範圍廣;④疾病發生的不確定性。
9.3.1中醫藥防治“非典”
“非典”,全稱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稱嚴重急性呼吸係統綜合征,英文簡稱SARS,是一種嚴重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胃腸道症狀,這是人類進入21世紀後遭遇的第一個致命傳染性疾病。其主要表現為肺炎,臨床表現為身體不適、乏力、肌痛、發熱,很快出現呼吸道症狀包括幹咳少痰和呼吸急促,部分患者有氣促等呼吸困難症狀,少數進展為呼吸窘迫綜合征,早期白細胞正常或降低,肺部影像學顯示肺炎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