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 漫話常用中藥(2 / 3)

熟地黃的炮製過程很講究,就是先要把生地黃放在鍋裏蒸,然後再拿到太陽下曬,蒸曬九次,而且在炮製的過程中不能使用銅鐵等材質的器皿。生地黃是涼性的,九蒸九曬後可以把這種涼性去掉,就變成溫性的補血藥熟地黃了。熟地黃和生地黃在功能主治上有很大的區別,熟地黃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可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肝腎陰虧、潮熱盜汗、腰膝酸軟、耳聾耳鳴、須發早白、便秘等症;而生地黃屬於清熱藥,主要用於溫熱病之高熱、熱入營血、口幹舌燥、夜熱早涼等症。熟地黃是曆代醫家常用的藥物之一,明代著名的醫學家張景嶽善用地黃,尤其是熟地黃,因此有個外號叫“張熟地”。補腎精的中藥有很多,但熟地黃常常作為首選用藥,如金匱腎氣丸和六味地黃丸中都用到熟地黃,熟地黃在其中發揮了滋補腎陰的作用。另外,地黃作為食品,在民間有著悠久曆史。早在1000多年前,中原地黃產區就將地黃醃製成鹹菜或泡酒、泡茶食用。至今還有人把地黃切絲涼拌、煮粥食用。但有脾胃虛弱、氣滯痰多、腹滿便溏等症狀的患者不宜服用熟地黃。

8.3.3“山中精靈”何首烏

魯迅先生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這樣描寫過何首烏:“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在中草藥家族中,除人參之外,要說像人形的藥物應當首推何首烏,因此也就有了“何首烏精”之類的說法。神話中“人參精”的造型是一個白白胖胖的娃娃,而何首烏則是一男一女成對出現的,人們將其視為夫妻。

何首烏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幹燥塊根,主要分布於河南、山東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台灣、四川、貴州、雲南等地。植物何首烏的藤莖叫“夜交藤”,也能入藥。何首烏原名叫“交藤”,至於為什麼叫何首烏,有許多傳說故事。傳說有一位姓何的老人,在吃了“交藤”的塊根和莖以後,頭發變黑了,所以人們就把交藤稱為“何首烏”了,“何首烏”表達了這種藥材可以讓何老漢的頭發變黑的意思。

何首烏始載於《開寶本草》,分為生首烏和製首烏兩種,作為補血藥應用的是製首烏,製首烏有補益肝腎、補益精血、壯筋骨、烏須發的功效,適用於精血虧虛、頭昏、少白頭、腰膝酸軟及遺精等,一般醫院藥房提供的也是製首烏。近代藥理學研究顯示,除傳統功效外,何首烏還有抗衰老、增強機體免疫力、抗菌及保護心血管的作用。

何首烏可入藥膳,將製首烏、三七放入砂鍋內,加清水適量煎取濃汁,去渣後用煎液與粳米、小米、黑米、大棗一起煮粥食用,可起到軟化血管的作用。此外,還有用製首烏發酵釀製而成的何首烏酒,既有酒的醇香口感,又可滋補,實用價值很高。但需要注意的是,近年國內外關於服用何首烏引起不良反應的報道逐漸增多,製首烏雖是補益的良藥,但並不適合所有的人,加之炮製不當、使用不當都會引起不良反應的發生。另外,何首烏忌豬、羊肉,不宜與蘿卜、蔥、蒜一起食用,忌與天雄、烏頭、附子、仙茅、薑、肉桂等燥熱藥同用,忌在鐵器中煮食,大便溏泄及濕痰較重的患者也不宜服用。

8.4補陰藥

補陰藥以滋養陰液、糾正陰虛的病理偏向為主要功能,具有補肺陰、補脾胃陰、補肝陰、補腎陰、補心陰等功效,並多兼潤燥和清熱之效,是補益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8.4.1“潤肺上品”百合

百合分為藥用百合和食用百合,藥用百合為百合科植物卷丹、百合或細葉百合的幹燥肉質鱗葉。產於安徽宣城一帶的百合稱宣百合,又名南百合、百花百合,其品質最優,為宣城的地道藥材。食用百合為百合科植物大百合,食用百合(習稱大百合)不宜作藥用百合使用。選購百合一般以花瓣勻、肉質厚、色黃白者為佳。百合宜放於陰涼幹燥處密閉保存。

《神農本草經》將百合列為中品,其性甘、微寒,味甘微苦,歸肺、心經,可養陰潤肺止咳、清心安神,主要用於治療陰虛久咳、肺熱咳嗽、勞嗽咯血、虛煩驚悸、失眠多夢、精神恍惚等症。被古人稱為“滲利和中之美藥”,清心宜生用,潤肺宜蜜炙用。現代臨床中常用百合止咳、平喘、化痰,在精神分裂症及更年期綜合征中也有應用。此外,現代研究發現,百合還有抗癌、調節免疫、降血糖、抗過敏、保肝護肝的功效,在臨床應用廣泛。

百合的名字有“百事皆合”的吉祥含義,既可當藥用,又能做佳肴,還能供觀賞,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被視為純潔、高尚、健康和幸福的象征,是大家眼中的吉祥物。百合在西方被認為是聖潔的象征,尼加拉瓜、智利、梵蒂岡等國將百合作為國花,象征著吉祥、純潔和莊嚴。百合也是中國傳統的名貴花卉,在南北朝時期即成為宮苑名花。李時珍說:“百合之根以眾瓣合成也,或曰專治百合病,故名。”這也是“百合”之名的由來。

關於百合之名的由來有很多傳說,其中一個傳說講的是,很久以前,海盜把漁村裏的婦女、兒童、糧食、財物劫到大海中的一個孤島上,海盜再次出海後就再也沒有回來,當孤島上的糧食吃光後,麵對著一望無際的大海,大家快要絕望了,而這時,有個婦女挖來一些圓圓的、像大蒜頭樣子的野菜根,便把它煮熟當糧食吃,吃起來還有一些甜味。她們就一直以這種野菜根充饑,後來她們發現這種東西不但能充饑,就連原先幾個身體瘦弱甚至咯血的村民也慢慢恢複了健康。到了第二年,一條采藥船來到這個孤島,采藥人把這些婦女、兒童接回陸地,並且帶回了許多這種讓她們得以生存下來的“大蒜頭”。采藥人憑借他們的經驗斷定這是一種藥材,後來經過試驗,發現這種植物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因為被劫持的人數正好100人,於是采藥人就把這種藥叫作“百合”。

8.4.2“救命仙草”石斛

人類對包治百病“仙草”的期盼,也是對健康的渴望和對生命的珍視。在我們身邊就有這樣一種“仙草”,雖然不能使人長生不老,但卻能祛病強身,延年益壽。在唐代的《道藏》中,將“鐵皮石斛、天山雪蓮、三兩人參、百二十年首烏、花甲之茯苓、深山靈芝、蓯蓉、海底珍珠、冬蟲夏草”並稱為“中華九大仙草”,位居首位的就是鐵皮石斛。中藥石斛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曆代本草均有記載,石斛附石而生,花大唇瓣矩圓形,頸部有短爪,形似斛狀,故名石斛。

石斛按形態、產地等可分為鐵皮石斛、金釵石斛、霍山石斛、黃草石斛、環草石斛、馬鞭石斛等數十個品種,其中以鐵皮石斛最為珍貴,其因表皮呈鐵綠色而得名。鐵皮石斛為我國傳統滋陰名貴中藥,又稱黑節草,以其莖入藥,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其保健價值也為人們所共識。自唐宋以來,鐵皮石斛一直被列為皇室貢品。石斛被稱為“藥界大熊貓”“救命仙草”。浙江臨安的天目山鐵皮石斛是目前由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的唯一實施地理標誌保護的產品。野生石斛是國家重點二級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禁止采集和銷售。

石斛主要分布於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澳大利亞和我國西南、華南、台灣等地均有生產。其藥用部分是新鮮或幹燥莖,具有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病傷津、口幹煩渴、病後虛熱、陰傷目暗、食少幹嘔、目暗不明。石斛的莖能夠清熱生津、消炎止痛、清潤喉嚨,對治療嗓音嘶啞有很好的療效。現代藥理學證明石斛還有增強機體免疫力、抗衰老、抗腫瘤及降血糖作用。石斛自古便被視為滋陰聖品,以保健茶形式服用,《本草綱目拾遺》中有將鮮石斛切片,用沸水衝泡代茶飲,可治暑熱口渴的記載。但熱病早期陰未傷者、濕溫病未化燥者、脾胃虛寒者、胃酸分泌過少者,均禁服石斛。

中醫在用鐵皮石斛時,常以其鮮品入藥,因為鐵皮石斛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石斛多糖及一些生物活性物質,烘幹時有效成分會有所損失,所以新鮮的鐵皮石斛會更具效果,故有“非鮮石斛不用”的美名。

8.4.3“記載曆史的藥材”龜甲

自古以來,龜是人們心中的聖物。在我國古代傳說的“四靈”中,龍、鳳、麒麟都是想象中的神獸,唯獨龜是實實在在的動物。傳說,女媧補天時,“斷龜四足以立四極”,可見神龜在古代人民心中的地位。烏龜在古代為人類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如最初的文字都記錄在龜甲上,所以中國最早的文字也叫甲骨文。另外,古人的占卜、曆法均在龜甲上完成。占卜時,用火灼烤龜甲時會發出劈啪之聲,這種聲音往往被理解為神在傳達旨意,在漫長的中國曆史文化中,龜有著特殊的意義和地位。

龜甲別名龜板,可入藥的為烏龜的幹燥背甲及腹甲,是一味常用的滋陰藥材。烏龜是一種常見珍貴的藥用動物,也是著名的滋補品,除其幹燥背甲及腹甲供藥用外,其龜板膠、龜血、龜肉、龜膽汁等亦可入藥。龜甲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烏龜主產於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江蘇等省,全年均可捕捉,殺死或燙死後剝取甲殼,除去殘肉,曬幹,砂炒、醋淬用,亦可用鮮品。但經砂炒、醋淬後,其有效成分更容易煎出,並可除去腥氣,便於製劑。龜甲具有滋陰潛陽、益腎健骨的功效,可用於陰虛潮熱、骨蒸盜汗、頭暈目眩、血虛萎黃、筋骨痿軟,心虛健忘等症。龜甲可與人參、枸杞等藥物一起泡酒,有良好的保健療效,長期服用可起到補虛扶正、增強人體免疫力和延年益壽的作用。另外,龜板膠為龜甲經水煎煮、濃縮製成的固體膠,可烊化兌服,或用黃酒化服,具有滋陰、養血、止血的功效。現代研究表明,該品含動物膠、脂肪、角蛋白、骨膠原、18種氨基酸及鈣、鋅、銅等多種元素,具有解熱、補血、鎮靜作用,還有一定提升白細胞數量的作用。但脾胃虛寒、內有寒濕的患者或孕婦禁用與龜有關的藥材和食物。

8.5什麼是“藥食同源”

《黃帝內經太素》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反映出“藥食同源”的思想。“藥食同源”是指許多食物也是藥物,藥物也是食物,它們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分界線。食物和藥物一樣具有“四氣”和“五味”,在一定條件下同樣能夠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會中,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各種食物和藥物的性味和功效,認識到許多食物可以藥用,許多藥物也可以食用,兩者之間很難嚴格區分。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龍眼肉、山楂、烏梅、核桃、杏仁、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它們既屬於中藥,可以治療疾病,又是大家經常吃的富有營養的可口食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藥食同源”物品也引起人們的關注。國家對“藥食同源”物品產業也越來越重視,曾4次修訂藥食同源物品的名單。1982年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試行)》規定61種中藥材是“藥食同源”物品,1991年和1998年又分別增加了8種和7種,2002年衛生部公布的《關於進一步規範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把“藥食同源”物品名單增加到了87種。2008年後,衛生部分6批次共提出34種新資源食品,其中添加了5種藥食同源物品。衛生部公布的《關於進一步規範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涉及的“藥食同源”物品包括: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薊、山藥、山楂、馬齒莧、烏梢蛇、烏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龍眼肉(桂圓)、決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餘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蠣、芡實、花椒、赤小豆、阿膠、雞內金、麥芽、昆布、棗(大棗、酸棗、黑棗)、羅漢果、鬱李仁、金銀花、青果、魚腥草、薑(生薑、幹薑)、枳椇子、枸杞子、梔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櫞、香薷、桃仁、桑葉、桑葚、橘紅、桔梗、益智仁、荷葉、萊菔子、蓮子、高良薑、淡竹葉、淡豆豉、菊花、菊苣、黃芥子、黃精、紫蘇、紫蘇子、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棗仁、鮮白茅根、鮮蘆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隨著國家對“藥食同源”物品產業的重視,“藥食同源”物品在生活中的應用將更加廣泛,也更加合理。

8.6防治感冒的“藥食同源”物品

現在天冷了有暖氣,天熱了有空調,也許正是這種較為優越的生活條件讓人們更容易在忽冷忽熱的環境中患上感冒。為了盡快讓自己脫離感冒的煩惱,很多人選擇到醫院輸液打針,更有甚者稍微覺得有些不舒服就到醫院輸液。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病毒或者細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屬於病毒性感冒,細菌引起的感冒屬於細菌性感冒。抗生素隻對細菌性感冒有用,然而很多感冒都屬於病毒性感冒。嚴格意義上講,目前對病毒性感冒並沒有什麼療效確切的藥物,隻能是對症治療,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大家可能都有過這種經曆,感冒以後習慣性在藥店買一些感冒藥,同時加一點抗生素來使用。實際上抗生素在這個時候是沒有用處的,既是浪費也是濫用。在對自己身體狀況有一定了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意識:能食療的絕不吃藥,能吃藥的絕不打針,能打針的絕不輸液。通常疾病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一般感冒痊愈的周期需要3~4天,合理的飲食、較好的休息及充足的睡眠也許就能讓你好起來。在感冒前期,用正確的食療進行幹預,將有助於控製病情的發生和發展。但是如果出現咳嗽、胸痛、低熱、高燒等嚴重症狀時,還是要到醫院去看醫生的。為了更好地應用“藥食同源”物品達到防治感冒的目的,我們先來了解中醫對感冒的認識。

中醫理論認為,感冒有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濕感冒、體虛感冒等,下麵分別介紹這幾種類型的感冒及其發生時的主要症狀。

風寒感冒:常常因吹風受涼或夏天忽感空調冷氣、冬天不注意保暖感受風寒而引起的感冒,一般情況下,秋冬季節較多發生。症狀主要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或不發熱,也就是說怕冷,但是體溫並沒有太高或沒有明顯變化,另外會伴有頭痛、渾身酸痛、鼻塞、流清涕、喉癢、咳嗽等症狀中的一種或幾種。

風熱感冒:多見於夏秋季節,由外感風熱所致。與風寒感冒不同的是,其發熱重,惡寒輕,也就是並不是很怕冷,但體溫會有明顯的升高,另外會伴有頭痛頭脹,咽喉紅、痛或者脹痛,或口幹欲飲,咳嗽,咳痰黃稠等熱證的表現。

暑濕感冒:夏季悶熱,濕度比較大,暑濕感冒由貪涼飲冷飲、吹空調等原因引起,是夏天特有的感冒,也就是老百姓俗稱的熱傷風。病症主要在肌表和中焦脾胃,症狀主要表現為發熱不暢、頭身困重、胸腕痞悶、脾胃不和、消化功能障礙,或可見咳嗽痰黏、鼻流濁涕等症狀。

體虛感冒:症狀為身體素虛,抵抗力低,常纏綿日久不愈,或者反複感冒。體虛感冒一般又分為氣虛型感冒和陰虛型感冒(含氣陰兩虛感冒)。氣虛型感冒既有發熱、惡風寒、無汗或有汗、頭昏或頭痛、肢體酸軟或疼痛、鼻塞或流涕等風寒感冒的症狀,又有疲倦乏力、少氣懶言等脾肺氣虛的表現。陰虛感冒患者既有發熱、微惡風寒、有汗、頭昏等風熱感冒的症狀,又有口幹咽痛、久咳少痰等肺胃陰虛的表現。與治療風寒、風熱、暑濕感冒不同的是,治療體虛感冒必須加上補氣或滋陰的藥物,以扶持正氣。

隻有正確辨別自己的感冒屬於哪類,才能選擇合適的“藥食同源”物品和合適的食療方,對症下藥,達到防治感冒的目的。

8.6.1“溫中散寒良品”生薑

生薑辛溫發散,具有散寒解表和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預防和治療風寒感冒,緩解胃寒引起的胃部冷痛、食欲減退、嘔吐等症狀。生薑是日常生活離不開的調味品,也是人們喜愛的一種食品,可以製成薑粥、薑茶、薑酒、薑湯、薑糖等。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薑,不需醫生開處方”。這條諺語常使人心生疑問:生薑屬熱性食物,蘿卜屬寒性食物,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讓人們在炎熱的夏季吃薑,豈不是火上澆油嗎?寒冷的冬季吃蘿卜,豈不是雪上加霜嗎?其實,這是與中醫醫理極為相符的養生經驗。以五月為代表的夏季,陽氣蒸蒸,向上向外散發,故天氣十分炎熱。但與此同時,在裏的陽氣反而虛少,因而容易生冷生寒。相應於人就是“陽氣在表,胃中虛冷”,心煩口渴,卻容易腹瀉。冬天的情況正好相反,陽氣向裏向內,處於收藏狀態,在外的陽氣虛少,在裏的陽氣積多,因而表現為天寒地熱,對應於人,則為“陽氣在裏,胃中煩熱”。簡單的理解是,夏季陽氣在表,胃中虛冷,吃生薑可以溫胃健脾;冬季陽氣在裏,胃中煩熱,吃蘿卜可以清解積熱。另一方麵,由於夏季炎熱,吃過多的生冷寒涼的食物、吹空調過冷過久,都容易損傷脾胃陽氣,表現為惡風怕冷、疲乏無力、腹疼腹瀉、食欲不振、口中黏膩等症狀,這時喝一點生薑湯,可起到散寒祛暑、開胃止瀉的作用。冬季人們為抵禦嚴寒,常常吃一些大魚大肉,而活動相對較少,這樣也容易損傷脾胃,導致體內易生濕熱和痰濕。此時吃些蘿卜,可以起到清熱化痰、消積除脹的功效。總之,“冬吃蘿卜夏吃薑”是簡便有效的養生保健訣竅。

【食療方】

1)生薑茶:紅茶3克,生薑10克,紅糖適量。將生薑洗淨,去皮,切成薄片,與茶葉同放砂鍋內,加水適量,煎煮取汁。溫服,服後蓋被,臥床休息。每日1~2劑,每劑分1~2次服用。本品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適用於風寒感冒初起,咳嗽咽癢、鼻塞流涕等。

2)薑糖飲:生薑10克,紅糖15克。將生薑洗淨,切絲,用開水悶泡5分鍾,文火熬2~3分鍾,加紅糖調溶,趁熱頓飲,服後蓋被出微汗。適用於外感風寒初起,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等症。

3)薑茶:紅茶1~3克,鮮生薑3片。將上2味以沸水衝泡,加蓋悶泡3~5分鍾即可。也可用鮮薑15克取汁調茶服。代茶溫飲,每日服用1~2劑。本品具有溫中和胃、降逆止嘔的功效,適用於過食生冷所致的嘔吐、惡心等症狀。如果胃痛並伴有胃脘灼熱、泛酸嘈雜、口幹口苦、舌紅苔黃等實熱症狀,則不宜服用。

8.6.2“止痛又美容”之白芷

白芷為傘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幹燥根。主產於河南、河北、四川、浙江、福建等省。味辛,性溫,歸胃、大腸、肺經。煎服,3~9克,外用適量。本品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之功效,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帶下,瘡瘍腫痛等症。白芷善於治療由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對眉棱骨疼痛及牙齦腫痛有很好的療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芷具有解熱、鎮痛、抗炎等作用,還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色素在組織中過度堆積,促進皮膚細胞新陳代謝,從而達到美容的作用。早在《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白芷“長肌膚,潤澤顏色,可作麵脂”,是曆代醫家喜用的美容藥。

相傳,蘇軾在杭州任刺史時,經常與三台山寺廟中的一位老和尚一起探討詩歌。有一天,兩人一直談到了深夜。當時已是初秋天氣,夜晚天氣就顯得有些冷了,蘇東坡從山上寺廟回家途中受了風寒,第二天就覺得頭痛、鼻塞,渾身難受。老和尚聽說後,就托人帶給蘇東坡一包藥材,說是煎湯後服用,效果非常好。蘇東坡按照老和尚的話服了藥,服藥後頭痛、鼻塞等不適的症狀就消失了。痊愈後專門上山去感謝老和尚,並打聽他所服用的是什麼藥,原來就是白芷。

白芷是美容古方中應用最多的藥,曆代供皇帝、妃嬪及達官貴人使用的美容藥物中,一般都少不了白芷。白芷的美容功效也是最為人稱道的。方中常用白芷治療粉刺、酒糟鼻、雀斑及麵部黃褐斑等,如《禦藥院方》中的“禦前洗麵藥”“皇後洗麵藥”及《備急千金要方》中的“千金洗麵藥”,都是以白芷作為潤色澤藥物使用的。“玉容散”乃慈禧的美容秘方,相傳,慈禧到老年時肌膚仍然如少女一般紅潤光澤,但慈禧年輕時的膚質並不是很好,之所以有這樣的改善,全靠禦醫們常年為她調理,白芷就是常用的一味中藥。

【食療方】

1)白芷粥:白芷10克,大米100克。將白芷洗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加大米煮為稀粥,每日1~2次,連續2~3天,可防治外感風寒所致的鼻塞、頭痛、眉棱骨痛等症狀。

2)白芷川芎雞蛋湯:白芷15克,川芎12克,雞蛋2個。將白芷、川芎洗淨,切碎備用,首先將雞蛋煮熟、剝去蛋殼,並在雞蛋上用針刺一些孔,之後將雞蛋與切碎的白芷、川芎一起放入燉盅內,加開水適量,燉盅加蓋,放置鍋內用小火隔水燉1個小時,燉好後,去渣調味,便可以食用了。該方有發散風寒、健胃止痛的功效,可用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等症狀。

3)控油祛痘麵膜:綠豆粉2茶匙、白芷粉1茶匙、蜂蜜(牛奶)適量。將綠豆粉與白芷粉混合,加入適量牛奶或蜂蜜,用純淨水拌勻後,敷於麵上,約5分鍾後,用清水洗淨。每周可做2~3次。此麵膜對油脂分泌過多或暗瘡肌膚有改善作用。

8.6.3“夏季中暑良藥”香薷

香薷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幹燥地上部分。主產於廣西、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味辛,性微溫,歸肺、胃經。常用量3~9克。用於解除表證時,用量不宜過多,不宜久煎;用於利水消腫時,量可以稍大,且需久煎。《本草綱目》記載:“世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然暑有乘涼飲冷,致陽氣為陰邪所遏,遂病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或吐或瀉,或霍亂者,宜用此藥,以發越陽氣,散水和脾。若飲食不節,勞役作喪之人傷暑,大熱大渴,汗泄如雨,煩躁喘促,或瀉或吐者,乃勞倦內傷之證,必用東垣清暑益氣湯、人參白虎湯之類,以瀉火益元府也。若用香薷之藥,是重虛其表而又濟之以熱矣。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用麻黃,氣虛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傷元氣,不拘有病無病,概用代茶,謂能避暑,真癡人說夢也。且其性溫,不可熱飲,反致吐逆,飲者惟宜冷服,則無拒格之患。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對這段話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香薷具有發汗解表、化濕和中的功效,是暑濕感冒常用藥、夏季中暑的良藥,但多用於夏季因乘涼受風寒感冒,或飲食生冷傷及脾胃的病證,且患者兼有脾胃虛弱,伴有惡寒、發熱、頭痛身重、無汗、腹脹不消化、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對於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所導致的夏季中暑伴有大汗出的症狀並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