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曆代醫藥工作者的不斷尋找和挖掘,有明確記載的中藥由《神農本草經》所載的365種,發展到《本草綱目》的1892種,再到《中華本草》的8980種。其種類豐富,幾乎涵蓋了動植物各個科屬。而在我們生活中,中藥隨處可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薑,不求醫生開藥方”。這些生活中最不起眼的食材,如果運用恰當,都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很大益處,起到無病防病、有病治病的作用。隨著飲食衛生和營養知識的普及,公眾的健康意識日益增強。而藥物的濫用,以及醫源性、藥源性疾病的不斷發生又給公眾帶來了恐懼。人們再次將目光轉向綠色植物和天然藥物,對“崇尚自然,返璞歸真”的追捧,也是對天然藥物的希望,希望天然藥物能實現現代化學藥物所不能實現的奇跡,從一定程度上再次體現出天然藥物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中草藥是經過數千年經驗積累的天然動植物中的精華,在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輔助和康複治療中,其優勢是化學藥所無法比擬的。而中草藥中的“補益藥”常常出現在對重大疾病的輔助和康複治療中,在補益人體物質虧損、增強人體活動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虛弱等方麵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廚房代替藥房”“食物代替藥物”“健康食品”“功能食品”“‘藥食同源’物品”等概念的提出,再次倡導了中草藥在日常養生保健中的應用,而這些都與“藥食同源”物品有著密切的聯係。所以本章選取了補益藥和“藥食同源”物品中的部分中藥,從一些雜文趣事中對其功效主治進行介紹,以期您在輕鬆的閱讀中對中草藥有更多的認識。
8.1補氣藥
補氣藥,又稱益氣藥,就是能治療氣虛病證的藥物,如補益脾氣的白術,具有補肺氣、益脾氣的功效,適用於肺氣虛及脾氣虛等病證。補氣藥還常用於治療血虛患者,中醫臨床上有“血脫益氣”的治法,就是在大失血的治療中常常給予補氣藥,因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速固”。補氣藥中有眾多人們熟知的明星藥,如東北三寶之一人參,其大補元氣的作用已經過千百年的驗證,尤其在大失血時,人參可謂是必用之品;相比人參,西洋參和太子參的補氣作用比較平和;還有紅景天,以其良好的抗缺氧、抗疲勞、延緩衰老的作用成為體育界和美容界的明星產品,其根源便是其益氣活血的作用。
8.1.1“百草之王”人參
人們常說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人參是首寶,是東北最地道的藥材,東北長白山是野生人參的主要產地,同時也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際生物圈保護區,被譽為“物種基因庫”和“天然博物館”,這也為長白山人參的地道性增添了幾分光環。人參似“人”的形狀和它神奇的功效賦予了它很多的別名,如人銜、地精、神草、血參、土精、玉精等,滿語稱之為“奧爾厚達”,意思是“百草之王”。據說長白山地區是滿清王朝的龍脈所在,所以清初嚴設禁令,不準人們進山采挖藥材,這條禁令在一定程度上庇佑了野生人參的生存環境。但農民為了生計,不怕千辛萬苦,冒險進山采挖人參,“林中挖參,沙裏淘金”的諺語形象地描述了采參人的艱辛。在這個過程中,也產生了許多美妙的傳說。例如,傳說係著紅兜肚、又白又胖的小男孩就是人參的化身,把引著紅線的縫衣針別在人參娃的衣服上,等他遁入土中不見時,就可以順著紅線找到千年的極品人參了。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在采野山參的時候,先在人參的莖葉上綁上紅繩,然後才開始采挖。
野生的人參產量稀少,主要在長白山及小興安嶺地區偶爾發現。經過30年的生長,野生鮮人參的重量大約也隻有5克,而在人工精心栽培下,6年就可以收獲人參了。雖然大多數中藥的栽培品種與野生品種差異不大,但野生人參,特別是百年老山參的藥用價值或珍貴程度卻是栽培品種所無法比擬的。野生人參習稱“山參”,播種在野生狀態下自然生長的人參又稱“林下參”,栽培的人參稱為“園參”。山參經曬幹後稱為“生曬山參”,蒸製後幹燥的,稱為“紅參”;園參經曬幹或烘幹後稱為“生曬參”,鮮根以針紮孔並用糖水浸後曬幹的稱為“糖參”。野生人參已處於瀕臨絕滅的境地,這種“中藥之王”“能治百病的草”與水杉、銀杉等珍貴植物一起,已列為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
人參是眾所周知的名貴滋補藥品,有固本回元、護命強身、延年益壽功效,但不正確地服用也會引起毒副作用。實證、熱證而正氣不虛的患者禁服人參,如長期服用人參,會出現失眠、易激動、咽喉刺癢甚至血壓增高等中樞神經興奮現象,有的還會發生皮疹、清晨腹瀉等現象。虛證患者在服用人參後,忌吃蘿卜和喝茶。總之,即便是補藥,也要根據病情的需要正確使用。
8.1.2“綠色黃金”西洋參
西洋參又稱花旗參,是生長於北美原始森林之中的古老植物,具有“活化石”之稱。早期的北美印第安人視其為藥食同源的植物,並將其作為發汗退熱的藥物而廣泛應用。17世紀法國的牧雅圖斯在我國東北工作期間,對被當地人視作靈丹妙藥、根似人形的人參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以“韃靼植物人參”為題,詳細敘述了中國人參的形態特征、藥用價值,並附有原植物圖,此文在英國皇家協會會議上發表。而被該文深深吸引的則是加拿大蒙特利爾地區的法國傳教士法朗土·拉費多,他在當地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按圖索驥在原始叢林中找到了與中國人參形態極其相似的植物,送巴黎鑒定為Panax quin que folium L.即西洋參。
據清代宮廷醫案記載,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前後,慈禧太後患有慢性腹瀉,宮中的太醫為其診治時,需用人參補氣健脾,由於人參藥性溫燥,故將處方中的人參改用西洋參。在17世紀90年代,康熙皇帝曾詔令禁止上長白山采伐草木,上山采挖人參的也少了,造成人參供應的緊張,於是從國外進口西洋參。西洋參販運到中國可換得大量的黃金,因此,西洋參在北美一直有“綠色黃金”的美稱。野生西洋參生於北美洲山野森林裏,由采參客深入山林采掘所得。如今,野生西洋參資源稀少,已瀕於絕種。成熟的野生西洋參均要生長10年以上,市場上20多年的較多,50年以上的已是稀品,而且采挖和出口需經美國瀕危植物保護組織的鑒證特許,因此國內市場上正宗的北美進口野生西洋參比較少見。
西洋參不同於人參,除補氣之外還可生津,是一種補而不燥的高級保健品,如今已被製成西洋參片投入市場,並得到消費者的廣泛認可。西洋參除入藥之外還可作為食材應用於食療方中,如西洋參燉雞,可將適量西洋參放於去內髒的老母雞肚內燉食,除有補氣這樣的傳統作用外還可增強免疫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茶和咖啡對西洋參的效果是有一定影響的,因此,服食西洋參期間最好不飲茶和咖啡。另外,西洋參有補氣之功,而白蘿卜是泄氣的,兩種食物作用自相矛盾,中醫稱為“相克”,同時服用容易起過敏反應,甚至中毒。西洋參不利於濕證,服用時還要考慮季節性。春天和夏天氣候偏幹,比較適合服用西洋參,不宜服用人參或紅參;而秋、冬季節更適宜服用人參。
8.1.3氣血雙補之黨參
黨參是中醫常用補氣藥,應用曆史悠久,因其故鄉在上黨而得名。全國不少地方都種植黨參,種類達數十種之多,但是,晉東南與忻州地區出產的黨參最受歡迎,故成為山西著名地道藥材。黨參的用途很廣,以根入藥,性平味甘,具有補中益氣的功能,適用於中氣虛弱之脾虛泄瀉、食少便溏、麵黃浮腫等症。據記載,黨參在唐、宋、元時期曾作為向皇宮上貢的物品。
黨參常常生長在山地灌木叢中或樹林邊緣。很早以前,上黨流傳的一首民謠寫道:“藥老兒似神仙,荒山野嶺遍地串。尋得藥材錢幾何,幾何粉身命歸仙。”這首民謠形象地描述了采藥人為采集名貴黨參所曆經的艱辛。時至今日,黨參作為山西的特產發展很快,已銷往全國各地並遠銷至東南亞許多國家。
黨參補氣作用較為緩和,但其兼有補血作用,是一味既能補氣又能補血的藥物,在補氣藥中是獨具特色的。也正因如此,黨參成了廚房中最常見的食療藥材,食用方法也極多,可以燉雞、熬粥、泡酒,除益氣補血外,還可改善放射、化學治療導致的白細胞降低的狀況,對癌症患者有一定療效。此外,愛美的女性可以用黨參、玫瑰泡茶,以達到排毒養顏、行氣活血、改善氣色的功效,還可配以甜葉菊,味道香甜,口感極佳。
8.1.4“寶寶補藥”太子參
太子參,又名孩兒參、童參,目前已被衛生部確定列入“可用於保健食品的中藥材名單”。“牛大場太子參”是全國聞名地道藥材,以色澤晶黃、塊根肥大、氣味濃厚而享譽國內外。各主要中藥材市場太子參價格以“柘榮太子參”價格為衡量標準,主導了國內藥材市場太子參價格。
相傳,太子參發現於朱元璋太子的墓地上,由李時珍命名,但當時因怕百姓都來太子墓地采挖,觸犯王法,故沒敢把“太子參”寫進《本草綱目》,這也是李時珍的遺憾。關於太子參還有一個民間傳說,春秋時期一國王有一個5歲的兒子,王子雖然年紀小,但天資聰慧,深得國王厚愛。但王子卻體弱多病,久治不愈。有一天,一老者獻藥給國王,按照老者的醫囑,王子恢複了健康,國王見兒子痊愈甚是開心,便晉封兒子為太子。當國王尋找老者給予封賞時,老者已行蹤難覓。國王問老者所用藥物的名字時,大臣們也不知道,有大臣諫言說,藥有參類之性,拯挽太子之身,就叫太子參吧。
無論因何得名,太子參對於嬰幼兒的保健作用及其用藥安全性從古至今都得到了廣泛認可。太子參益氣生津、補肺健脾,與人參功用相似,但以“清補”見長,其具有益氣但不升提、生津而不助濕、扶正卻不戀邪、補虛又不峻猛的特點。用於某些確需補益而又不宜使用人參的病證。特別是對小兒夜間驚哭、小兒夏季發熱有較好效果。實驗研究證實,太子參可以提高免疫功能,改善心功能。與人參、黨參、西洋參相比,太子參滋補的藥力要差一些,但它藥性平穩,適合長期適量服用,因此深受人們的歡迎。太子參堪稱難得的清補佳品,並且除入藥之外食用方法也很多,可以燉湯、入粥中服食,省去了寶寶不愛吃藥的煩惱,故特別適宜嬰幼兒食用。
8.1.5“補氣諸藥之最”黃芪
黃芪,又名黃耆、戴糝、百本、王孫、棉芪,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多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南方人常稱其為“北芪”,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黃芪已有2000多年的用藥曆史,《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黃芪具有補氣固表、補脾健胃、補肺益氣、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內髒下垂、體虛易汗等病證。
黃芪有“補氣諸藥之最”“補藥之長”“補氣之要藥”“瘡家聖藥”之美稱,這些都與其卓越的補氣功效密不可分。黃芪可補全身之氣,能補在裏之中氣,能升下陷之脾氣,能固在表之衛氣,能行肌表之水氣,能安躁動之胎氣,這是對黃芪補中益氣、升陽舉陷、固表止汗、利水消腫、安胎止漏功能認識的升華。
此外,有研究表明,黃芪具有明顯的降血糖效果,這與黃芪益氣、補虛、生津的功效密切相關。黃芪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增強病毒誘生幹擾素的能力,易感冒者在感冒流行季節服用黃芪,不僅可使感冒次數明顯減少,且可使感冒症狀減輕、病程縮短。黃芪也是常用的保健藥,“黃芪加紅棗,永遠不怕老”是對黃芪保健價值的肯定。此外,在很多美容秘方中都含有黃芪,這也顯示了黃芪在日常生活應用中的前景。但需要注意的是,黃芪適合氣虛脾濕的人,身體幹瘦結實的人不宜服用;普通人春天也不宜服用黃芪;陰虛、濕熱、熱毒熾盛者用黃芪一般會出現毒副作用,應禁用。
8.1.6“吉祥三寶”紅景天
紅景天是一種生長在高原上的植物,它特殊的生長環境,使得其葉、莖、根都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在我國,紅景天的主要產地在青藏高原地帶,其應用曆史悠久,但在20世紀90年代才得以廣泛利用。2000多年前,青藏高原的人就以它入藥,以強身健體,抵抗不良環境的影響。民間常用來煎水或泡酒,以消除勞累或抵抗山區寒冷,同時還防病健體和滋補益壽。因其有扶正固體、補氣養血、滋陰益肺的神奇功效,曆代藏醫將其視為“吉祥三寶”。
據記載,清康熙年間,我國西部的巢望阿拉布坦發動叛亂,企圖分裂祖國。為了平息叛亂,康熙禦駕親征。由於西部高原幹旱,環境惡劣,加上官兵們長途跋涉,隊伍勞頓,士氣低落。在這樣的情況下,部隊戰鬥力大大減弱,屢屢戰敗。幸好有一位老藥農,將草藥紅景天給士兵們泡酒服用。結果大家體力恢複,士氣大振,一鼓作氣打敗了叛軍。乾隆年間,紅景天成為了皇家貢品。
紅景天主要功效為益氣活血,通脈平喘。現代藥理學證明,紅景天有滋補強身、抗疲勞、抗缺氧、增強記憶、調節神經係統的功能。現在,無論是在高原地區,還是在平原地區,紅景天都被廣泛應用來治療缺氧性疾病,如慢性肺心病、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老年人記憶力下降等。
如今,紅景天已被應用於軍事醫學及航天事業當中,日本等國還以紅景天為主要原料,研製出了供宇航員、飛行員、運動員等高強度工作者服用的製品,充分體現了紅景天抗衰老、抗缺氧、抗寒冷、抗疲勞、抗輻射的獨特功效。
8.2補陽藥
凡能補助人體陽氣,以治療各種陽虛病證為主的藥物,稱為補陽藥。此類藥主要適用於腎陽不足、脾腎不足、肝腎不足、腎肺兩虛而引起的各種症狀。臨床上,陽虛常與氣虛同見,而氣虛又常導致陽虛,所以補氣和補陽,往往相須為用。
現代研究表明,補陽藥能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係統,興奮生殖器官,增強性功能,促進生殖係統功能改變,如本節將介紹的壯陽聖品鹿茸和被稱為“中藥偉哥”的淫羊藿。補陽藥並非隻是男性應用的壯陽藥,對於宮冷不孕、更年期綜合征等腎陽不足所導致的女性病證,補陽藥也是很好的選擇。
8.2.1“全身強壯劑”鹿茸
鹿茸為“東北三寶”之一。自秦漢開始,一直以奇特功效而聞名於世,直到清代,它仍是宮廷主要抗衰老藥物之一。鹿茸是與人參齊名的中藥,雅號“九女春”,是補腎壯陽的佳品。鹿茸為鹿科動物雄性梅花鹿或馬鹿頭上所生之尚未骨化的幼角,來自梅花鹿的習稱花鹿茸,來自馬鹿的習稱馬鹿茸。好的鹿茸會帶茸毛、含血液。
鹿茸有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衝任、托瘡毒的功效,可用作滋補強壯劑,對虛弱、神經衰弱等有較好的療效。鹿茸的保健作用非常高,是良好的全身強壯藥。鹿茸含有比人參更豐富的氨基酸、卵磷脂、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鹿茸性溫而不燥,具有振奮和提高機體免疫力功能,對全身虛弱、久病之後患者,有較好的保健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鹿茸可以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促進淋巴細胞的轉化,具有免疫促進劑的作用。它能增加機體對外界的防禦能力,調節體內的免疫平衡而避免疾病發生和促進創傷愈合、病體康複,從而起到強壯身體、抵抗衰老的作用。
鹿茸常用來泡酒,鹿茸酒以鹿茸為主要配料,並參入其他營養成分泡製而成,具有壯陽、補氣血的功效,可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睡眠和飲食。鹿茸適用於陽虛患者,陰虛陽盛者忌用,服用鹿茸應從小劑量開始,緩慢增加劑量,不宜大量驟用。
8.2.2“因羊發現的草藥”淫羊藿
淫羊藿與羊有不解之緣。據記載,南北朝時,著名醫學家陶弘景在采藥途中聽到一位老羊倌與路人的談話,老羊倌對路人說,有種生長在樹林灌木叢中的怪草,公羊啃吃以後,陰莖極易勃起,與母羊交配次數也明顯增多,而且陽具長時間堅挺不痿。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陶弘景暗自思忖,這很可能就是一味還沒被發掘的補腎良藥。於是他虛心向羊倌實地請教,又經過反複驗證,證實了這種怪草的補陽作用,後將此藥載入他的中藥專著,並取名“淫羊藿”。
淫羊藿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的功效。傳統醫學對淫羊藿的藥效研究主要集中在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陽痿遺精、筋骨痿軟等方麵。現代藥理實驗研究表明,淫羊藿還有免疫調節、延緩衰老、預防骨質疏鬆等作用,對生殖係統、心血管係統等方麵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淫羊藿是藥食兩用植物,2002年,國家衛生部已將其列為可用於保健食品的中草藥。民間常用淫羊藿製作保健酒和保健茶,這也有助於將淫羊藿這種極具保健價值的藥食兩用植物帶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為我國淫羊藿資源的科學利用提供參考。
8.2.3“不老藥”鎖陽
鎖陽又名不老藥、鏽鐵棒、地毛球、羊鎖不拉、鎖嚴子、烏蘭-告亞(蒙名)、耶爾買他格(維名)、沙漠人參,為鎖陽科植物鎖陽的肉質莖,是一種寄生植物,寄生於白刺的根部,耐鹽堿、幹旱,能在風沙、嚴寒、酷暑的環境中生長,在中、藏、蒙藥中是常用藥,主產於甘肅河西走廊,內蒙古阿拉善盟、新疆阿勒泰,此外,寧夏、青海等地亦產。
關於鎖陽,先秦就有文字記載,漢代開始入藥,為曆代名醫名案所重視。之所以取名鎖陽,是因為它具有“鎖住陽氣,長盛不衰”的功效。在鎖陽產區有一首歌謠:“鎖陽,鎖陽,既是藥,又是糧,有病用它治,餓時充饑腸。”鎖陽的肉質莖裏充滿了澱粉和糖類物質,刮去皮,呈白色肉,吃起來味道像荸薺,可做糕點和用來釀酒。相傳,薛仁貴在征西的途中,中了敵人埋伏,被困於甘肅的苦峪城,軍中糧草很快就用完了,官兵隻好到郊外尋找菜充饑,一個士兵偶然從沙土裏挖到了一種類似胡蘿卜的野菜,吃起來很甜,當地人說是“鎖陽”。薛仁貴大喜,高興地連聲呼喊:“救命菜,救命菜!天賜神糧也!”他命令士兵多挖多采,用來煮粥吃,鎖陽幫助大軍渡過了難關。戰爭結束後,薛仁貴為了感謝鎖陽的救命之恩,便把苦峪城改為“鎖陽城”。
鎖陽含花色苷、三萜皂苷,性甘溫,有補腎助陽、潤腸通便、補腎益精的功效,也是補氣補血的佳品。可用於治療腎虛滑精、腰膝酸軟、遺尿尿頻、勞傷消瘦、老年氣虛、腸燥津枯、便秘等症。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鎖陽在保護免疫係統、抗運動性疲勞、抗衰老、抗糖尿病等方麵有較好的表現,另外鎖陽還有防癌、抗癌、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對心血管疾病有明顯療效。含有鎖陽有效成分的鎖陽酒、鎖陽咖啡等產品的研發和推廣顯示了鎖陽良好的發展前景。但需要注意的是,陰虛火旺、脾虛泄瀉、實熱便秘及陽易舉而精不固者禁服鎖陽;且長期食用鎖陽,亦可致便秘。
8.3補血藥
補血藥,又稱養血藥,具有滋補生血的功能,主要用於治療貧血,兼有養血調經、美容養顏的功效,廣泛用於各種血虛證,可改善因血虛所引起的麵色蒼白或萎黃、唇爪蒼白、眩暈耳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或月經延期、量少色淡,甚則閉經,舌淡脈細等症狀。
8.3.1“婦科之聖藥”當歸
當歸是傘形科當歸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主要分布於甘肅、雲南、四川、青海、陝西、湖南、湖北、貴州等地。當歸的根可以入藥,是最常用的中藥之一。全當歸根略呈圓柱形,根上端稱“歸頭”,主根稱“歸身”或“寸身”,支根稱“歸尾”,全根稱“全歸”。當歸身補血,當歸尾破血,全當歸既能補血,又可活血。其藥用曆史悠久,《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中品,為醫家常用,是“婦科之聖藥”。
關於當歸之名的來曆,有很多說法,一是與功能有關,因為它“能使氣血各有所歸,當歸之名必因此出也”;二是與“以藥寄情”相關,“以藥寄情”就是用中藥表達人們不同的情感。如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所說,“古人娶妻為嗣續也,當歸調血,為女人要藥,有思夫之意,故有當歸之名”。關於當歸這個名字還有另一個傳說:一個新婚不久的青年被應征入伍,由於戰爭頻繁,3年沒有與家中通音訊。年老多病的母親思子心切,每日燒香祈禱:“老母多病殘疾,沙場征子當歸。”媳婦更是想念丈夫,夜不成眠,日不思餐,在病中呻吟道:“母殘危,子當歸;妻病危,夫當歸!”多虧有老藥工每天給她們婆媳送來一種芳香草藥服用,才保全了她們的性命。在青年得勝還朝後,皇帝論功行賞,青年卻不願意受封。他懇求皇帝說:“老母多病殘疾,愛妻空房情悲,今日邊疆無危,戰士理應當歸。”皇帝隻好批準青年回家孝敬母親。他回到家婆媳都說:“多虧了老藥工天天來送藥,才把我們從閻王那拉回來。”他連聲說:“感謝老藥工,感謝鄉親們,但不知道老藥工用的是何神藥。”老藥工說:“采藥一生,此藥無名。”他提議:“母念子歸,妻盼夫歸,幹脆就叫當歸吧。”從此這味中藥就有了“當歸”的名字。
當歸性溫,味甘、辛,性溫能溫養,味甘能補益,味辛能通脈。中醫認為,肝藏血,心主血脈,脾統血,是氣血生化之源。所以,當歸是中醫治療和血有關疾病的關鍵藥物,也是最適合女性養生的藥物之一。當歸可養血調經、補血活血、潤腸通便,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仆損傷、癰疽瘡瘍、血虛諸證。但使用當歸養生應注意以下問題:當歸可治療月經量少、顏色暗、有結塊及月經延後的月經不調或痛經。而對於月經量多、崩漏、月經出血不止或淋漓不淨者,不適合用當歸單味藥治療;濕阻中滿及大便溏泄者慎服;熱盛出血患者禁服;用藥不當會加重出血、腹瀉等症狀;臨床使用當歸不可過量,服藥後也應注意有無不良反應。
8.3.2“四大懷藥”之一熟地黃
熟地黃,簡稱熟地,是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幹燥塊根的加工炮製品,屬於補血藥。地黃可分為鮮地黃和生地黃,而熟地黃、生地炭、熟地炭均為生地黃的炮製加工品。地黃是河南的地道藥材,是“四大懷藥”之一,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早在周代,“四大懷藥”就被列為皇家貢品;唐宋時期,“四大懷藥”經絲綢之路傳入亞歐各國;明代,鄭和下西洋更是將“四大懷藥”帶入東南亞、中東、非洲諸國;近代,“四大懷藥”被海外人士譽為“華藥”。關於“四大懷藥”的來源有一個傳說,上古的時代,炎帝神農氏身患重病,為醫治,他廣走民間。來至懷慶時,看到此地綠葉如蓋、花團錦簇,感歎說:“真乃神仙福地,藥山矣!”於是便在這裏辨五穀、嚐百草,終於尋得了四樣草根花蕊,服用之後不久病就好了。他就令山、地、牛、菊四官保護這四樣花草,這些花草也因守護人而得名“山藥、地黃、牛膝、菊花”,這是後人所傳“四大懷藥”的最早起源。時至今日,焦作境內老君窪一帶,還保留有“山藥溝”“地黃坡”“牛膝川”“菊花坡”等古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