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 走近中藥(1 / 3)

“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真實反映了先人尋找藥物和與疾病做鬥爭的艱險曆程。每一味中藥的發現,都給他們與病魔的抗爭中增添了一件強有力的武器;每一味中藥都伴隨著美麗的神話和感人的故事。它們或者能極大延長生命造就一個個不老神話;或者能使傷口避免感染,加快愈合繼而躲過性命之憂;或者起死回生,把垂危患者從鬼門關拉回來,如此總總。文字的出現,使得這些靈丹妙藥的神奇功效得以記錄並廣為流傳。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中藥被發現,智慧的先人極大發揮了他們的大創造力,根據藥物的特性,總結出了完善的中藥藥性理論,使得單獨的中藥“活”了起來,每味中藥都成了多麵手,他們或相須或相使,從而極大提高了中藥防病治病的能力。中藥發展的曆程從來都是開放的,每一個時期都會吸收當時最先進的成果,從而使中藥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7.1認識中藥

7.1.1嚐試中積累的用藥經驗

相傳,炎帝神農氏為找尋治病解毒的良藥幾乎嚼嚐過所有植物,“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雖帶有神話傳說的色彩,但也真實而樸素地反映了原始的用藥經驗來源於實踐,來源於生活中對天然植物的嚐試。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隻能依靠采食植物和漁獵維持生活,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偶然因吃了某些“食物”而使原有的腹痛、便秘等病痛得到緩解,或因誤食有害的“食物”以致產生嘔吐、腹瀉甚至中毒等反應,或為解除某種痛苦而嚐試各種植物或其他天然產物,在此過程中逐漸認識並積累了某些天然植物的功效。在文字還沒有出現的時候,這些生活經驗的流傳,隻能靠口耳相授。隨著人類曆史的進步,文字出現了,這些生活中的經驗便得以記錄下來。這些經驗積累在漢字的創造中也有體現,如出現在數千年前鍾鼎文中的“藥”字,繁體字為“藥”,古音為入聲字,從艸(草)樂(樂)音。《說文解字》解釋,“樂”為五聲八音總名,“艸”為治病之艸(草藥)總名,“藥”即“樂字上需加草”,可以理解為,人生病的時候自然不快樂,隻有吃“草”(草藥)後才能再次快樂起來,這也體現了草藥的功能。

先秦時期雖未出現過本草學的專著,但在一些古籍中已出現了對某些藥物及其功能的文字記載。西周至春秋時代的《詩經》中就記載了蒼耳、車前草、桑、合歡、益母草、艾、芍藥、栝樓、枸杞等100多種植物名稱;成書於戰國至西漢時期的《山海經》中,載有動物、植物和礦物藥120餘種,並明確提出了它們的功用;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涉及藥物247種,對藥物的炮製、製劑、配伍、禁忌等亦有記述。中藥的來源以植物藥居多,所以古籍中有關藥物專著的書名常以“本草”表示中草藥,如《神農本草經》《唐本草》《本草綱目》等。在很長的一段曆史時期,中藥並不稱作中藥,正如“中醫”之名是相對“西醫”而來一樣,隨著西方藥學在我國的傳播,“本草”逐漸改稱為“中藥”。現在對中藥的定義是,中藥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用於防治疾病的植物、動物、礦物及其加工品。所以可以理解為,不論是產於中國,還是產於外國,隻要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應用,均可稱為中藥。故“保留中藥,廢除中醫”的言論是不負責任的。中醫、中藥是千百年來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需要我們以與時俱進的思想去繼承和發揚。

7.1.2中藥和西藥的差異與統一

正如中醫和西醫理論上存在差異一樣,中藥和西藥也一樣有差異。提起中藥和西藥的區別,很多人的理解就是“中藥治本,西藥治標”,即如果引起疾病的因素是“本”,疾病所表現的臨床症狀為“標”,那麼中藥是針對疾病的病因進行治療的,西藥是針對疾病所表現的臨床症狀進行治療的。其實,上述這種想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藥也有治標的,西藥也有治本的。也許大家對2003年的“非典”(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事件、2009年的H1N1禽流感事件還記憶猶新,中藥對改善H1N1禽流感臨床症狀和預防禽流感發生發揮了重要作用,而西藥達菲同樣得到了公眾的認可。達菲是一種流行性感冒(流感)治療用藥,可以減少並發症(主要是氣管與支氣管炎、肺炎、咽炎等)的發生和抗生素的使用,是目前治療流感最常用的藥物之一。繼“非典”與H1N1禽流感之後,2013年2月以來,上海、安徽、江蘇等地先後發生H7N9禽流感病例,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診療方案(2013年第1版)》中,達菲再度入選。盡管還沒有達菲治療H7N9人類患者的相關數據,但實驗室測試已表明它們對H7N9病毒有效。西藥達菲對引起禽流感的病因“H7N9病毒”是有效的,也就是說,在這方麵,達菲是“治本”的。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它們在治療疾病中所發揮的作用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分析,簡單用“中藥治本,西藥治標”來概括中藥與西藥的差異是不科學的。

那麼中藥和西藥的差異到底有哪些呢?首先,隻有在中醫藥理論體係指導下,遵循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而使用的藥物才是中藥。中藥若離開中醫藥學理論而應用,則不再稱為中藥。而西藥是在西醫藥理論體係指導下應用的藥物。其次,中藥的基本作用就是以中藥的偏性糾正陰陽氣血的偏盛或偏衰,每味藥物根據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性味歸經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也就是中藥的藥性理論。中藥的藥性也是與西藥的最大區別。另外,中藥多由植物、動物和一些礦物經過炮製和其他工藝加工而形成。西藥主要是化學合成或從自然界生物中提取分離得到的產物。從理論上講,西藥與中藥都是由具有藥理活性的化合物分子(藥效物質)組成並能作用於人體從而產生生物效應。但中藥和西藥有效成分的個數即藥效物質群的個數不一樣。單一的中藥是一個物質群,含有很多化學成分,可以作用於多靶點,發揮不同的藥理活性。中藥還講究配伍,每一個藥方裏麵含有更多的化學成分,不同的化學成分從不同的層麵、不同的靶點發揮藥理活性。西藥則由單一的或有限的幾個化合物單體組成,主要作用於體內特異的靶點,一般來說具有相當高的選擇性和專一性,即被人體吸收後在特定的係統、組織甚至器官中有相當高的含量分布,並作用於這一部位而發揮治療作用。但也不能絕對地說中藥成分多、西藥成分少,中藥裏也有成分比較單一的藥,例如,砒霜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As2O3)。

那麼中藥和西藥是否有可統一的地方呢?如同中醫和西醫的學術思想是統一的一樣,中藥和西藥的學術思想也是統一的。那就是,治療對象和治療目的的統一。中藥和西藥治療的對象都是人類本身,都是用於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就像中醫和西醫在癌症治療這個個體化平台站到了一起一樣,中藥在癌症的治療特別是輔助治療上顯示了獨特的優勢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可以相信,中藥和西藥的確各有所長,但又可以互補,一定能共同來維係人類的健康。

7.2中藥發展史上的巨星

7.2.1中藥第一書——《神農本草經》

遠古時期人類以采食野生瓜果、生吃捕獵的肉食動物等為生,難免被腥臊和有毒之物所傷,重者甚至中毒死亡。傳說炎帝神農氏為尋找治病解毒的良藥,使百姓益壽延年,他跋山涉水,親自嚐遍所有的植物,以便了解各種植物的寒、熱、溫、涼和有毒無毒,故有“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之說。神農在嚐百草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具有攻毒祛病、養生保健作用的藥物,從此百姓就有藥可醫、不在為疾病困擾了。而炎帝神農氏終因誤嚐斷腸草而死,葬於長沙茶鄉之尾。神農嚐百草的傳說說明了藥物知識來源於生活實踐,這一實踐過程經曆了漫長的曆史時期,隨著歲月的推移,人們積累的藥物知識越來越豐富,並不斷得到後人的驗證,並逐步以書籍的形式固定下來,這就是《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中草藥學經典之作,該書係統總結了我國秦漢以前的藥學知識和用藥經驗,為中藥學和方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至今仍是研究中藥和方劑最重要的經典文獻之一。《神農本草經》的作者及成書時代尚無法確定,大約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的秦漢時期,也有學者認為該書為東漢末年(約200年)的作品;該書也並非出自一人之手筆,而是眾多醫藥學家總結、搜集、整理當時的藥物學經驗集體創作而成。因為“本草”是藥用植物的代名詞,所以這部書也以“本草經”命名;又因漢代托古之風盛行,人們尊古薄今,為了提高該書的地位,借用神農遍嚐百草發現藥物這一婦孺皆知的傳說,將“神農”冠於書名之首,定名為《神農本草經》,如同《黃帝內經》冠以“黃帝”一樣,都是出於托名古代聖賢的意圖。該書中記載藥物365種,根據藥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種,無毒,大多屬於滋補強壯之品,如人參、甘草、地黃、大棗等,可以久服。中品120種,無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補虛扶弱,如百合、當歸、龍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黃連、麻黃、白芷、黃芩等。下品125種,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積,如大黃、烏頭、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由於曆史時代的局限,書中對一些藥物毒性的認識存在一定程度的錯誤,如木通,文中認為其為無毒之品,而近年報道其可引起腎毒性。但書中很多對藥物功能主治的記載一直沿用到今天,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如水銀治疥瘡、麻黃平喘、常山治瘧、黃連治痢、海藻治癭瘤等。其中,水銀治皮膚疾病的記載要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該書創立“四氣”“五味”的藥性理論和上、中、下三品的分類方法。在方劑學方麵,指出藥可單用亦可組方配用,創立了藥物之間“七情合和”理論和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則,總結了丸、散、湯、酒、膏等基本劑型,對用藥劑量、時間等都有具體規定。遺憾的是,隨著朝代的更替,原書已經遺失,現行版本為後世醫藥學家從曆代本草書中收集編撰而成。

7.2.2最早的藥典——《新修本草》

唐代全盛時期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麵都有很高的成就,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強大而繁榮的時代。醫藥也屬於文化的一種,當然也不例外。當時被醫家奉為用藥指南的《本草經集注》已有100多年的曆史。隨著醫生臨證經驗的不斷積累、中外醫藥交流的進展和許多新藥和外來藥的增加,重新編寫一部新的本草書,對藥物學的書籍進行一定的補充,在當時的條件下是非常必要的。於是,顯慶二年(657年)蘇敬提議修訂新本草,唐政權組織了長孫無忌、許孝崇等20餘人與蘇敬一起集體編修新本草。同時,唐政府下令征集全中國各地所產的藥物及其實物圖譜,在修訂的過程中,他們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不為過去的醫藥經典所局限,於659年完成《新修本草》的編撰工作。

《新修本草》將藥物按照“玉石、草木、獸禽、蟲、魚、果、菜、米穀、有名未用”進行分類,共記載藥物844種,比《本草經集注》增加114種。所增加的藥物中,有一部分外來藥物,如安息香、龍腦香、胡椒等。本書在學術上廣泛采納群眾的意見,對藥物的功用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和多方的考訂,便於學者學習,對我國藥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是唐代政府規定的學醫者必讀之書。該書在國外也有一定的影響,713年日本就有此書的傳抄本。日本《律令蜒喜式》記載:“凡醫生皆讀蘇敬新修本草”。這也說明本書對日本醫藥事業的影響。

《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藥典,它比世界上有名的歐洲《紐倫堡藥典》要早800餘年。該書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從正式頒布之後就作為臨床用藥的法律和學術依據,流傳了400餘年,代表了中古時期中國中醫藥學發展的一個裏程碑。

7.2.3“藥王”與《千金方》

孫思邈是唐代的醫藥學家,世人尊稱為“藥王”。他自幼聰明過人,通曉諸子百家,博涉經史學術,精通道教典籍,西魏大將獨孤信稱讚他為“聖童”。孫思邈是個百歲老人,但他幼年時卻體弱多病,為給他治病,家人花盡了所有的家產,十八歲那年他立誌學醫,二十歲便開始為相鄰治病,並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他一生致力於藥物研究,走遍大山明川,邊采集藥物,邊行醫,是繼張仲景之後中國第一個全麵係統研究中醫藥的先驅者。

孫思邈是我國醫德思想的創始人,他認為醫生應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唯一職責,其它則“無欲無求”,對病人應一視同仁。他身體力行,對待病人不管貧富老幼、怨親善友,都一視同仁,無論風雨寒暑,饑渴疲勞,隻要有人求助於她,他就趕往救助,深得群眾的崇敬。周宣帝時曾征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也想授他爵位,唐高宗曾想拜他為諫議大夫,但孫思邈沒有答應,他一生淡泊名利,一心致力於醫學。被西方稱之為“醫學論之父”,是與希波克拉底齊名的世界醫德名人之一,是中國古代當之無愧的著名科學家和思想家。

孫思邈一生著書八十多種,其中以《千金藥方》、《千金翼方》影響最大,兩部巨著共60卷,記載藥方論6500首。《千金藥方》和《千金翼方》合稱為《千金方》,孫思邈認為生命的價值貴於千金,而一個處方能救人於危殆,價值更當勝於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為書名。《千金方》是唐代以前醫藥學成就的係統總結,其中較完整地收集了《傷寒論》的內容,被譽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對後世醫學的發展影響很深遠。書中提出的婦女孕期前後的注意事項與當前圍產醫學的內容有很多相符合的地方;書中提出霍亂是因飲食不當而引起的觀點,記載了消渴(糖尿病)與癰疽的關係,這些均顯示了很高的認識水平。還有關於“阿是穴”的選用、“同身寸”的提倡,對針灸取穴的準確性頗有幫助。倡行了蔥管導尿術、食道異物剔除術以及自家血、膿接種以防治癤病的免疫法等。在養生延年方麵,提倡按摩、導引、散步、輕微勞動及食治、講求衛生等結合,為老年病防治留下了寶貴經驗。

7.2.4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李時珍(1518—1593)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李家世代行醫,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是當地名醫,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不僅要“讀萬卷書”,更要“行萬裏路”。於是,他穿上草鞋,背起藥筐,遠涉深山曠野,跋山涉水求真相,他的足跡遍及湖北、江西、江蘇、安徽等地,他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當地人請教,當地人也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地方藥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藥,但究竟是什麼樣的?《神農本草經》沒有說明白,各家注釋也搞不清楚。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在他指點下,又觀察了實物,才知道芸苔實際上就是油菜。這種植物,第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榨油。於是,這個藥物便在《本草綱目》中被一清二楚地解釋出來了。不論是在四處采訪中,還是在自己的藥圃裏,李時珍都非常注意觀察藥物的形態和生長情況。在了解藥物時,他並不滿足於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藥物。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複諦視”。

李時珍在38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3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這期間,李時珍非常積極地從事藥物研究工作,經常出入於太醫院的藥房及禦藥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鑒別全國各地的藥材,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同時他還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並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使他大大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領域。

李時珍一生著述《本草綱目》《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五髒圖論》等10種著作。《本草綱目》於1578年編寫完成。《本草綱目》參閱各種書籍800多種,編寫曆時27年。凡16部、52卷,約190萬字。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藥物1518種,增收藥物374種,合1892種,其中植物1195種;共輯錄古代藥學家和民間單方11096則;書前附藥物形態圖1100餘幅。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穀、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包括60類。每藥標正名為綱,綱之下列目,綱目清晰。書中還係統地記述了各種藥物知識,包括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錄、附方等項,從藥物的曆史、形態到功能、方劑等,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內容詳備,實乃“博而不繁,詳麵有要”。

《本草綱目》還記載了許多與臨床關係密切的內容。收載各類附方11096個,涉及臨床各科,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其中2900多個為舊方,其餘皆為新方。治療範圍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主,所用劑型亦是丸散膏丹俱全,且許多方劑既科學,又有簡便廉驗之特點,極具實用性。因此,《本草綱目》在臨床治療方麵亦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本草綱目》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麵都有突出成就,不僅為中國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書出版後,很快就傳到日本,以後又流傳到歐美各國,先後被譯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鮮等10餘種文字在國外出版,早被公認為“東方醫學的巨典”。1951年,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上,李時珍被列為古代世界名人。《本草綱目》是16世紀前中國最係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藥學著作,達爾文稱讚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7.2.5中藥發展史上的壯舉——《中華本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的繼承和發揚,並製定了一係列相應的政策和措施,隨著現代自然科學技術和國家經濟的發展,本草學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華本草》就是此時應運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