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 走近中藥(3 / 3)

炮製的方法主要有淨製、水製、火製、水火共製、發酵發芽、烘焙、製霜、水飛等方法,不同的藥材都有其適當的炮製方法。忽視炮製常可導致不測,如蒲黃炒炭,可用於胎漏的患者止血,如果該患者誤服了生蒲黃,那將導致出血不止,加重症狀。中藥材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都可以直接入藥,它要經過必要的炮製才能作為藥物使用。隻有這樣,才能保證藥材質量和療效,才能更好地治療疾病。

(3)合適的劑型有利於發揮藥材藥效

我們平時所見到的中藥主要以湯劑的形式出現,殊不知,中藥還有其他不同的幾種劑型。除了最常用的湯劑,中藥還有散劑、丸劑、膏劑等不同劑型。中藥能否很好地發揮作用,也決定於它的劑型是否科學。不同的劑型適合治療不同的疾病,要根據疾病的不同,選用不同的劑型,以更有效地發揮藥材的治療作用。《神農本草經》載:“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湯者,宜服膏者,亦兼參用所病之源以為其製耳。”金代的李東垣指出:“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緩也,不能速去而緩治之也。”說明劑型對疾病有一定的選擇性。

部分中藥臨床常用傳統劑型的合理性已得到了一定證實,例如,瓜蒂散用散劑有湧吐痰食的作用,湯劑則無效;五苓散的散劑比湯劑效果好;六神丸更適合用丸劑,不適合湯劑;又如大黃黃連瀉心湯,服用湯劑有助於大黃與黃連產生的鞣質在胃腸道中緩緩分解,又轉為鞣酸與小檗堿,分別發揮療效,而注射液就沒這樣的效果了。由此可見,藥物通過不同的劑型發揮藥效的能力是不一樣的。

有些中藥隻有在特定的劑型中才能發揮療效。例如,朱砂、麝香等藥隻能入丸、散劑,而不能入煎劑。實驗發現,雷丸中所含的蛋白分解酶在加熱至70℃時便失去活性,因而用雷丸驅蟲必須研末衝服,而不能入煎劑,否則沒有驅蟲效果。

在臨床上,有些患者用藥時療效較差,在排除了辨證選方的因素以後,就應考慮改變劑型。如一感冒患者,在服用藿香正氣丸後感覺胃部難受,改為湯劑後不適的症狀就消失了。說明患者對劑型有一定的選擇性。

由此可見,在臨床治療中,選擇合適的劑型直接關係到藥物發揮作用治療疾病的療效。所以,在用藥時,要考慮到劑型對藥物療效的影響,這有利於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7.4.3中藥配伍與療效的關係

根據病情的需要和藥物的特點,有選擇地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應用,叫作配伍。大多處方都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也就是說,通過適當的配伍達到增加療效、降低毒性、適應複雜病情需要的目的。中藥的配伍有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七種情況,簡稱七情。其中,“單行”指單味藥使用,如獨參湯。“相須”是指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原有療效,例如,石膏與知母配合,能明顯增強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大黃與芒硝配合,能明顯增強攻下瀉熱的治療效果;全蠍、蜈蚣同用,能明顯增強止痙定搐的作用。“相使”是將在性能功效方麵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雖不相同,但是治療目的一致的藥物配合應用,而以一種藥為主、另一種藥為輔的配伍方法,能提高主藥療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黃連配木香治濕熱瀉痢,腹痛裏急,以黃連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為主,木香調中宣滯、行氣止痛,可增強黃連治療濕熱瀉痢的效果;雷丸驅蟲,配伍瀉下通便的大黃,可增強雷丸的驅蟲效果。“相畏”是指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薑減輕或消除,就可以說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薑。“相殺”是指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如生薑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副作用,就可以說生薑殺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係的兩種提法,是藥物間相對而言的。“相惡”即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如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也就是說人參惡萊菔子。“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幹藥物。

在七情中,不同的配伍作用是不一樣的。相須和相使是增加療效的配伍,這種配伍關係可以使藥物的功效充分利用。相畏和相殺是減毒配伍,這種配伍關係可以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一般用於毒劇藥的配伍當中。相惡使藥物療效降低,相反會增強毒副作用,這兩種配伍關係是要避免使用的,屬於配伍中的禁忌。了解藥物的七情有利於我們根據藥物的不同情況,針對不同病症,有選擇地使用藥物,以提高臨床療效。

7.4.4如何來認識用藥禁忌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食物是不能同時食用的,中藥的使用也一樣,也有很多的臨床禁忌,下麵我們將為大家介紹具體的用藥禁忌,希望能夠對用藥安全起到一定的作用。

金元時期概括總結出的“十九畏”(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參畏五靈脂)和“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烏頭反半夏、貝母、瓜蔞、白蘞、白及;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苦參、玄參、細辛、芍藥)屬於配伍禁忌的範疇,在臨床上應避免配伍應用;但在實際應用中並非絕對不能用,如用甘草水浸甘遂為末內服治療腹水,可以更好地發揮甘遂的藥效;又如黨參與五靈脂同用可補脾胃、止疼痛。但這些應用均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經過嚴格的實驗和論證才可以選用。很多問題還有待於用現代藥理學的方法進行進一步研究。

除了配伍禁忌外,由於藥物的藥性不同,其適應證範圍也會不同,臨床用藥也就有所禁忌。例如,麻黃性味辛溫,功能發汗解表、散風寒,又能宣肺平喘利尿,故隻適宜於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肺氣不宣的喘咳,而對於表虛自汗及陰虛盜汗、肺腎虛喘則禁止使用。又如,黃精甘平,功能滋陰補肺、補脾益氣,主要用於肺虛燥咳、脾胃虛弱及腎虛精虧的病證,但因其性質滋膩,易助濕邪,所以脾虛有濕、咳嗽痰多及中寒便溏的患者則不宜服用。

某些藥物具有損害胎元以致墮胎的不良反應,所以應該作為妊娠禁忌的藥物。這類藥物一般可分為禁用與慎用二類。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較強、藥性猛烈的藥物,如巴豆、牽牛、大戟、斑蝥、商陸、麝香、三棱、莪術、水蛭、虻蟲等;慎用的包括通經去瘀、行氣破滯,以及藥性辛熱的藥物,如桃仁、紅花、大黃、枳實、附子、幹薑、肉桂等。凡禁用的藥物,絕對不能使用;慎用的藥物,則可根據孕婦患病的情況,酌情使用,但沒有特殊必要時,應盡量避免,以防發生事故。

某些藥物在使用時,對飲食的要求很高,很多食物是不能吃的,這就是我們俗稱的忌口。比如,常山忌蔥,地黃、首烏忌蔥、蒜、蘿卜,人參忌蘿卜,薄荷忌鱉肉等。這些經驗是人們在治病過程中長期積累起來的,如果在吃某些藥物的時候不注意忌口,不僅服藥無效,反而會使病情加重。腎炎患者及水腫患者不能吃過鹹的東西,否則會使病情加重;哮喘、過敏性皮炎、肝炎、瘡癤患者服藥時,不能吃雞、羊、豬頭肉、魚、蟹、蝦、韭菜等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含有異性蛋白,容易使一部分人產生過敏反應,使病情加重。

中藥與西藥的聯用在解決臨床很多實際問題的同時,也會因配伍不當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如中藥杏仁、桃仁、銀杏等均含有苦杏仁苷,水解後生成氫氰酸,對呼吸中樞具有顯著的抑製作用,因此上述中藥不宜與西藥的麻醉藥、鎮靜藥、安眠藥、抗精神病藥等同服,以免因呼吸中樞的過度抑製而發生危險,甚至引起死亡。因此,在中西藥並用的今天,除了及時總結合用過程中所產生的療效,更應實時監測藥物合用所產生的不良反應。

7.4.5煎中藥湯劑很有講究

湯劑是中藥最為常用的劑型之一,自商代伊尹創製湯液以來沿用至今,經久不衰。湯劑的製作對煎具、用水、火候、煎煮方法都有一定的要求。其中,煎藥用具以砂鍋、瓦罐為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銅鐵鍋,以免發生化學變化,影響療效。煎藥用水現在多用自來水、井水、蒸餾水等,以水質潔淨新鮮為好。煎藥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是指使溫度上升及水液蒸發緩慢的火候;而武火是指使溫度上升及水液蒸發迅速的火候。

煎煮方法:先將藥材浸泡30~60分鍾,用水量以高出藥麵為度。一般中藥煎煮兩次,第二煎加水量為第一煎的1/3~1/2。兩次煎液去渣濾淨混合後分2次服用。煎煮的火候和時間,要根據藥物性能而定。一般來講,解表藥、清熱藥宜武火煎煮,時間宜短,煮沸後煎3~5分鍾即可;補益藥需用文火慢煎,時間宜長,煮沸後再續煎30~60分鍾。

某些藥物因其質地不同,煎法比較特殊,處方上需加以注明,歸納起來包括有先煎、後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衝服、煎湯代水等不同煎煮法。“先煎”主要指有效成分難溶於水的一些金石、礦物、貝殼類藥物應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鍾,再下其他藥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如磁石、代赭石、生鐵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龍骨、牡蠣、海蛤殼、紫貝齒、龜甲、鱉甲、瓦楞子、珍珠母、石決明等。此外,附子、烏頭等毒副作用較強的藥物,宜先煎45~60分鍾後再下他藥,久煎可以降低毒性,安全用藥。“後下”主要指一些氣味芳香的藥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於揮發而降低藥效,須在其他藥物煎沸5~10分鍾後放入,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等。此外,有些藥物雖不屬芳香藥,但久煎也能破壞其有效成分,如鉤藤、大黃、番瀉葉等亦屬後下之列。“包煎”主要指那些黏性強、粉末狀及帶有絨毛的藥物,宜先用紗布袋裝好,再與其他藥物同煎,以防止藥液混濁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於鍋底,加熱時引起焦化或糊化。如蛤粉、滑石、旋覆花、蒲黃及灶心土等。“另煎”主要是指對於某些貴重藥材,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常需單獨煎煮2~3小時,如人參、羚羊角、麝香、鹿茸等。煎液可以另服,也可與其他煎液混合服用。“溶化”又稱烊化,主要是指對於某些膠類藥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藥物,為避免入煎粘鍋或黏附其他藥物影響煎煮,可單用水或黃酒將此類藥加熱溶化即烊化後,用煎好的藥液衝服,也可將此類藥放入其他藥物煎好的藥液中加熱烊化後服用,如阿膠、鱉甲膠、龜甲膠、蜂蜜、飴糖等。“泡服”主要是指對於某些有效成分易溶於水或久煎容易破壞藥效的藥物,可以用少量開水或複方中其他藥物滾燙的煎出液趁熱浸泡,加蓋悶潤,減少揮發,半小時後去渣即可服用,如藏紅花、番瀉葉、胖大海等。“衝服”主要指某些貴重藥用量較輕,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細末製成散劑,用溫開水或複方其他藥物煎液衝服,如麝香、牛黃、珍珠、羚羊角、鹿茸、人參等。某些藥物,根據病情需要,為提高藥效,也常研成散劑衝服,如用於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用於息風止痙的蜈蚣、全蠍、僵蠶、地龍和用於製酸止痛的烏賊骨、瓦楞子、海蛤殼、延胡索等。某些藥物高溫容易破壞藥效或有效成分難溶於水,也隻能做散劑衝服,如雷丸、鶴草芽、朱砂等。此外,還有一些液體藥物如竹瀝汁、薑汁、藕汁、荸薺汁、鮮地黃汁等也須衝服。“煎湯代水”主要指為了防止某些藥物與其他藥物同煎使煎液混濁,難於服用,宜先煎後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藥物,如灶心土等。此外,某些藥物質輕,用量多,體積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須、絲瓜絡、金錢草等,也須煎湯代水用。

7.4.6服藥的時間和方法

中藥湯劑一般每日1劑,每劑煎煮2次,收集2次的藥液,平均分為2次服用。兩次服藥的間隔為4~6小時。具體服藥時間應根據胃腸的狀況和病情需要及藥物的性質來確定。

(1)服藥時間

1)飯前服:飯前30~60分鍾。病位在胸膈以下如胃、肝、腎等髒器的疾患宜飯前服。因為飯前胃中比較空虛,藥性容易下達,以較高的濃度快速進入小腸被吸收而起作用。

2)飯後服:飯後15~30分鍾。對胃腸道有刺激的中藥湯劑宜飯後服。常用的祛風濕藥,如羌活、秦艽、威靈仙等,藥性皆屬辛散溫燥之品,易對胃腸道產生刺激,飯後胃中存有較多食物,藥物與食物混合可減輕其對胃腸的刺激。還有,用於治療上焦病變的藥物宜飯後服,可充分利用胃腸道裏的食物阻滯藥力的快速下行。另外消食藥亦宜飯後及時服用,以充分發揮藥效。毒性較大的藥也宜飯後服,以免吸收太快發生中毒。

3)餐間服:在兩餐之間服藥,常用於治療脾胃病,避免食物對藥物的影響。

4)空腹服:具有滋補作用的湯藥,如人參、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等,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於充分吸收。具瀉下作用的大承氣湯或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藥物也宜空腹服,可使藥物迅速入腸,並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揮藥效。

5)隔夜服:主要指驅蟲藥,睡前服一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一次,以便將蟲殺死排出體外。除以上服藥時間外,骨髓病宜晚間服;發散治感冒藥宜趁熱服;治瘧藥宜在瘧疾發作前2小時服用;慢性病定時服;急性病、嘔吐、驚厥、石淋、咽喉病須煎湯代茶飲者,均可不定時服。另外,在應用發汗、瀉下、清熱藥時,要注意患者個體差異。一般得發汗、瀉下、熱降即可停藥,適可而止,不必盡劑,以免發汗、瀉下、清熱太過損傷人體的正氣。總之,服中藥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藥物的性質來定,以盡量發揮藥物的預防與治療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為原則。

(2)服藥方法

1)湯劑:一般宜溫服,但解表藥要偏熱服,服後還須覆蓋好衣被,或進熱粥,以幫助發汗;寒證用熱藥宜熱服,熱證用寒藥宜冷服,如出現真熱假寒者當寒藥溫服,真寒假熱者則當熱藥冷服,如何吃藥更有利需要征求臨床醫生的意見。

2)丸劑:顆粒較小者,可直接用溫開水送服;大蜜丸者,可以分成小粒吞服;若水丸質硬者,可用開水溶化後服。

3)散劑、粉劑:可用蜂蜜加以調和送服,或裝入膠囊中吞服,避免直接吞服而刺激咽喉。

4)膏劑:宜用開水衝服,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以免粘喉引起嘔吐。

5)衝劑、糖漿劑:衝劑宜用開水衝服;糖漿劑可以直接吞服。

此外,危重患者宜少量頻服;嘔吐患者可以濃煎藥汁,少量頻服;對於神誌不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口服時,可采用鼻飼給藥法。

7.4.7栽培藥材與野生藥材的療效有區別嗎

野生藥材是中藥和中成藥原料的重要來源之一,因野生藥材的采收成本高、危險性大,加之目前野生藥材資源逐漸減少,有的品種甚至資源枯竭,市麵上的野生中藥材已經極為稀缺。人工栽培藥材與野生藥材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人工栽培藥材的質量和藥效與野生藥材是否存在很大的差別?這都是人們極為關注的問題。

評價藥材質量優劣的標準是藥材的療效,而決定藥材療效的是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含量越多,質量越好。同時,藥材的產地、采集時間、炮製、劑型等對藥效均有重要的影響。野生藥材大多是當地的地道藥材,以其品質佳、療效好而深受人們的青睞,但在野生資源匱乏的今天,必須通過人工栽培來解決野生藥材供應不足的問題。為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工栽培藥材的質量,國家出台了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AP)。在種植地域的選取中,盡量遵循地道藥材形成的曆史條件、地理條件和生長環境(土壤、氣候、日照);在種植過程中,選擇科學、合理的種植方法,不濫施化肥、農藥、生長激素等;在收集、加工的過程中,重視采集時間、加工因素等對藥材質量的影響。用GAP規範藥材種植,使其植物特性、重金屬含量、農藥殘留量等均符合國際標準,也是確保我國中藥材質量並走向國際市場的必由之路。所以,隻要按照GAP生產出的藥材都是有質量保證的,野生與栽培的差別並不能決定藥材質量的優劣。在一定程度上,按GAP栽培出的藥材可以替代野生藥材。

雖然中藥材的栽培已日趨成熟和規範,但我國野生中藥材資源嚴重破壞、嚴重短缺的現狀不容忽視。野生中藥材資源也是我國傳統醫藥文化之一,全民都應提高保護野生中藥材的意識。

走近中藥,揭開她的神秘麵紗,我們才發現每一味中藥都是自然界中的精靈,都有自己的脾氣性格,它們的寒、熱、溫、涼、性味、歸經仿佛在向我們展現出不同方麵的自己;而每發現一味中藥也伴隨著前輩們的辛勤汗水,反映了人類在與疾病做鬥爭時的聰明智慧;在中藥發展之路上,那一本本厚厚的記載著中藥的巨著就像一顆顆璀璨奪目的巨星,指引著後人汲取前人的經驗智慧,延續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中藥自被祖先們發現以來就不僅僅是以一株植物的形象存在於天地萬物之間,而是被賦予了治病救人的重大責任和起死回生的神奇色彩,它們“活”起來了。不僅如此,團結協作在中藥運用中亦發揮著重要作用,相須、相使、相畏、相殺……不同中藥相互之間增效減毒的作用又是中藥的特色和優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中藥現代化也提上日程,相信我們的中藥會有一個更加燦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