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本草》的編纂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重大科研項目,該書以文獻整理為基礎,在本草發展史、本草文獻,以及中藥資源與品種、栽培與養殖、加工與炮製、鑒定、主要成分、藥理作用、藥性理論、臨床應用、製劑等方麵進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因而是一部集科學性、先進性、權威性、實用性於一體的大型學術著作。全書2808.7萬字,共30卷,分總論、藥物、附篇、索引四大部分。總論分14個專題對中藥各分支學科的學術源流與主要內容進行了全麵論述;藥物部分共載藥8980種,插圖8534幅;附編有備考藥物、本草序例、本草要籍要題、本草書目、8個索引。該書廣泛收集了古今中醫藥及相關文獻資料,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因此,該書不僅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而且有廣泛的學術價值。
20世紀50年代以來,政府先後數次組織各方麵人員對中藥資源進行了大規模調查。在此基礎上,編寫了全國性的中藥誌及一大批藥用植物誌、藥用動物誌及地區性的中藥誌,使目前中藥的總數達到8000種左右。普查中發現的國產沉香、馬錢子、安息香、阿魏、蘿芙木等,已經開發利用,並能在相當程度上滿足國內需求,而不再完全依賴進口。
當前湧現的中藥新著,不僅數量多,而且門類齊全,從各個角度將本草學提高到嶄新的水平。其中最能反映當代本草學術成就的有各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誌》《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原色中國本草圖鑒》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法典的形式確定了中藥在當代醫藥衛生事業中的地位,也為中藥材及中藥製劑質量的提高、標準的製定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隨著現代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及中藥事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中藥的現代研究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並促進了中藥鑒定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中藥炮製學、中藥藥劑學等學科的發展。當代中藥教育事業的振興,為中藥事業的發展,造就了一大批高質量的專業人才。1956年起,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和南京等地相繼建立了中醫學院,使中醫教育納入了現代正規高等教育行列。1978年以來相繼招收了中藥學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至此,我國的中藥教育形成了從中專、大專、本科到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不同層次培養的完整體係。為了適應中藥教育的需要,各大院校也多次編寫修訂各種中藥教材。中醫藥事業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
7.3煉丹術與製藥化學
煉丹術是以爐鼎燒煉礦物類藥物、製取“長生不死”“仙丹”的一種實驗方術。現代意義上的“丹劑”與古代通過煉丹術製成的“仙丹”不同,丹劑是中藥的一種劑型,主要指依成方製成的顆粒狀或粉末狀的中藥,如小金丹、大活絡丹、紅升丹等,許多藥方都以“丹”來命名,如天王補心丹、至寶丹、山海丹等,但這些方藥主要是由動植物藥配製而成,與煉丹術所指的“丹”毫不相幹,隻是借用“丹”名,以顯示其效果靈驗而已。由此可見,古代煉丹術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中國的煉丹術有著悠久的曆史,煉丹家們在煉丹的活動中,汲取了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豐富經驗,並孜孜不倦地從事采藥、製藥的活動。在煉丹的實踐中積累了大量關於物質變化的經驗知識,如關於水銀易揮發又易與硫黃化合、胡粉遇碳(C)可還原為鉛等。盡管他們追求“長生之藥”的目的不可能達到,但在煉丹實踐中對物質變化的規律所做的探討是有益的,積累了不少化學知識和操作經驗。例如,用化學方法來提純和鑒別硫、汞、鉛等元素,對鐵礦、氯化鎂、硼砂、草木灰等數百種化合物及其性質有了一定的認識;在實驗技術上,發明了加熱器、蒸餾瓶、坩堝等儀器,掌握了蒸發、過濾、蒸餾等許多實驗操作技術。煉丹過程所掌握的升華、蒸餾、熔融等技術,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製藥化學的發展。8世紀時,我國煉丹術經阿拉伯傳入歐洲,成為近代化學的前驅。煉丹的實踐使煉丹家們接觸到種種自然現象,從而提高了對自然界的認識,同時也為後人留下了很多探索自然的思路和方法,至今依然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
7.4中藥的療效
7.4.1中藥性能與療效的關係
中醫理論認為,正常的人體處於陰陽平衡的狀態,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引起機體陰陽失衡的結果,而中藥的基本作用就是以中藥的偏性糾正陰陽氣血的偏盛或偏衰,最終使機體恢複陰陽平衡的狀態。那麼,中藥為什麼有效呢?這就要從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有毒無毒的藥性理論來認識。
“藥性”是對中藥作用基本性質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稱“中藥性能”。藥性理論是中藥理論的核心,“藥性”是中藥的內在性質,決定了中藥的功用;中藥之所以有效就是因為它的“藥性”,下麵我們將對“藥性”的具體內容進行詳細介紹。
(1)四氣與療效
四氣又稱四性,指藥物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藥物的寒涼與溫熱是與臨床所治療疾病的性質相對而言的,主要是從藥物作用於人體所發生的反應來概括的。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如石膏、板藍根,對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熱證有清熱瀉火、利咽、解毒的作用,這種作用反映出其具有寒涼之性;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於熱性或溫性,如附子、幹薑對脘腹冷痛、四肢厥逆等寒證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作用,即表明其具溫熱之性。
在患者表現為高熱煩渴、麵紅目赤等陽熱症狀時,臨床上多選用涼性或寒性的藥物來治療,即“熱者寒之”。這裏的“熱”指的是臨床表現的熱證,“寒”指的是具有寒涼性質的藥物,也就是說,溫熱的症狀需要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如患者表現為四肢厥冷、脘腹冷痛等陰寒症狀,便多選用溫性或熱性藥物來治療,即“寒者熱之”。可見藥性的寒熱溫涼與所治療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反。所以可以理解為,寒涼性的藥物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等作用;溫熱性的藥物具有溫裏散寒、補火助陽、溫經通絡、回陽救逆等作用。但是,臨床上的病證比較複雜,有時寒熱症狀錯雜出現,有時表現出的症狀並不是真實的病情,這個時候如何用藥就要根據病情而定了。
(2)五味與療效
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藥味,包括淡味和澀味。五味的本義是指藥物和食物的真實滋味,是通過口嚐而得知的,如生薑味辛、甘草味甘、黃連味苦、烏梅味酸、昆布味鹹等,都是入口之後才知道它的味道。藥物的味道雖然來源於口嚐,但是古人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發現,不同滋味的藥物具有不同的功能效用,並將藥物滋味與功能聯係起來。辛味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的作用,辛味藥多用於治療外感表證和氣滯血瘀等,如治療表證的麻黃、薄荷和治療氣血阻滯的木香、紅花都有辛味。甘味有滋補和中、調和藥性及緩急止痛的作用,多用於治療正氣虛弱、身體諸痛等,也用於調和藥性,一般用於虛證的黨參、熟地黃,用於緩解疼痛、調和藥性的飴糖、甘草等,都有甘味。酸味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多用於治療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久痢、遺精滑精、遺尿尿頻、月經過多、白帶不止等,如用於澀精斂汗的山茱萸、五味子和用於澀腸止瀉的五倍子都有酸味。苦味有清瀉火熱、通瀉大便等作用,多用於治療熱證、火證、氣逆喘咳、嘔吐呃逆、大便秘結等,如用於熱結便秘的大黃、用於肺氣上逆所致喘咳的杏仁都有苦味。鹹味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多用於治療大便燥結、瘰鬁癭瘤、症瘕痞塊等,如用於軟堅散結的瓦楞子、用於瀉下通便的芒硝都有鹹味。五味所具有的功效在現代研究中也得到了一定的證實,如辛味的解表藥麻黃和桂枝,具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且能刺激汗腺分泌而發汗,這是其治療風寒感冒的作用機製之一。
性和味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了藥物的作用,兩者必須綜合起來看,才能較全麵地認識藥物的作用和性能,這就是中藥理論中的“性味合參”。例如,黃連、生地黃均性寒,皆能清熱,用治熱證,但黃連苦寒,清熱燥濕,主治濕熱證;生地黃甘寒,能清熱養陰,用治虛熱證。紫蘇、薄荷皆有辛味,能發散表邪,用於外感表證,但紫蘇辛溫,能發散風寒;薄荷辛涼,則發散風熱。由於性和味屬於藥物性能的一部分,因此不僅要“性味合參”,還要與藥物的其他具體功效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全麵地認識藥物的性能。
(3)升降浮沉在療效中的體現
中藥的升降浮沉是指藥物在機體內具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內四種不同的作用趨向。不同的疾病也出現向上(如嘔吐、喘咳)、向下(如瀉利、崩漏、脫肛),向外(如自汗、盜汗)、向內(如表證不解)的病勢趨向。中藥的升降浮沉是與疾病表現的趨向性相對而言的。一般來說,藥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溫熱之性;藥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鹹味和寒涼之性。要針對疾病發生部位有在上在下、在表在裏的區別,病勢上有上逆下陷的區別,根據藥物有升降浮沉的不同特性,恰當選擇藥物,逆病勢而治,因勢利導,根據需要人為控製,以指導臨床用藥。
(4)歸經在發揮藥物療效中的應用
歸經就是指藥物對於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主要對某經(髒腑及其經絡)或某幾經發生明顯的作用,而對其他經則作用較小,或沒有作用。如同屬寒性藥物,雖然都具有清熱作用,但其作用範圍,或偏於清肺熱,或偏於清肝熱,各有所長。再如同是補藥,也有補肺、補脾、補腎等不同。因此,將各種藥物對機體各部分的治療作用做進一步歸納,使之係統化,這種便形成了歸經理論。
歸經理論是以髒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具體病證為依據的。經絡能溝通人體內外表裏,在病變時,體表的疾病,可以影響到內髒;內髒的病變,也可以反映到體表。因此,人體各部分發生病變時所出現的證候,可以通過經絡而獲得係統的認識。例如,肺經病變,每見喘、咳等;肝經病變,每見脅痛、抽搐等;心經病變,每見神昏、心悸等。我們根據藥物的療效,與病機和髒腑、經絡密切結合起來,可以說明某藥對某些髒腑、經絡的病變起著主要醫療作用。例如,桔梗、杏仁能治胸悶、喘咳,歸肺經;全蠍能定抽搐,歸肝經;朱砂能安神,歸心經等。這說明,歸經的理論是具體指出藥效的所在,是從療效觀察中總結出來的。
但是,在應用藥物的時候,如果隻掌握藥物的歸經,而忽略了四性、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能,是不夠全麵的。因為某一髒腑、經絡發生病變,可能有的屬寒,有的屬熱,有的屬虛,有的屬實。所以,不可隻注意歸經,而將能歸該經的藥物不加區別地應用。同歸一經的藥物,其作用有溫、清、補、瀉的不同,如肺病咳嗽,雖然黃芩、幹薑、百合、葶藶子都能歸肺經,可是在應用時卻不一樣,黃芩主要清肺熱,幹薑則能溫肺寒,百合補肺虛,而葶藶子則瀉肺實。歸其他髒腑、經絡的藥物,也是這樣。可見,將中藥的多種性能結合起來,以之指導中藥的應用,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另外,我們還必須了解,由於髒腑、經絡的病變可以相互影響,因此,在臨床用藥時,並不單純地使用某一經的藥物。例如,肺病而見脾虛者,每兼用補脾的藥物,使肺有所養而逐漸向愈;肝陽上亢由於腎陰不足者,每加用滋補腎陰的藥物,使肝有所涵而虛陽自潛。
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同是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應用時必須結合患者情況,全麵分析,才能準確地指導臨床用藥。
(5)毒性的解釋
西漢以前以“毒藥”作為一切藥物的總稱,古代醫家把具有治療效果的藥物統稱為“毒藥”。廣義的毒性作為中藥性能之一,是一種偏性,用這種偏性來糾正人體陰陽的偏勝和偏衰。而狹義的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的損害性,簡單的理解,就是指藥物對人體產生的不良反應。雖然大多數中藥是純天然物質,但也存在毒副作用,即所謂的“是藥三分毒”。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麵性。藥效和毒性也是藥物兩麵性的體現,而藥物的毒性同樣也有兩麵性。例如,半夏、白果都含有無治療作用的有毒成分,通過適當的炮製,把這些有毒的物質去掉,就可以防止其毒副作用的發生;而川烏、草烏等所含的烏頭堿是有毒成分,烏頭堿口服0.2毫克即可出現毒性反應,3~4毫克即可致人身亡,但經過煎煮後產生次烏頭堿,次烏頭堿作為強心作用的有效成分毒性大大降低。若將烏頭堿去掉則藥效喪失,若使用生藥又會引起中毒,隻能通過嚴格炮製降低其毒性,在降低毒性的基礎上,還要保持一定的藥效,所以炮製也是影響藥物療效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況下,大多數中藥不會產生毒副作用,如人參、甘草、茯苓、金銀花、板藍根等,該類藥物如應用得當,一般不會對人體產生明顯的不良反應。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大多是由於超量、超時用藥或錯選藥物引起的。如藥性過於寒涼的黃連、黃芩、黃柏,雖然為無毒的中藥,但長期服用均會損害脾胃功能;即便是作為大補之品的人參,也並非人人都可以用來作補藥服用的,肝陽上亢型的高血壓患者服用人參後會引起血壓升高、心律不齊等症狀。所以服用中藥的前提是對症下藥,並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劑量和服藥時間。藥不對症、服用不當都會導致對機體的損害。
臨床常用的中藥如生薑、蔥白、大棗、蜂蜜、桂圓、枸杞子、薏苡仁、黑芝麻、山藥、桑葚等,本身就是食物,不具毒性,一般情況下即使經常服用也不會對人體產生毒副作用。《中藥大辭典》中記載的冬瓜、絲瓜、羊肉等也是日常生活中的食物,這類食物具有寒熱溫涼的偏性,但並不含有毒性成分,將這類藥食兩用物品的偏性應用在食療當中,對調理、恢複人體的健康有積極的作用。
認識各種藥物的有毒、無毒,大毒、小毒,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其作用之峻利或和緩,亦能根據病體虛實、疾病深淺來適當地選用藥物和確定用量,並可通過必要的炮製、配伍、製劑等環節來減輕或消除其毒副作用,以保證用藥安全。
7.4.2產地、采集時間、炮製、劑型對藥效的影響
醫生對症開出的藥方,患者服用後並沒有收到預期的療效,其中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中藥的質量、炮製、配伍應用不合規範。除部分人工製品外,絕大部分中藥都來自天然的動物、植物、礦物。《神農本草經》中說:“陰幹曝幹,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也就是說,中藥的產地、采收都直接影響到藥物的質量和療效。此外,藥材是否經過正確炮製、貯藏的方法是否正確都會影響到藥物的療效。
那麼,怎樣才能正確地選擇和使用效果好的藥物,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呢?了解產地、采集時間、炮製及劑型對藥材質量的影響就顯得重要了。下麵,我們將帶領大家詳細了解這些因素對藥材質量的影響,以便於大家以後選擇。
(1)產地和采集時間是影響藥材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草衍義》說,“凡用藥必擇州土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說:“用藥必依土地。所以診治十愈八九。”簡單的理解就是,用藥就要用地道藥材,地道藥材可以保證藥材質量和藥效。什麼是地道藥材呢?首先要了解的是,不同產地的地理氣候、水土中特有的微量元素各不相同,正是因為這種不同,導致了不同產地的同一種藥材的差異性,其療效也不大一樣。一些藥材被異地移植、引種後,質量明顯下降。例如,黃芪從內蒙移植到湖北後,失去了微量元素硒,以致不能用於臨床。經過多年的經驗總結,某些地方生產的某種藥材在質量、療效上都好於其他地方產的藥材,那這些地方產的藥材就稱為地道藥材或道地藥材。中醫治病用藥,曆來強調使用地道藥材。所以,藥材的產地是影響藥材質量好壞的因素之一。
《用藥法象》說:“凡諸草木昆蟲,產之有地,根葉花實,采之有時,失其地則性味少異,失其時則氣味不全。”可以理解為,藥材的產地和采集時間對藥材的質量都有影響,藥材的采集時間同其產地一樣重要。不同時期采集的藥材所含有效成分的含量是不一樣的,這直接影響著藥材在臨床上使用的藥效。有些藥材種植者不顧采集周期,濫加采集,影響了藥材療效。如厚樸、杜仲需種植滿15年,有的地方不足5年即采集;東北產的甘草,其甘草酸含量生長1年的為5.49%,生長4年的為10.52%,相差近1倍;甘草酸含量生長初期為6.5%,開花前期為10%,開花盛時為4.5%,生長末期為3.5%,所以在開花前期采摘的甘草有效成分的含量會更高。
另外,每味中藥常有幾個品種,藥名相同,但因科屬不同,成分和藥理作用也是各異。如金錢草,四川用的是報春花科的過路黃,主治膽結石;廣東用豆科植物金錢草,主治膀胱結石;江西用傘形科的天胡荽,主治腎結石;浙江用旋花科的黃膽草,主治黃疸。如果隻認藥名,不辨同名異屬,就難以保證療效。所以,用藥一定要選對品種。
(2)正確的炮製方法可保證藥材的質量和療效
在選用植物藥的時候,我們一般會選用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等來入藥,並不是把一整株植物直接拿來用藥,這就需要我們對原植物的入藥部分進行簡單的加工處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炮製。經過適當地炮製後,可以降低有毒藥材的毒性,提高藥材的療效。中藥療效的高低,不僅在於中藥材本身的質量,而且與炮製適當與否有很大的關係。如生半夏辛溫有毒,未經過炮製的生半夏可引起嘔吐、口腔麻木腫痛、張口困難、咽喉腫痛失音,甚至出現窒息等危重的反應。炮製則能降低毒性並緩和藥性,但炮製方法不同,作用也不一樣,如白礬製半夏長於化痰,薑製半夏善於止嘔,法半夏用甘草石灰共製則偏於治療寒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