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分布於不同地域的各個少數民族都有著其地區獨特的自然條件和生活習慣。千百年來,少數民族同胞們不斷地應對各種疾病,為了生存和繁衍,他們運用獨特的醫療方法和地道藥材來治療疾病,長期經驗的累積與傳承,使這些獨特的行醫用藥方式形成了係統、有效的醫藥體係,即民族醫藥。如高寒地區專長於治療風濕病,鄂倫春族對凍傷有獨特治療方法,草原遊牧民族則善於治療跌打損傷和腦震蕩等。古代少數民族人民生活條件艱苦,環境惡劣,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民族醫藥便具有“簡、便、驗、廉”的優勢。民族醫藥與祖國傳統中醫藥一樣,為中華民族的瑰寶,為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為各族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保駕護航。
6.1曼湯上的藏醫藥
“曼湯”是藏語的音譯,“曼”意為醫藥,“湯”意為掛圖,“曼湯”就是醫學掛圖。“曼湯”是用天然色料在亞麻布上繪製而成,裱襯在貴重的材料上。藏醫藥學中的掛圖是我國古代傳統醫學體係中絕無僅有的醫學教具,是世界古代醫藥體係中的稀世珍寶。“曼湯”是藏醫藥學民族特色、醫學曆史和內容的集中體現,是藏醫藥文化最具特色的表達。
藏醫藥曆史悠久,具有完整理論體係和豐富臨床實踐經驗。唐朝文成公主嫁給藏王鬆讚幹布的故事流傳千年,漢藏聯姻促進了民族團結,對藏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將漢醫學傳入了藏族地區,在鬆讚幹布、赤鬆德讚執政時期,都曾邀請內地和周邊國家的醫生進藏授醫。藏醫藥廣泛吸收、融合了漢醫、印度醫藥學和大食醫藥學等,並形成了獨特的醫藥體係。
藏醫理論認為,人體內存在著“隆”(氣)、“赤巴”(火)、“培根”(土和水)三大因素,飲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七種物質基礎;大便、小便、汗液三種排泄物。三大因素支配七種物質基礎和三種排泄物的運行變化。“隆”主氣血、肢體活動、五官感覺、食物的輸送分解和生殖功能等;“赤巴”可生發熱能,調解體溫氣色,管饑渴消化,膽識智慧等;“培根”輸送液體,調解肥瘦,主管味覺、睡眠和性格等。藏醫理論認為人生病的原因在於環境、氣候和飲食起居的影響及體內三大因素的失調。
藏醫對胚胎學的認識也有著輝煌的曆史,其認為胎兒是由父親的精與母親的血二者結合而形成,無論哪一方有問題,都不會受孕懷胎。相對於當時其他地方把不能生育的責任都推給女方,這是十分進步的。同時,很早藏醫已經精確地以周、日為時間單位來觀察孕育過程,詳細了解從胎兒形成到成熟分娩每周的發育情況。
藏醫學對疾病的診察方法主要有問診、脈診、尿診、色診和試驗診。問診主要包括起病緩急、原因、環境,以及日常起居和職業家庭。脈診有衝、甘、恰之分,類似於漢醫理論的寸、關、尺,藏醫認為男性患者脈象以左手為準、女子以右手為準,病態脈象有20多種。尿診是藏醫診斷中最具有特色的,在患者前一天晚上不可飲茶、飲酒或酪漿汁的前提下,次日主要觀察尿色、尿蒸氣、氣味、氣泡、尿中漂浮物及靜置觀察。其中對尿中漂浮物根據存在的部位分成三層。上層漂浮物表示病症狀位於胸膈以上,屬於心肺等內髒的疾病;中層漂浮物表示病症位於上腹部,屬於肝、脾、膽囊、橫膈膜等髒器的疾病;下層沉澱物,表示病症位於下腹部、盆腔內,屬於腎、膀胱、小腸、生殖器部位的疾病。目前還沒有任何傳統醫療體係尿診的觀察程度可與藏醫相此。色診與漢醫較相近,但沒有漢醫那麼廣泛。
根據藏醫的理論,將疾病分為熱證與寒證兩大類,並將患者分為“隆”型、“赤巴”型和“培根”型。藥物治療分內服和外治兩種。內服藥物采取“熱者寒之”“寒者溫之”的原則。外治有灸療、放血、拔罐、熱酥油止血、青稞酒糟貼敷外傷患處等。僅《四部醫典》記載的療法共計98種,可謂豐富多彩。
曆史上有許多藏醫的經典著述,《四部醫典》是藏醫藥史上影響最大的醫學著作,由宇脫·雲丹貢布所著。《四部醫典》共分為4部,177章。4部分別為《總則本》(藏名《紮據》)、《論述本》(藏名《協據》)、《密訣本》(藏名《門阿據》)、《後序本》(藏名《其瑪據》)。內容從基礎理論到各科臨床實踐,包括人體解剖、胚胎發育、病因病理、治療原則、臨床各科、方劑藥物、診斷與治療器械等,極為豐富。後經曆代藏族醫生的修訂、增補,特別是經11世紀宇脫的14世後代新宇脫·雲丹貢布的全麵修訂,成為現今流行的版本。宇脫·雲丹貢布對藏醫學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也因此受到曆代藏醫和藏族人民群眾的普遍尊敬,被列為“吐蕃九名醫”之首,被稱為“雪域醫聖宇脫王”。
不但藏醫曆史悠久,成果輝煌,藏藥亦是如此。從“有毒就有藥”的說法,到《醫學大典》中關於藏藥的記載,再到公元8世紀載藥780味的《月王藥診》的編譯,直至《晶珠本草》的著成,無不體現了當時人們對藏藥的探索。其中《晶珠本草》載藥2294味,把六味、八性、十七效這些理論性的東西和每一味藥有效結合,可以說是集藏藥之大成。
藏藥主要分布於青藏高原,因複雜而獨特的自然條件,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植物資源種類,從藏東南的熱帶季雨林到藏北茫茫無際的草原,依次分布著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的植物種類,據資料記載,藏區維管束植物種類達6144種,居於全國第四位。藏區是我國藥用植物的一大寶庫,據初步統計,野生藥用植物資源有千種以上,其中冬蟲夏草、貝母、三七、天麻、靈芝等為暢銷國內外的名貴藥材;海南粗榧、紅豆杉、鬼臼、八角蓮、軟紫草、纖細雀梅藤、野百合等為一類有開發潛力的抗癌藥用植物。此外,還有傳統中藥砂仁、鉤藤、秦艽、牡丹皮、木瓜、重樓、麻黃、桃仁、黃連、柴胡、當歸、黃芪、龍膽、黨參、烏頭、大黃、三顆針、雪蓮花、五味子等各類藥材。
新中國成立以來,西藏自治區藏醫教育逐步走向正軌,以正規學曆教育和在職進修培訓為主、民間師帶徒帶教為輔的格局已經形成。1983年,該區建立了第一所專門培養藏醫藥人才的自治區藏醫學校,1985年,西藏大學又設立了藏醫係。1990—1995年,在瑞士紅十字會、援助西藏發展基金會和外籍人士的援助下,分別成立了學製6年的日喀則邊雄藏醫學校、山南鬆讚藏醫學校、阿裏岡底斯藏醫學校和昌都藏醫學校,培養藏醫藥人才,畢業後回原籍工作。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藏醫藥感興趣,加上其在防治重大疾病,特別是在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方麵的優勢,藏醫藥的未來之路必定會更加輝煌。
6.2馬背上的蒙醫藥
2013年2月8日,受世界衛生組織駐聯合國紐約總部的邀請,內蒙古的部分蒙醫藥專家,赴美國參加“城市繁榮·南北對話”高端論壇,並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中國蒙醫藥在城鄉居民健康中發揮的作用和角色”的演講,引起了聯合國官員及各國大使的興趣與高度關注。這是中國第一個走進聯合國總部的傳統醫藥,對蒙醫藥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蒙醫學是蒙古族的傳統醫學,談起蒙古族,就會讓人聯想到遼闊的草原和草原上奔騰的駿馬。一直以來,蒙古族人民過著遊牧生活,有“馬背民族”之稱。說蒙醫學是馬背上的醫學,不僅與這個馬背民族的曆史文化有關,而且也反映出蒙醫學的特色。蒙醫的“創傷醫療術”“骨傷療法”“脫臼複位術”和“震腦術”等內容很大程度上都與騎馬有關,馬奶酒療法對傷後休克、胸悶、心前區疼痛療效顯著,震腦術的“以震治震、震靜結合、先震後靜”理論也極具特色。蒙醫學是蒙古民族在長期與疾病鬥爭中積累起來的醫療實踐經驗的總結,同時也逐步吸收了漢醫、藏醫及古印度醫學理論的精華,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醫學係統。蒙醫學既是蒙古民族豐富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有上千年的曆史。
蒙醫學是以整體觀念指導,貫穿著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的理論體係。在蒙醫學理論中陰陽、五元、三根、七素、三穢是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原則的理論基礎。五元是指土、水、火、氣和空,七素是指水穀精微、血、肉、脂、骨、髓和精,三穢是指便、汗、尿,七素和三穢構成統一整體;三根理論是以赫易(其性為氣)、希日(其性為熱,是體溫和組織的熱能)和巴達幹(其性寒、濕,是滋潤皮膚、濡養組織器官、滑利關節的黏液物質)的相互關係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現象。
《四部醫典》也是蒙醫診斷學的理論依據,蒙醫診斷學以聞、望、切三診為主。蒙醫的望、聞基本與漢醫學相似;切診有雄脈、雌脈、中性脈三種脈象,也稱為正脈。一般來說,男子多為雄脈,女子多為雌脈,但個別也有女子雄脈而男性雌脈者。病理脈象有總脈12種、分脈7種。另外蒙醫還有按診、聞診、嗅診、尿診等診斷方法。
蒙醫治療強調“治未病”“求本”“扶正祛邪”“調理三根”和“因人、因時、因地製宜”等治療原則。其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也是其“治未病”理念的體現,元世祖忽必烈時,在宮廷裏“設掌飲膳太醫四人”,專門從事飲食營養衛生的研究。飲膳太醫忽思慧曾編著一部《飲膳正要》(1330),書凡三卷,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營養學專著。治療疾病其實就是保持三根的互相協調,治療方法除了藥物治療外,還有放血療法、火灸療法、穿刺療法、正骨療法、震腦術等多種獨特的外治法。
內蒙古的大草原和森林中有著豐富多樣的植物,其中有很多可以作藥用,不屈不撓的蒙古族人民在長期同大自然和疾病的鬥爭中,逐步摸索和學習,用這些藥用植物來治療疾病,積累了豐富的藥物學知識。蒙古族的曆史上湧現出許多優秀的蒙醫藥學家和著名的蒙藥典籍,18世紀,鬆巴·堪布伊舍巴拉吉爾編寫的《西勒嘎日·莫隆》(《識藥晶鑒》)是蒙藥的奠基篇,收載蒙藥390種。同時代的察哈爾鑲白旗的洛布桑·索勒日哈木著有《曼奧·西吉德》(《藥物識別》),全書分為4部,共收集藥物678種。19世紀初,內蒙古哲裏木盟奈曼旗的占布拉通爾吉用藏文編著了《李斯爾·米格金》(《本草圖鑒》),收載蒙藥879種,成為今天學習和研究蒙藥的主要經典。“兩力、五元、六味、八性、藥性、效能”等,是曆代蒙醫學家根據蒙醫藥理論體係所總結的用藥規律。
蒙藥進入現代以後,發展速度大為加快。據統計,我國現有蒙藥2000餘種。除了內蒙古自治區外,我國東北和西北的許多蒙古族聚集地也都普遍使用蒙藥。內蒙古的相關部門在經過多年的資源普查後,初步摸清了蒙藥資源,全自治區共有各類蒙藥資源1342種,其中植物類926種、動物類290種、礦物類98種,其他類28種;本區內常用蒙藥有500餘種,商品蒙藥約400種,還有民族專用藥260種。內蒙古自治區製定的《蒙藥標準》收載藥材和成藥522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