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醫藥具有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並為本民族的繁衍昌盛、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在1983年將傣醫藥列為四大民族醫藥,並撥出專款,開展了傣醫藥的搶救、發掘、繼承工作,成立了相應的醫療和科研機構,如西雙版納州民族醫藥研究所,培養了一批批傣醫藥人才;翻譯出版了《傣藥誌》1~4集,以及《嘎牙山哈雅》《中國傣醫藥彩色圖譜》《傣醫藥基礎理論》《中華本草·傣藥卷》等20多部傣醫藥書籍,為臨床、科研、教學提供了重要資料;理論方麵,結合老傣醫臨床實踐經驗,經過查閱文獻,係統整理完善了傣醫“四塔五蘊”“風病論”“十大傳統療法”等理論,形成完整的傣醫藥理論體係;另外還從收集的7000多個傳統經方中,篩選出了應用曆史悠久、療效確切、毒副作用低、藥源豐富的處方研製成院內製劑。我們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傣醫藥這份寶貴財富將會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6.5千年苗醫,萬年苗藥
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和與疾病、傷害做鬥爭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寶貴的醫藥經驗,是我國傳統醫藥寶庫中的一部分。苗醫藥的起源很早,苗族民間有“千年苗醫,萬年苗藥”的說法,由於沒有文字和史實的記載,苗醫藥的起源也難於考證。我們隻能在其他曆史文獻和傳說歌謠中猜測苗醫藥的起源。傳說苗醫藥起源於母係氏族社會,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著名苗醫大師龍玉六,在生前根據對小時師父畫像的回憶,複製了一張“喔登嘎像”,其畫像是一個古老時代的女人,皮膚有毛,上身裸露,下穿樹葉,垂乳,赤腳,手持醫具。他用漢話解釋為“母藥王像”。關於苗醫的記載很早就有,西漢劉向在《說菀》中所說的“古之為醫者曰苗父”中的“為醫者”是指以行醫為主要職業的人;“苗父”則是指苗族中有較高醫藥學術水平的苗族老人。而苗藥的起源早於苗醫,故有“千年苗醫,萬年苗藥”的說法。苗醫藥學作為一種傳統醫學被人們認識和引起重視還是近代的事。清代“改土歸流”以後,苗醫藥學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因而在理論上或醫療技術上都有新的起色。例如,《苗族簡史》記:“十九世紀末,鬆桃廳地甲司苗族醫生龍老二,能為孕婦剖腹取胎,經治療一個月,孕婦就恢複了健康。”雷公山苗族醫生治療蛇傷可謂能手,並能在短期內治愈能致人死的疔、癰、疽和毒瘡。苗醫認為人體患病跟不良的自然環境、氣候有很密切的關係,認為日、月、寒、暑、風、霜、雨、露、霧都可釀製成各種毒氣侵犯人體而致病;另外,飲食不調、意外傷害、勞累過度、房事不節、情誌所傷、先天稟賦異常等也是導致各種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對疾病的命名,苗醫具有樸素、生動的形象思維特點,他們根據疾病外觀征象,多以動植物形象、聲音、金屬色澤等來取類比象命名,一般來說,苗醫根據各種疾病的某些共同屬性而將疾病進行歸類,分為經、證、翻、龜、小兒胎病、新生兒抽病、丹毒、疔、癀、花、瘡等類。
在診斷上,苗醫是通過望、聽、嗅、問、摸、彈等方法搜集疾病表現的各種症狀和體征,結合天時地域及其他條件進行綜合分析,辨清冷、熱二病,分別所屬病證,為治療原則和具體治法提供重要依據。而這其中與漢醫區別最大的是摸診和彈診。苗醫摸診主要指摸脈及患者體表的有關部位;苗醫將脈象稱為“大脈”,以喻脈搏跳動像馬奔跑一樣有節律,脈象有病脈、喜脈、壽脈之分,脈位有頭部脈、寸口脈、腕部、五指、內外踝、內外膝眼下、足背、左乳下共16處,這與漢醫有很大差別。摸診中還有對患者有關部位的觸摸,以了解局部的溫度、痛覺,以及色塊的形狀、大小、軟硬、波動感等判斷疾病。以摸前額對5歲以下小兒疾病診斷的功夫尤精,部位是由兩眉中點起至前發際連線,分上、中、下三部,醫生以示指、中指、無名指指腹分別摸患兒的上、中、下三部,三部皆灼手者為熱病,可伴有鼻塞、氣粗、咳嗽、發熱等;三部發涼者為冷病,可伴有發冷、嘔吐、腹瀉等;上、中兩部灼手者為受驚駭所致;下部灼手甚於上、中二部者,多為飲食積滯。而彈診是醫者用五指提彈患者腋前、肩背、脊旁、肘窩、膕窩等處大筋或皮膚,若緊束不知疼痛,或隨著提彈有色塊隆起,或提彈處皮膚迅速出現烏黑色瘀點或瘀斑,並伴有劇烈頭痛或胸腹痛、麵蒼唇白、指尖逆冷,惡心欲嘔或吐瀉等,多為“翻”病。
苗醫用藥配方有兩個法則。首先,用藥配單而不配雙,就是隻用1、3、5、7、9、11等藥物種數為單數的一組藥配製藥方,而不用2、4、6、8等藥物種數為雙數的配方。不少老苗醫都認為“配單”比“配雙”療效好。另外,苗醫用藥講究領頭藥、鋪底藥和監護藥的配伍組合,與中藥組方講究君、臣、佐、使配伍原則類似。
隨著國家對民族醫藥發展的支持,苗醫藥的研究、開發、應用有了很大進展。
6.6土家醫藥
由於土家族僅有語言而無文字,自然也就沒有土家族文字記載的醫藥知識古籍。從漢字記載的土家族史籍中發現,明清年間的地方誌中零星記載了民間醫藥內容,但經千百年“口口相授”和“代代豐富”的創作過程,以口碑文獻的特殊形式傳承下來。通過對“口碑文獻”和民間醫藥抄本的搜集整理,發現這些源於民間的醫藥和鄉土療法,經曆代藥匠(土家族對醫生的稱呼)在實踐中探索和經驗總結,成為了形式特殊、民族氣息濃厚的土家醫藥。漢醫在土家族地區的傳播與應用,文獻記載始見於1391年(明洪武年間),西方醫學在20世紀20年代才傳入土家族地區。在漢醫和西醫未傳入土家族地區以前,隻有土家族民族醫藥為土家人民預防和治療疾病。
從土家醫藥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可分為秦漢時期及五代以來兩個階段。在秦漢前後的漫長歲月中,土家族先民在人類的生產活動中嚐草識藥,治驗疾病,經曆了本能經驗積累、初期醫療活動及巫醫影響的過程;五代以來,由於外來民族遷徙定居於土家族地區,土家族民間醫療活動較為活躍。五代時期到“改土歸流”前幾百年間,基本還是實踐知識的積累階段,尚未形成比較係統的醫藥體係。清雍正年間對土家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後,土家族中的有識之士,在前人識藥治病、實踐知識積累的基礎上,進行了理論上的總結和實踐的反複驗證,使土家醫藥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土家醫認為人體主要由三元(上元、中元、下元)、十竅(雙眼、雙耳、鼻孔、口、肛門、尿孔、汗孔)、肢節(肢體、骨頭、榫)、筋脈、氣血精組成。土家醫對疾病的致病原因有較為係統的認識,將其分為三大類:瘟氣類包括風、寒、濕、火4種,傷疾類包括勞傷、傷食、傷神等,毒類包括草毒、氣毒、血毒等18種。在此基礎上,土家醫形成了看、問、聽、脈、摸5種診斷方法,其中脈診很具特色,有骨脈、命脈、虎脈等20餘種。
土家醫的臨床治療方法較多,千百年來流散民間,是醫匠成名或傳家之秘訣。土家醫療法一般分為兩大類,即藥物治法和非藥物治法;有七法八則,七種治法是汗、瀉、趕、止、補、溫、清,八種治則是寒則熱之、熱則寒之、虧則補之、實則瀉之、阻則通之、腫則消之、驚則鎮之、濕則祛之。外治法有拔罐、麝針、火功、撲灰碗、放痧、雞胸、發泡、佩帶、蛋滾、提風等特色治法。
土家族聚集地武陵山區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適宜植物生長,這裏有土家常用民族藥500多種,如水黃連、江邊一碗水、頭頂一顆珠等。
喜用鮮藥、善用藥引、講究配伍是土家醫生用藥最大的特點,這對其他民族醫藥也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土家醫藥在承古納新這條道路上,一定會越走越好。
傳統醫藥的發展,不僅是一個重要的學術問題,而且也是提高民族自尊心、繼承發展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我國很重視民族醫藥的發展,2006年,藏醫藥被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蒙醫藥、瑤族醫藥、侗醫藥、回族醫藥、苗醫藥、畬族醫藥被列入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後,會有越來越多的民族醫藥進入大眾視角,民族醫藥必將迎來燦爛輝煌的明天。
高原的藏醫藥,草原的蒙醫藥,神秘而充滿異域風情的維吾爾醫藥,帶有遠古土著氣息的傣醫藥……民族醫藥中包含了各個少數民族的地域特色、環境特點、風俗習慣及人們的智慧。經過千百年來的傳承,各民族的中醫藥體係中留給後人的不隻是治病救人的醫術藥方,還有民族的曆史,各民族人民遭受疾病之苦、應對疾病、治療疾病、預防疾病以繁衍生息的生存繁衍史,這是民族醫藥最為可貴之處。當下,我們努力保護與傳承民族醫藥,將其列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事實上,這是遠遠不夠的。在保護與傳承的同時,我們應該同發展中醫藥一樣去發展它,將現代的科學技術和醫療手段與其相融合,使民族醫藥更加的科學化、係統化,以便其得到更好的保留與更廣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