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內蒙古自治區有多所研究蒙醫藥的科研所和教育機構,有記錄蒙醫藥發展的《蒙醫藥》雜誌,臨床也取得了長足發展,蒙醫藥逐漸顯露出在治療肝炎、萎縮性胃炎、糖尿病和防治老年骨質疏鬆症、心腦血管疾病的優勢,期望蒙醫能為更多的人帶來健康。
6.3從丁零到回鶻的維吾爾醫藥
“丁零”一稱,出現在公元前3世紀的漢文史籍中,是一個遊牧於東起貝加爾湖、西至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之間遼闊草原地帶的部落。2世紀至9世紀中葉,蒙古草原一直是丁零及其後裔(高車、鐵勒、回紇)的主要分布地。之後回紇汗國滅亡,回紇部眾大批西遷,一支遷往中亞,建立了喀拉汗王朝;還有一支入居吐魯番,建立了高昌回鶻王朝。回鶻王朝融合了早先就分布於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的突厥語各部和兩漢以來移居到這裏的漢人,並且同原住南疆廣大地區操焉耆、龜茲、於闐語的部族,以及後來遷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等長期相處,繁衍發展,逐步發展形成了定居於此的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鶻人和古代其他民族一樣,由於過著遊牧生活,時刻遭受自然災害的威脅。殘酷的生存環境讓回鶻人早早就學會了利用一些簡單的辦法治療病痛。隨著絲綢之路的打通,中原漢族的醫藥知識和成就傳到西域,同阿拉伯等國家也有了頻繁的醫藥交流,這種交流一直持續到唐代。1974年出土的漢文、回鶻文合璧藥方,透露出回鶻人對漢族醫學的學習和研究,據考證,在回鶻人遷入後,其方藥內容已殘缺不全,成方藥多以中原藥為主。現在尚能見到的10世紀回鶻文獻中,《金鑰匙》一書是維吾爾曆史上第一部重要醫學文獻。回鶻人的針灸術上繼於唐時高昌王朝,更早則於5—6世紀,那時內地針灸已傳於河西走廊,今天吐魯番人的熱沙療法也與灸術有些淵源。維吾爾醫學(簡稱維醫)正是在積累和發展本民族醫學的基礎上,汲取東西方不同地區和民族醫藥文化之精華,最終形成了具有維吾爾民族特色的醫學體係。
早在4世紀,維吾爾人就創立了四大物質學說,也就是“艾爾康”學說,是自然辯證法與醫學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他們認為世上萬物的生、長、盛、衰均受火、氣、水、土四大物質的影響和作用,並將這一哲學理論用於醫學和其他各學術領域,對研究和整理維吾爾人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維吾爾醫學特有的理論體係,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後又逐漸形成了氣質學說、四種體液學說、器官學說、力的學說、素質學說等。其中氣質學說即“米紮吉”學說,是指在火、氣、水、土四大物質最小分段屬性的相互影響下產生新的屬性。它分為寒、熱、濕、幹四大單純類;幹熱、濕熱、濕寒、幹寒性四大複雜類。根據其偏盛或偏衰又分為正常和異常兩大種。對人體來講,以正常氣質來說明人的生理狀態,以異常氣質來說明病理變化。四種體液學說即“合力提”學說,是指在自然界火、氣、水、土四大物質和人體氣質的影響下,以各種營養物質為原料,通過肝髒的正常功能產生的四種體液,即膽液質、血液質、黏液質和黑膽質。四種體液在各自的數量和質量上保持一定的平衡,則表明人體處於正常的生理狀態,反之為處於病理狀態。器官學說即“艾紮”學說。維醫解剖學與現代解剖學基本相同,但是對其生理學的論述有所不同,主要區別是,維醫認為各器官均有與自己功能相應的特有氣質。維醫根據器官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分為支配器官和被支配器官兩大類。支配器官是指腦、心、肝三個主要器官。力學說即“庫外提”學說,是說明人體各種力量的定義、種類及作用的學說。維醫的力是指維持和推動人體智力和體力發展的主要因素。根據力的產生和存在及作用,分為生命力、精神力和自然力三大類。素質學說即“太比艾提”學說。“太比艾提”係指人體防禦能力,現代維醫也有人認為其相當於“人體素質”。“太比艾提”學說是說明人體對異常變化的防禦、抵抗和再生能力的定義及作用的學說。“太比艾提”能支配人體一切生命之力和各種活動的正常運轉,它能識別人體抵抗力的“神秘點”,如出現異常現象和狀態,能動員這些“神秘點”及時進行糾正,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正是這些獨立理論的形成,才為以後維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維吾爾族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通過吸取前人和外族經驗逐步積累了一些獨特的診療方法。他們主要通過望診、聽診、問診、脈診、尿診、大便診、痰診等方法來觀察和了解疾病的變化、分析判斷疾病的症結。其中望診、聽診、問診與漢醫內容相近,而維醫查脈方法與漢醫有些不同,即醫生的4個手指在患者兩手腕的橈動脈處輕輕的按壓,獲得患者脈搏跳動的節律、強弱等異常變化,判斷疾病情況。脈搏的變化有動止、強弱、至數及停止。維醫認為,脈搏與年齡、氣質、性別、胖瘦、季節、工作種類、生活條件、精神狀態的關係也不容忽視。且維醫認為尿診與脈診一樣重要。在治療方麵,維醫有關治則的內容十分豐富,其基本原則包括調整失調氣質、表根緩急、助防祛邪、七因製宜、及治防變等。維醫用於調整失調氣質的方法,是其治療大法。這些雖與漢醫相似,但又有別於漢醫。
另外,維醫還有許多特色療法,如埋沙療法、接骨療法、雞蛋療法等。維吾爾族藥物品種繁多,常用藥有1100多種,包括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
千百年來,維醫一直維護著各族群眾的健康,在祖國傳統醫學寶庫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具有獨特的臨床有效性,有博大精深的醫學理論體係。近年來,它在傳統的治病理念下,融合現代醫藥理念的研究和開發,已研製出多種劑型、不同療效的民族醫藥品種。這種在雪山、沙漠、草原、綠洲誕生的醫藥體係作為祖國醫學中的奇葩,正散發著獨特的光芒,並將給越來越多的人帶來福音。
6.4源自佛門的傣醫藥
傣族普遍信仰佛教,傣醫藥學的產生與發展也與南傳上座部佛教具有密切關係。在大量佛教典籍中,有許多和醫學相關的內容。傳說“八萬四千冊”中“醫學經典有四萬二千冊”。這種說法雖然不一定準確,但說明了與醫學相關文獻數量之大。因其大多為民間名醫所著,著成後不署姓名,奉獻給佛寺,因而烙上佛的印記。傣族的第一部醫學專著是傣族的醫學家根據佛經的醫學資料整編的《嘎牙山哈雅》,這是以手抄本形式在傣醫中廣泛流傳的一本醫經,是一部既有關於社會現象起源,也有關於生理病理指導的醫學基礎理論著作。該書的論述,與佛經中有關醫學的論述一脈相承,又發展了佛教體係的醫學。
據傣文古籍記載,傣族原始宗教產生於傣族原始社會采集狩獵時期的沙羅時代,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傣族人民在長期與疾病做鬥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傳統醫藥經驗,並吸收了印度醫學、漢醫學、其他民族醫學思想,建立和發展起來了傣醫藥學。傣醫藥學是在佛教相關概念的基礎上構建了基礎理論的基本框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對邊疆人民的身體健康和傣族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原始時期(橄欖時期),傣族人民為了繁衍生存,根據季節、氣候環境變化,常把一些禦寒、解暑、預防疾病的植物采食和做茶飲用,在生活實踐中積累了很多醫藥常識。神藥兩解時期(食米時期),人們雖然把早先認識的醫藥常識傳授延續了下來,但由於仍處於較原始的社會狀態,沒有文字,隻能口傳心授,且醫藥思想是建立在“萬物有靈,靈靈相通”的原始宗教基礎之上,神藥兩解的現象亦十分突出。興旺時期(米臘撒哈時期),由於巴利文字的出現,許多口傳的醫學理論知識得到了相應的集中整理而記載於佛經之中。發展升華時期(新中國成立後至今),由於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族醫學的發展,提出“繼承祖國醫學遺產,努力發掘提高”“發展民族醫藥,拯救民族醫藥遺產”的方針,傣族的傳統醫藥得到了重視,並做了不少的資料收集整理工作,1983年,我國翻譯、編輯出版了《西雙版納古傣醫藥驗方注釋》第一集,與《傣醫傳統方藥誌》一起共收載古傣醫藥驗方210個。我國在傣醫藥的發掘整理、繼承發揚和開發利用等方麵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傣醫藥進入了發展的新時期。
“四塔五蘊”說是傣醫藥學的基本理論。“四塔”即用風、火、水、土4種物質解釋人體的生長發育、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其中,“風”相當於漢醫的“正氣”,是生命活動外在的表現;“火”代表著體內的一種“陽氣”,與生俱來,隨人體的生命存在而存在,隨生命的結束而消亡;“水”代表著機體內的物質貯藏,由膽液、口痰、唾液、水(體液)、血液、汗水、尿液、脂肪、膿液等12種物質成分所組成;“土”具有消化食物、化生精微、營養機體的作用,代表著人體的器官組織。身體必須保持風、火、水、土4種物質元素的平衡才能健康無病,反之,人體就會得病,比如因淋雨涉水,受風感寒,或飲食失調,導致人體內風、火、水、土失調,就會使人患各種疾病。“五蘊”是指蘊藏於體內的五種內在因素,包括色蘊、識蘊、想蘊、受蘊、行蘊。其中,“色蘊”是人體外在的表象,是指人的形狀、容顏、精神狀況;“識蘊”是人對外界的識別能力;“想蘊”是指人的思維能力、思想和欲望;“受蘊”即人體對外界各種刺激的反應;“行蘊”是指人從開始生長發育至衰老死亡的全部階段的變化過程。“五蘊”的概念,解決了傣醫藥認識人體的物質結構和精神結構之間的關係問題。傣醫藥學認為“四塔五蘊”先天稟受於父母,受後天水穀的補充和滋養,在人體內保持著相對的動態平衡和協調關係,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四塔五蘊”相互配合,形成了傣族醫學、藥學理論基礎。
經過長期實踐,傣醫藥學不僅在理論上不斷發展,在診斷與治療疾病方麵也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傣醫藥診斷疾病的方法有問診、望診和摸診3種。其內容與漢醫之望、問、切診相似,但在理論上有所差異。望診即通過觀察患者的體態、精神、氣色和全身各體表部位有無異常,以了解病情,測知體內“四塔”的變化。例如,正常人的眉毛應分別順兩邊倒,如果眉毛不經外力而自行豎起,說明患者體內有寄生蟲。問診是對患者進行有目的的詢問,了解患者的自覺症狀,疾病的發生原因、發展經過及治療情況,對疾病做出進一步的判斷。而摸診是通過觸摸感受患者肌膚的冷熱、有無包塊和其他異常情況,以幫助診斷(脈診則較為少用)。如摸鼻尖和耳尖,如果體表摸著發熱、汗出,但鼻尖和耳尖發冷,說明體內有寒,僅體表有熱。
傣醫藥在治療方麵也是根據“四塔”之盛衰,選用4個成方並配伍其他藥物以整調患者體內“四塔”之間的平衡,從而達到治病目的。傣醫藥還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將一年分為冷、熱、雨三季,選用不同的方藥治療不同季節的疾病。傣醫藥治療疾病,除采用內服、外用、內外合治3種治法外,還有一些獨特的治療方法,如睡藥、敷藥、蒸藥、熏藥、研磨藥、刺藥等。其中“睡藥”指按配方將所需藥物(多用鮮品)切碎,加水煎煮或炒或蒸(視病情而定),取出藥渣拌入酒或炒熱之酒糟,拌勻平攤於木板上,上鋪席芭(亦可用布單)。患者趁熱睡於藥床上,上蓋被子,使藥物熏蒸身體以達治療目的。此法多用於風濕麻木、肢體疼痛各症。“敷藥”是按配方取所需藥物鮮品,切碎搗爛,視病情分別加入酒、芝麻油或淘米水等拌和均勻,用芭蕉葉包好,置於火中燒熱,趁熱包敷於患處,以不燙傷皮膚為度。此法主要用於骨折、跌打扭傷、風濕麻木疼痛、頭痛、腰腿疼痛等症。“蒸藥”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將配好方的藥物切碎裝入容器內,置於甑內蒸一定時間,取藥物蒸餾液內服(芳香類藥物多用此法);另一種是將藥物直接放入甑內蒸製一定時間,取出加酒趁熱外敷患部。此法多用於腹痛、肢體麻木疼痛等各種病症。“熏藥”係按所需配方取藥物切碎(多用鮮品),置於鍋內(或金屬大盆內)加水煎煮,患者坐於鍋(或盆)之上方,借藥物蒸氣熏蒸肌體以達治療目的。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因體內風、水失調而致肌肉或關節風濕疼痛、肢體麻木、產後虛弱、不思飲食等症。“研磨藥”指在碗內盛適量冷開水或米湯(可根據不同疾病而定),按配方將各種藥物蘸水或米湯在小磨石上研磨成合劑藥汁於碗內,內服或外擦。一般貴重藥品及緊缺藥物多用此法,主要治療因風失調引起之疾病、婦科疾病和一些危重病,亦用於藥物及食物中毒。“刺藥”是將配好方的藥物切碎,幹燥,共研為末,拌入鵝油內浸泡備用。用時醫者用潔淨之銅針(狀如直杆梅花針)淺刺患部皮膚,再塗以配好之藥油。亦用於體內風、水失調而致的風濕麻木、關節疼痛等症。這些都體現了傣醫藥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獨立的醫療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