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 杏林奇葩(3 / 3)

(2)運法

運是運轉的意思,在治療部位做弧形或環形推動稱為運法,亦有人稱之為運推法,屬推法的一種,也是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其操作時以拇指螺紋麵,或中指螺紋麵,附著於治療穴位,做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推動,或在穴周做周而複始的環形推動。運法在操作時,一是宜輕不宜重,僅是皮膚表麵摩擦,而不帶動皮下組織;二是宜緩不宜急,頻率為80~100次/分。運法具有左運止吐、右運止瀉的說法,如運內勞宮。內勞宮位於掌心,握拳時中指指尖處,運內勞宮對於心腎兩經的虛熱最為適宜。

(3)捏法

捏法即以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治療部位做對稱性的擠壓、撚動。若以捏法施於脊柱,就稱為捏脊法。由於此法善治小兒疳積,收效神奇,所以又稱為“捏積法”。下麵介紹捏脊法的兩種操作方法。

1)醫生雙手呈握拳狀,以示指中節的背側緊貼於患者脊柱兩側,拇指伸直前置,並對準示指中節橈側掌麵,而後將皮膚捏起,並輕輕擠壓、撚動,雙手交替,緩慢移動向前。

2)醫生雙腕下垂,拇指伸直,指麵向前,與示、中兩指指麵相對;以拇指指端掌麵分別緊貼於患者脊柱兩側,示、中兩指與拇指相對用力將皮膚捏起,並輕輕擠壓、撚動,雙手交替,緩慢移動向前。

捏脊的操作一般均由龜尾穴開始,沿脊柱兩側而上止於大椎穴,一般連續操作5~6遍。結合病情,對需加強手法刺激的患兒,常用“捏三提一”法,即先捏脊1遍,從第2遍起,每向前捏3次,雙手在同一平麵同時用力向上提拉1次;或者對重要穴如腎俞、脾俞、肺俞諸穴處進行提拉。在提拉皮膚時,常聽到較清脆的“嗒、嗒”聲,這屬於正常的筋膜剝離聲。另外,在捏法應用時以拇指指端掌麵為力點,而不能單純以拇指指端為力點,更不能將皮膚擰轉。捏起肌膚過多,則動作呆滯不易向前推進,過少則易滑脫;用力過重易疼痛,過輕又不易得氣。

捏法具有調整陰陽、疏通經絡、健脾和胃、促進氣血運行、改善髒腑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功效,可用於小兒疳積、消化不良、佝僂病、腹瀉等病症的防治。另外,此法常用作小兒保健,增進食欲,強壯體質。捏脊法除小兒推拿應用以外,對成人的失眠、神經衰弱、慢性胃腸功能紊亂等虛弱患者也同樣有治療作用。

(4)掐法

掐法是用拇指指甲按壓體表治療部位的一種手法,稱為掐法。本法刺激性強,力量集中,有以指代針之意,所以也稱為“指針法”,可用以急救昏厥的患者。以拇指指甲為力點,對體表穴位進行按壓。掐法操作時,宜垂直用力按壓,不宜摳動,以免損害皮膚。當掐法施用後常繼以揉法,以緩和手法刺激,減輕局部的疼痛反應。掐法施用次數一般以5~6次為宜,或中病即止,不宜反複長時間的應用。掐法具有開竅醒腦、回陽救逆的功效,可用於小兒驚風、昏厥等症的防治,適用於頭麵及手足部痛覺敏感的穴位,如人中、老龍、十王等穴位。其中掐人中主要用於小兒驚風、昏迷、抽搐等。掐老龍即掐中指指甲根正中後一分處,主要用於急驚風的急救。十王位於兩手十指指尖靠近指甲處,掐十王主要用於急救驚風見抽搐、煩躁不安、精神恍惚等症。

5.4.2虎口三關診斷法

望指紋是兒科診斷的特殊方法,也是較常用的一種診斷方法,常用於3歲以內的幼兒。因幼兒脈部短小,診病時又每多哭鬧,易使切脈失其真象,此時可望診指紋。正常指紋多是淡紅隱隱,不超過風關。

紋指絡脈(淺表靜脈)在虎口至示指上中下三節,近虎口處第一節為風關,第二節為氣關,第三節為命關。紋見下節風關者為輕病,紋見中節氣關者為重病,紋見上節命關者為危證,直透過三關者為最危之症。若脈絡浮,則病在表;脈絡沉,則病在裏。應該注意的是,在驗指紋時,須用拇指側麵,輕輕地推小兒示指三關,宜從命關推向風關,切不可從風關推向命關。

虎口三關指紋辨證,中醫多概括為“浮沉分表裏,紅紫辨寒熱,淡滯分虛實,三關定輕重”。所謂“浮沉分表裏”,是指紋升浮顯露,相當於浮脈,為表證;若指紋沉浮隱現,則相當於沉脈,為裏證。通過辨顏色和淡滯,可診斷病證的寒熱虛實。指紋色淡,多為虛證、寒證,可見於脾胃虛弱、營養不良的患兒;指紋鮮紅浮露,多為外感風寒,可見於伴有發熱、惡寒、咳嗽、流涕的感染性疾病初起時;指紋紫紅沉隱,多為裏熱,可見於高熱、咳喘的支氣管肺炎等病;青紫紋可見於驚風抽搐的熱極動風證;指紋淡青,多見於虛風證,可兼有嘔瀉失水、久吐久瀉、暴吐暴瀉及脾虛引致肝風、手足抽筋等症;顏色淡紫,則多屬虛熱,可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結核病;若指紋紫滯,推之不暢,回流較慢,多見於痰濕、食滯、鬱熱、病重時;在熱性病過程中,如肺炎、腦炎,或暴吐暴瀉、心肺功能衰竭、瘀血、缺氧時,可見指紋暗滯,唇舌發紺。

5.5急症與丹藥——博通醫藥之葛洪

中藥製劑以“丹”命名的很多,諸如仁丹,大、小活絡丹,至寶丹,神犀丹,小金丹,玉樞丹,黑錫丹,回春丹等,這類“丹”實際是一種丸劑,隻是因為其製劑的體積小或用量小,或突出其療效好故而以“丹”名之。外科丹藥是指以汞、硝、礬等礦物藥經封閉加熱方法煉製成的外用藥物,紅升丹、白降丹就是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丹藥。中醫外科常謂“紅升白降,外科家當”,可見丹藥在中醫外科外用藥中的重要性。如果要推舉一位煉丹家代表的話,葛洪一定是不二人選。

葛洪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神仙傳》《抱樸子》《肘後備急方》《西京雜記》等。

葛洪內擅丹道,外習醫術,研精道儒,學貫百家,思想淵深,著作宏富。他不僅對道教理論的發展卓有建樹,而且學兼內外,於治術、醫學、音樂、文學等方麵亦多有成就。

5.5.1葛洪的煉丹術和藥學貢獻

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的《金丹》和《黃白》篇中,係統地總結了晉以前的煉丹成就,具體地介紹了一些煉丹方法,記載了大量的古代丹經和丹法,勾畫了中國古代煉丹的曆史概況,也為我們提供了原始實驗化學的珍貴資料,對隋唐煉丹術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成為煉丹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的著名煉丹家。

當時,葛洪煉製出來的藥物有密陀僧(氧化鉛)、三仙丹(氧化汞)等,這些都是外用藥物的原料。葛洪在煉製水銀的過程中,發現了化學反應的可逆性,他指出,對丹砂(硫化汞)加熱,可以煉出水銀,而水銀和硫黃化合,又能變成丹砂。他還指出,用四氧化三鉛可以煉得鉛,鉛也能煉成四氧化三鉛。在葛洪的著作中,還記載了雌黃(三硫化二砷)和雄黃(五硫化二砷)加熱後升華,直接成為結晶的現象。

此外,葛洪還提出了不少治療疾病的簡單藥物和方劑,其中有些藥物和方劑的療效已被現代臨床研究證實。如鬆節油治療關節炎,銅青(碳酸銅)治療皮膚病,雄黃、艾葉可以消毒,密陀僧可以防腐等。從現代藥理來講,雄黃中所含的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艾葉中含有揮發性的芳香油,毒蟲很怕它,所以我國民間有在端午節前後燃燒艾葉驅蟲的習俗;銅青能抑製細菌的生長繁殖,所以可以治皮膚病;密陀僧有消毒殺菌作用,所以可以用來做防腐劑。科學與宗教之間時常並非絕對對立。作為一個道士,葛洪早在1500多年前就發現了這些藥物的效用,在藥學上做出了一定貢獻。

5.5.2葛洪的急症醫學成就

葛洪的醫學著作《肘後備急方》書名的意思是可以常常備在肘後(帶在身邊)的應急書,說明此書是應當隨身常備的實用書籍。書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這都是他在行醫、遊曆的過程中收集和篩選出來的,他特地挑選了一些比較容易找到的藥物,這些藥即使花錢買也很便宜,改變了以前的救急藥方不易懂、藥物難找、價錢昂貴的弊病。他尤其強調灸法的使用,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清晰明確地標注了各種灸法如何使用,隻要弄清灸的分寸,不懂得針灸的人也能使用。

葛洪很注意研究急病。他所指的急病,大部分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急性傳染病,古時候人們管它叫“天刑”,認為是天降的災禍,是鬼神作怪。葛洪在書中說,急病不是鬼神引起的,而是中了外界的癘氣。葛洪能夠排除迷信,指出急病是外界的物質因素引起的,這種見解已經很令人欽佩了。

葛洪在《肘後備急方》裏麵記述了一種叫“屍注”的病,認為這種病會互相傳染,並且千變萬化。染上這種病的人弄不清自己到底哪兒不舒服,隻覺得怕冷發熱,渾身疲乏,精神恍惚,身體一天天消瘦,時間長了還會喪命。葛洪描述的這種病,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結核病。結核菌能使人身上的許多器官致病。肺結核、骨關節結核、腦膜結核、腸和腹膜結核等,都是結核菌引起的。葛洪是我國最早觀察和記載結核病的醫學家。

在《肘後備急方》中記載了一種犬咬人引起的病症,即狂犬病。在古時候,對這種病沒有什麼辦法治療。葛洪想到以毒攻毒的辦法。他把瘋狗捕來殺死,取出腦子,敷在患者的傷口上。這是人類探索狂犬病防治的寶貴嚐試,具有免疫思想的萌芽。歐洲的免疫學是從法國的巴斯德開始的。他用人工的方法使兔子得狂犬病,把病兔的腦髓取出來製成針劑,用來預防和治療狂犬病,原理與葛洪的基本上相似。巴斯德的方法當然比較科學,但是比葛洪晚了1000多年。

在世界醫學曆史上,葛洪還第一次記載了兩種傳染病,一種是天花,一種是恙蟲病。葛洪在《肘後備急方》裏寫道:有一年發生了一種奇怪的流行病,患者渾身起一個個的皰瘡,起初是些小紅點,不久就變成白色的膿皰,很容易破潰。如果不好好治療,皰瘡一邊長一邊潰爛,人還有高熱症狀,十個有九個治不好,就算僥幸治好了,皮膚上也會留下一個個的小瘢。小瘢初起發黑,一年以後才變得和皮膚一樣顏色。葛洪描寫的這種奇怪的流行病,正是後來所說的天花。西方的醫學家認為最早記載天花的是阿拉伯的醫生雷撒斯,而其實葛洪生活的時代,比雷撒斯要早500多年。

至於恙蟲病,葛洪把它叫作沙虱毒。現代醫學已經弄清楚,沙虱毒的病原體是一種比細菌還小的微生物,叫“立克次體”。沙虱生長在南方,據調查,我國隻有廣東、福建一帶有恙蟲病流行,其他地方極為罕見。葛洪酷愛煉丹,在廣東的羅浮山裏住了很久。這一帶的深山草地裏就有沙虱。沙虱比小米粒還小,不仔細觀察根本發現不了。葛洪不但發現了沙虱,還知道它是傳染疾病的媒介。他的記載比美國醫生帕姆在1878年的記載要早1500多年。

凡是名醫,必有一段艱難的求學曆程,以其超人的毅力去探索和學習。葛洪的一生可謂精彩,而且頗具傳奇色彩,他的聰慧睿智幫助他開拓了藥學上的新領域,也在臨床急症醫學方麵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5.6掌紋診病——“掌”握你的健康

在各種刑偵片中我們都不難發現指紋在破案中的作用,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指紋。在我國,很早之前就有關於指紋的記載。1953年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發現了製陶者的指紋,距今已有6000年的曆史,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指紋印跡。早在4300多年前就有掌紋專用名詞“雷紋”的記載。從戰國時代開始就把手跡作為偵破盜案的物證。而在西安周至縣仙遊寺法王塔拆遷過程中,發現部分塔磚上有手掌印紋,這也許是隋開皇十八年(598年)製磚者把掌印作商標吧。而在孫中山先生發表的《批釋加蓋指紋之室義》一文中就說:“欲防假偽,當以指模為證據,蓋指模人人不同,終身不變,無論如何巧做,終不能作偽也。”

掌紋不僅可以幫助鑒別真偽,還可用以診病。用掌紋診病在我國也有很久的曆史。早在商朝甲骨文中就有掌紋辨病的記載。《黃帝內經》認為人體局部與整體是辯證統一的,局部病變也是機體整體情況的反應,在《靈樞》中就記載有診魚際紋路法及爪甲診病法。在唐代王超所著的《水鏡圖訣》中,有通過觀察幼兒示指內側表淺靜脈的色澤與形態變化來推斷病情的介紹。在我國的民族醫學中,手診也得到廣泛的發展。瑤醫認為手五指通五髒,手五指分屬五髒,每指各屬一髒腑,拇指屬脾胃,示指屬肺與大腸,中指屬心與小腸,無名指屬肝與膽,小指屬腎與膀胱;在藏醫學中,手診同尿診一樣是其診斷手段的核心內容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身體的細微變化都很難引起我們的注意,疾病起始我們隻能任由其一步步吞噬我們的身體直至病發,錯過了許多寶貴的治療機會。所以掌握一套簡單的疾病診斷方法,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的手就像一棵樹上的葉子和枝條,由於血液循環極為豐富,微循環密集,末梢神經集中,加上它又是人體全身髒腑的一個全息縮影,所以能最敏感地反映人體髒腑組織的生理、病理變化。由於手掌的特殊敏感性,手診便有著超前診斷的特點,而正確的超前診斷,為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寶貴的時間。其實,手診本身就是一種很平常、很實用的學問。那麼什麼是手診呢?手診是通過觀察掌紋、掌色、掌形、手指等的變化來診斷疾病的一種方法,它和看手相有著本質的不同。我們的先輩們很早就能通過掌紋的變化來診斷疾病,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手診。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與整體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緊密聯係,不可分割。所以當人體局部發生疾患時,往往引起其他部位的變化。《靈樞·本髒》記載:“視其外應,以知其內髒,則知所病矣。”這些認識一直指導著古代醫學家診斷疾病。大部分疾病在手上都有一定的表現。當人體患有或將患有某些疾病時,往往在患者手上的特定部位,出現不同特征的紋路、色態。手診就是根據掌紋的紋路和色態的變化來診斷疾病的。《靈樞·經脈》記載:“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清代《小兒推拿廣義》中更是詳細記述了通過手掌診斷、治療疾病的方法。

現代研究表明,手部分布著非常豐富的神經、血管,手掌皮下的血液循環極為豐富,微循環密集。手掌中的紋理由微循環調節的不同而發生形態的變化。細胞的分解代謝會影響手掌中紋理發生局部的隆起和凹陷、延長和消失,這樣,凸與凹之間就形成新的皮紋溝脊。如當末梢血液中脂肪含量過高時,多餘的脂肪顆粒就會在手掌上堆積,形成脂肪丘,會使手掌飽滿,部分掌紋會消失。這表明血液中脂肪含量過高,提示有高脂血症的可能。指掌上不同部位的末梢小血管和淺表微靜脈的浮沉、變色、膨大、扭曲,是微循環學說在望手診病上的廣義應用。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指出:“手是人類外在的頭腦”,“一個拇指在大腦的運動區,相當於一條大腿的10倍,大腦控製整個軀幹的腦細胞,隻相當於手的四分之一。”手在大腦中樞神經的支配下從事生活和生產,所以當人體內外環境的平衡受到破壞,出現病理改變時,體內疾病的信息就會經自主神經傳遞到大腦,再通過脊神經反映到體表,尤其是手的指掌上來。

手掌就好比是人身體健康的晴雨表,大部分病在手上都會有表現,中醫認為手為五行所化、五髒之端。比如說,如果一個中年人的手背麵上出現褐色的斑塊,則說明此人的膽囊方麵可能已經出現了問題,如膽囊炎;如果一個女子的生命線末端有明顯的三角形紋符號,則說明此女子有痛經史;如果一個人的生命線靠掌心處均有眾多胚芽紋,則說明此人體質比較差,容易感冒;如果一個人的命運線的頂端或者末端有豎形的島紋,則他很可能患有胃下垂;如果一個人的太陽線被幹擾線幹擾成“井”字紋,則提示此人的血壓偏低。

掌紋診病的特點,一是它不論膚色人種,一律通用,不受南北氣候關係影響,且簡便又經濟,不需儀器設備,又無任何毒副作用,能得出較為準確的結論。二是對患者心理上能起到藥物代替不了的理想調治和鼓勵作用。三是能在臨床醫學中起到超前診斷的向導作用。

診斷時通常都以手心掌紋為依據,因為手背部皮膚汗腺開孔很多,使皮膚形成網眼狀,無法形成像手掌紋這樣的紋理。手心皮膚與其他皮膚不同,可以使疾病的信號更明顯地顯現出來,使手掌成為觀察疾病的窗口。

分清手上的方位,對掌紋診病非常重要。“上”指的是指尖部方向,“下”指的是手腕部方向;判斷左右時,不論左手還是右手,都以拇指方為左、小指方為右;在每條線上判斷上下時,以線的起點為上、終點為下的原則來分析。另外,我們還要根據不同的疾病和病程的不同階段來選擇看掌紋還是掌色,有時以觀察掌紋為主,有時重在觀察掌色。診斷急性病時,因相應的掌紋還未生成,應以觀察掌色為主;而對於慢性病,就以觀察掌紋為主;但是在判斷慢性病急性發作時,觀察掌色就很重要了。

指紋和掌紋都可以作為診病的依據。指紋多用於先天遺傳病的診斷,掌紋除了可以作為先天遺傳病的診斷外,還可以用來診斷後天的各種疾病。指紋從出生後就不會改變;掌紋,有一部分是不變的,代表家族的遺傳基因情況,有一部分是變化的,它可以因後天身體健康狀況的改變而改變。

民間傳說男左女右,即男人看左手的掌紋,女人看右手的掌紋。事實上,疾病診斷時的確是分左右的,但疾病並不是按這個規律發生發展的。診斷脾胃病以觀察左手掌紋為準,診斷肝膽病以觀察右手掌紋為準,診斷心髒病則要參考雙手,診斷肺髒疾病一般按照拇指方為左、小指方為右的原則,診斷腎髒病大多是左右對應的;在觀察有些疾病時,左半身的疾病要看右手,右半身的疾病則要看左手。總之,在掌紋診病過程中,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隨著醫學的發展,砭石、銀針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臨床的需要了,在先進的醫療設備的協助下完成的各種高難度手術也是那些銀針、尖刀所無法完成的,而現代意義上的外用藥物早已突破了黑膏藥的範疇。然而,先人在醫療實踐中刻苦鑽研、大膽創新的精神將被我們所銘記,並借助現代先進科學技術和設備,深入挖掘,全麵研究,不斷突破,讓古老醫學在現代社會煥發新活力,更廣泛地為人類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