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成針灸銅人後,王惟一又編成了《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由翰林醫官院刊刻印發,頒行於各州。《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的經絡腧穴圖還被刻於大相國寺仁濟殿的針灸圖石壁堂。這些石刻有部分被保存至今,殘碑現分別展陳於中國曆史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和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它們為研究我國醫學史及針灸學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針灸銅人的鑄成,使教學更為標準化、形象化、直觀化。很快,針灸銅人就成為針灸教學的模型,用於指導太醫局裏的學生學習。
有了針灸銅人,學生在進行針灸考試時,以針灸銅人為標本進行操作,能真實體現各人的技術水平。用針灸銅人考試的方法非常科學,考試前將針灸銅人的表麵塗上一層蠟,用來遮蓋針灸銅人上刻的腧穴名稱、經絡說明及腧穴上的針孔。銅人體腔內還要注入水銀或水。學生考試時根據考官的出題,用針紮向針灸銅人的腧穴,如果針刺的部位不準確,針就不能紮進銅人體內;如果針刺的部位準確,正好紮在被堵上的針灸銅人腧穴點,針就能刺進去,並刺入體腔內,這樣拔針之後,水銀或水就會從針孔中射出。學生對於腧穴位置掌握得是否準確,可以非常明顯地考查出來,而且標準統一。針灸銅人對於針灸教學是一個極大的促進。從此,宋天聖針灸銅人成為中國人修習針灸的圭臬,可能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頒醫學標準。
5.2中醫手術——曆史悠久的傳統技藝
在原始社會,人們為求得生存,出現了用植物包紮傷口、撥去體內異物等最簡單的外科治法。隨後出現了用尖銳的砭石、石針刺開排膿治療膿腫的方法。早在商代就有了中醫外科疾病及手術方法的記載,周代中醫外科成為獨立專科,外科醫生稱為瘍醫。中醫手術是中醫外治法的方法之一,近似於常說的針刀,治療範圍遍及內、外、婦、兒、骨傷、皮膚、五官、肛腸等科,與內治法相比,具有“殊途同歸、異曲同工”之妙,對“不肯服藥之人、不能服藥之症”,尤其對危重病症,更能顯示出其治療之獨特,故有“良丁(高明的醫生)不廢外治”之說。
《黃帝內經》和《五十二病方》中記載了多種外科疾病及其手術治療,《黃帝內經》提出了用截肢手術治療脫疽。華佗創製中藥全身麻醉藥“麻沸散”,比歐洲發明全身麻醉藥早1000多年,並開創了剖腹手術。這一時期逐漸形成了中醫外科的雛形。我國古代醫家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經過不斷總結和提高,在明代已基本形成了係統規範的瘍科手術方法,至西醫傳入我國,中醫外科引入現代醫學的麻醉方法、無菌觀念,將其與傳統手術技法及豐富的內、外治療方法相結合,使中醫外科手術得到了更大的完善。
5.2.1眾多手術器械的製作及其發展
隨著手術內容的增加,醫家逐漸發現不同的手術需要不同的手術器械,因而古人發明創新了許多手術器械。《衛濟寶書》專論癰疽,記載了很多醫療器械如灸板、油撚子、煉刀、竹刀、小鉤等及它們的用法。《聖濟總錄》記載有刀、針、鉤、鑷等。金代張從正《儒門事親》記載的漏針及以漏針治療陰囊積水的方法乃醫學發展史上的一大發明。中醫外科手術經過這一時期的進一步發展,在手術方法、手術器械製作方麵更加成熟,為後來中醫外科手術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清代高文晉所著《外科圖說》卷首繪有外科用具33件,開醫療器具圖解之先河,表明清代外科器具的發展已頗具水平。劉濟川所著《外科心法真驗指掌·刀針圖式》載有各種器械37種,全部繪有圖形,標有器具名稱,並有文字說明其功用。
綜上所述,中醫外科手術在現代醫學的麻醉方法和無菌觀念傳入我國前就已經形成了具有中醫特色的、係統的、規範的手術方法及麻醉方法、消毒方法,並出現了各類經濟實用、製作工藝簡單的手術器械。不可否認,由於曆史上科學水平和物質條件的限製,加上封建禮教的約束,中醫外科醫家們在艱難條件下發明的手術療法,很多難以普及推廣、流傳後世。
5.2.2華佗與麻沸散
華佗係東漢末年一位傑出的醫學家,通曉內科、兒科、婦科、外科、針灸,尤其長於外科,有“外科鼻祖”之稱,在醫學上有很高的造詣,是我國使用藥物麻醉劑的奠基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法施行手術的醫生,他對世界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根據史籍記載,他曾用自創的酒服麻沸散進行全身麻醉,做腹腔腫塊的切除手術。
時逢三國鼎立,戰爭頻繁,軍隊和老百姓受傷的很多,由於沒有麻醉藥,手術時傷病員要忍受極大的痛苦。有一天,華佗為一個患爛腸痧的患者破腹開刀。由於患者的病情嚴重,華佗累得筋疲力盡。為了解除疲勞喝了些酒,一下子酩酊大醉。他的家人用針灸針刺人中、百會、足三裏,可是沒有什麼反應。過了兩個時辰,華佗醒了過來。家人把剛才他喝醉後紮針的經過說了一遍。華佗聽了大為驚奇,難道喝醉酒能使人麻醉失去知覺嗎?經試驗後的結論是酒有麻醉的作用。後來動手術時,華佗就叫人喝酒來減輕痛苦。可是有的手術時間長、刀口大,光用酒來麻醉還是不能解決問題。
一次,華佗行醫時又碰到一個奇怪的患者:患者牙關緊閉,口吐白沫,手攥拳,躺在地上不動彈。華佗上前看他神態,按他的脈搏,摸他的額頭,一切都正常。他問患者過去患過什麼疾病,患者的家人說:“他身體非常健壯,什麼疾病都沒有,就是今天誤吃了幾朵臭麻子花(又名洋金花),才得了這種病的。”華佗聽了患者家人的介紹,連忙說道:“快找些臭麻子花拿來給我看看。”患者的家人把一棵連花帶果的臭麻子花送到華佗麵前,華佗接過花聞了聞,看了看,又摘朵花放在嘴裏嚐了嚐,頓時覺得頭暈目眩,滿嘴發麻:“啊,好大的毒性呀!”隨後,華佗用清熱解毒的辦法治愈了這名患者,臨走時,什麼也沒要,隻要了一捆連花帶果的臭麻子花。從那天起,華佗開始對臭麻子花進行試驗,他先嚐葉,後嚐花,然後再嚐果、根。結果表明,臭麻子果麻醉效果很好。華佗走訪了許多醫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藥物,經過多次不同配方的炮製,終於把麻醉藥試製成功。他又把麻醉藥和熱酒配製,麻醉效果更好。因此,華佗給它起了個名字——麻沸散。
5.2.3金針撥障術
金針撥障術是中醫眼科手術方法,又名針撥白內障術。金針撥障術最早見於唐代王燾的《外台秘要》一書中。《外台秘要》對白內障各期症狀都有簡單扼要的描述:白內障眼病初起時,患者“忽覺眼前時見飛蠅黑子,逐眼上下來去”。患者病情發展一般緩慢。眼部檢查,發現“唯正當眼中央小珠子裏,乃有其障,作青白色,雖不辨物,猶知明暗三光,知晝知夜,如此之者,名作腦流青盲眼”。白內障患者雖不辨物,但仍有光感。在白內障後期,“此宜用金篦決,一針之後,豁然開去而見白日。針訖,宜服大黃丸,不宜大泄”。記載中的“金篦”即治療白內障最早的手術器械——金針。這一記載雖然沒有明確指出具體的手術方法,但可肯定用金針撥障術治療白內障在當時已是一種極為流行的手術方法。18世紀,我國的金針撥障術已取得相當成熟的經驗。眼科醫學家黃庭鏡著成《目經大成》一書,書中將金針撥障術的操作方法歸納為八個步驟,稱為金針撥障術“八法”,步驟有審機、點睛、射腹、探驪、擾海、卷簾、圓鏡、完壁。
5.3膏藥——中醫外治法的特色
膏藥,古稱薄貼,用植物油或動物油加藥熬成膠狀物質,塗在布、紙或皮的一麵,可以較長時間地貼在患處,主要用來治療瘡癤、消腫痛等。我國醫家有言:“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貼膏藥、外洗、熱敷、按摩、推拿等都屬於中醫外治法的範疇,《五十二病方》及《黃帝內經》在這方麵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中醫外治法同樣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將藥物施於皮膚、孔竅、腧穴等部位,以發揮其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扶正祛邪等作用,從而促進機體功能的恢複,達到治病的目的。張仲景撰《傷寒雜病論》時,已總結有針、灸、溫、烙、熨、藥摩、坐藥、洗浴、潤導、浸足、灌耳、人工呼吸等外治法與外治技術。
古人的某些病痛在烤火後得到了好轉,從中得到啟示發明了灸法,繼而發展成現在的艾灸,灸法也許就是最早的中醫外治法,但在針灸療法形成專門學問後,中醫外治法範疇與概念產生了變化,針灸已由外治法概念中分離,因此,中醫外治法專著多已不包括針灸療法及其理論。而膏藥一直是中醫外治法中的特色,以其簡便、經濟、見效快流傳至今。
說起外治法和膏藥,我們一定會聯想到“外治之宗”吳尚先。吳尚先(1806—1886),錢塘(今杭州)人,清代著名醫學家,一生研究外治法,被譽為“外治之宗”。
清鹹豐年間,帝國主義入侵中國,農民運動烽火四起,社會極不安定。吳尚先看到當地居民缺醫少藥,心裏非常焦急。他在行醫過程中,發現傳統外治療法有簡便、經濟、見效快的優點,其中尤以薄貼治病最受歡迎。薄貼不分男女老少,不論是肌膚之疾還是心腹之患,不用飲服湯藥,一張膏藥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且花錢又少,不影響勞作,所以深受廣大勞苦百姓的喜歡。
同治四年(1865年),吳尚先開設存濟藥局,延請高手專司攤膏,“每日自辰至戌,來診者不以時限,隨到隨治,人鹹樂其便”。吳尚先使用膏藥為人治病,開始時人們心存疑慮,久病、重病者尤甚,以為膏藥療效不佳,登門求醫者每天隻有一二十人。但所患之病往往在數次治療後痊愈。由於民眾廣泛宣傳,求治者越來越多,門庭若市。“凡遠近來者,日或一二百人,或三四百人,皆各以時聚”,最高峰時,不到一個月,就診治患者兩萬多人。
由於吳尚先炮製的膏藥外治有奇效,震驚全國,清代皇帝曾下聖旨以厚祿召他到清太醫院奉事,他婉言謝絕,仍行醫於民間,並以自製膏藥贈送貧苦百姓。
吳尚先潛心醫術,依據《黃帝內經》等書的理論,彙集民間經驗,結合臨床實踐,著力於外治法的研究。他認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外治不僅可與內治並行,而能補內治之不及”。同治九年(1870年),吳尚先在揚州觀巷寓所著成了《外治醫說》。這是一部以膏貼為主的外治法專著。門類排列包括敷、洗、熨、熏、浸、盦、擦、坐、嗅、嚏、刮痧、火罐、推拿、按摩等各種治療方法,總結古代應用的經驗和民間流傳的秘方,兩相結合。書中很重視使用膏,稱“膏可以統治百病”,“膏中用藥味,必得通經走絡,開竅透骨,拔病外出之品為引,如薑、蔥、韭、蒜、白芥子、花椒,以及槐、柳、桑、桃、蓖麻子、鳳仙草、輕粉、山甲之類,要不可少,不獨冰、麝也”。書中的許多內容和治療方法,仍值得現代醫學深入研究。
吳尚先獨自研製了數十種膏藥、方劑,總結出了膏貼、按摩、推拿、熏洗、火罐等80多種外治方法。該書以駢文體(即對偶句)寫成,又稱《理瀹駢文》,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吳尚先被譽為“現代透皮給藥的先驅”。吳尚先治病的方法,一概是外治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薄貼方法,是在身上貼膏藥。他的膏藥有許多種,不論內科、外科,多種疾病都可以用不同的膏藥來治療。
第二種是溫熱療法。這種療法包括九種方式:圍爐發汗、燒坑發汗、熨鬥熨、鐵熨、瓦罐熨、熱砂熨、瓶熨、熱瓶吸、火熏。
第三種是水療法,分水浴療、水塌腹療、熱水熏蒸療、冷水療四種。
第四種是蠟療法,即用黃蠟加熱敷患處。
第五種是泥療法,即用淨黃泥調水敷。
第六種是發泡療法,即用搗碎的蒜泥敷貼,使局部發泡。
吳尚先的外治法當然不止這幾種。這些方法與現代理學療法比較並不遜色,同時還有它的獨到之處。吳尚先創立的內病外治法無疑是祖國傳統醫學的繼承和創新。他的創新精神在於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對古代外治法進行了係統總結,使這一個簡、便、廉、驗的治療方法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運用。《理瀹駢文》是中國醫學史上有特色的外治學著作,影響深遠。
5.4推拿按摩——沒有痛苦的物理療法
說起推拿按摩,我想我們每個人都不會陌生,因為它在我們生活中處處可見,醫院有推拿科,街上有推拿館,推拿按摩業的繁榮顯示出人們對這項傳統技藝的信賴和熱衷。然而,當我們翻開曆史會發現,它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推拿按摩起源於遠古時代,人類因寒冷或撞擊、扭挫、跌損等外傷引起肢體麻木、疼痛時,都會出於本能地或自己或讓同伴搓摩、按揉不適部位以抵禦寒冷、減輕傷痛。這種自發的本能行為逐漸發展成自覺的醫療行為,形成了最古老的推拿按摩療法。
春秋戰國時期曾有名醫扁鵲用按摩諸術治愈虢太子暴疾屍厥的記載,證明了推拿的醫用效果。到了秦漢晉時期,其已有所發展,療法已包含了許多推拿按摩的技術和方法。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中的捶背、撫胸、搓腰、揉膝等手法;《肘後備急方》記載的掐按人中、拇指按胃脘、抓臍上3寸、捏脊法等手法治療昏厥、溺水、卒心痛等急症,這些逐漸豐富了推拿的治療方法。
隋唐時期是推拿按摩發展的盛世,尤其是推拿在兒科的應用極大地推動了推拿按摩的發展。到了宋金元時期,推拿極為盛行,主要體現在一些醫學機構對推拿作用和應用的研究,且在一些醫學書籍中也記載了許多推拿按摩療法。如《聖濟總錄》記載的生鐵熨鬥摩項治風熱衝目及膏摩頂治療目疾、鼻塞及諸癇證都非常的實用。而明代是推拿按摩發展的又一盛世,推拿學得到了較全麵的總結、創新和發展,除政府重視設專科外,小兒推拿專著的問世和小兒推拿獨特體係的形成是這一時期推拿按摩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到了清代,太醫院雖未設推拿科,但推拿學在小兒、骨傷、內科、五官推拿及膏(藥)摩的應用及流派形成上取得了很大成就,這使推拿學逐漸成為一門跨學科的中醫臨床專業。但鴉片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入侵,推拿按摩也陷入發展的低穀。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采取各項積極政策促進中醫恢複發展,推拿按摩業也逐漸恢複。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逐漸出現了按摩機器人和各種按摩器具,當今的按摩業,不管是在醫院還是在社會上,都可謂紅紅火火、興旺發達。
然而我們不能忽視的是,隨著中醫推拿的興起,還有另一門學科隨之興起,那就是小兒推拿。當然,小兒推拿的發展與兒科學的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和按摩學興盛於唐不同,兒科學盛於宋。
北宋時期的錢乙被譽為“兒科之聖”,其弟子閻季忠將其理論和經驗收集整理編著《小兒藥證直訣》一書,比西方最早的兒科著作早350年。同時期的董汲擅用寒涼法,總結撰成《小兒斑疹備急方論》,為天花、麻疹類專著之始。而南宋陳文中著《小兒痘疹方論》《小兒病源方論》,注重固養小兒元陽,以溫補扶正見長。陳文中主溫補,與錢乙、董汲重寒涼,兩者相得益彰,促進了中醫兒科學的發展,為兒科疾病辨證論治提供了全麵的依據和豐富的治療方法。
正是這種按摩學和兒科學的成熟,為小兒推拿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到了明清時期,小兒推拿逐漸形成了它獨特的體係,出版了近30多種小兒推拿專著。其中最早的小兒推拿專著是四明陳氏的《小兒按摩經》,他還強調了驗指紋的方法;而周於藩《小兒推拿秘訣》一書較係統地敘述了推拿的治療方法。
下麵我們介紹兩種生活中可能用得到的方法:小兒推拿手法和指紋診斷法(虎口三關診斷法)。
5.4.1寶寶常見病的推拿方法
小兒推拿常用的手法有推法、運法、捏法和掐法,其中推法又包括直推、分推、合推和旋推法。這些方法各有特點,下麵我們一一介紹。
(1)推法
1)直推法:主要是用拇指橈側緣,或用示、中兩指指腹附著於治療部,做單方向的直線推動,動作要輕快連續,一拂而過,以推後皮膚不紅為佳。手法頻率為250~300次/分。推動時必須行直線,不可歪斜,以免動了別的經脈而引起新的疾病。直推法重在祛邪,具有清熱解表、止瀉通便、除煩安神的功效,可用於外感發熱、腹瀉、便秘、驚惕煩躁等症的防治。多用於頭麵、四肢、脊柱部位,如開天門、推脊、推大腸、推三關等。開天門即兩手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又稱推攢竹;可以用於小兒頭痛、感冒、發熱。推大腸即從示指尖推至虎口,可用於小兒便秘、泄瀉。推三關即用拇指指腹從陽池穴推至曲池穴,可用於發熱、惡寒、無汗。
2)分推法:即用雙手拇指螺紋麵以穴位為中心向兩側做分向的推動,其軌跡呈“←→”或“↙↘”,又稱“分法”。本法運用時,兩手用力要均勻、柔和協調。一般分推20~30次。分推法具有分理氣血、調和陰陽的功效,可用於發熱、咳嗽、腹脹、便秘等症的防治。常用於額前、胸、腹、背、腕掌部位,適用於坎宮、璿璣等穴位。推坎宮即兩手拇指由眉頭向眉梢分推,可用於外感發熱、驚風。
3)合推法:又稱合法、和法。動作要求和分推法一樣,但是推動的方向相反。合推法具有和陰陽、理氣血的功效,可用於發熱、腹脹、便秘等症的防治。適用的部位與分推法相同,在臨床上合推法常與分推法配合使用,一分一合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4)旋推法:即用拇指螺紋麵輕附於治療的穴位上,做順時針方向的環旋移動。旋推法僅以拇指在皮膚表麵做旋轉推動,一般不帶動皮下組織。手法頻率為150~200次/分。旋推法多為補虛,具有健脾和胃、補肺益腎的功效,可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肺虛咳嗽等小兒虛證的防治。本手法可用於脾經、肺經、腎經等。脾經位於拇指螺紋麵,旋推脾經可用於脾虛引起的消化不良、泄瀉、疳積等。肺經位於環指螺紋麵,旋推肺經可用於肺氣虛損所致的咳嗽、汗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