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 中醫發展之路(2 / 3)

《傷寒論》著重探討外感疾病的診治問題,它歸納了外感疾病發生、發展的大致規律,分析了疾病不同階段的變化特點及診療要點,提出了外感疾病的六經辨證綱領,並載方113首。《金匱要略》著重探討內傷雜病的診治問題,書中以病分篇,論述了40多種疾病的因、機、證、治,貫穿著內傷雜病的髒腑辨證方法,並收載方劑245首。《傷害雜病論》曆來被推崇為“方書之祖”。《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不計並見的重複方,共計有323個方劑。這些方劑,大多有理有法、組方嚴謹、選藥精當、藥味不多、主次分明、變化巧妙,深為古今中外之醫家所折服,如麻黃湯、麻杏石甘湯、四逆湯、茵陳蒿湯、桂枝湯、五苓散、大承氣湯、白虎湯、當歸芍藥散等基礎方劑,經久不衰,至今常用。後世大量常用名方,大多以這些方劑為基礎化裁而成,或是效仿張仲景藥物配伍組方規律,依據理法而選藥組成。所以說,張仲景確立了中醫診治的辨證論治體係和理、法、方、藥等運用原則,從而使中醫理論與臨床融貫成一體,為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2.4“堂”與“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張仲景不但辨證準確、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在任長沙太守期間,正值疫癘流行,許多貧苦百姓慕名前來求醫。他一向反對封建官吏的官老爺作風,對前來求醫者總是熱情接待,細心診治,從不拒絕。開始他是在處理完公務之後,在後堂或自己家中給人治病;後來前來治病者越來越多,使他應接不暇,於是他幹脆把診所搬到了長沙大堂,公開坐堂應診,首創了名醫坐大堂的先例,他的這一舉動,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來,人民為了紀念張仲景,便把坐在藥店內治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這些醫生也把自己開設的藥店取名為“××堂藥店”,這就是中醫藥店稱“堂”的來曆。

“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也和張仲景有關,傳說張仲景在退休告老還鄉的時候,正趕上那年冬天,寒風刺骨,雪花紛飛。在白河邊上,他看到許多窮苦老百姓衣衫襤褸,耳朵都凍壞了,就研製出禦寒的“祛寒嬌耳湯”,天氣變冷的時候就吩咐人熬出給大家喝。延至後來,“祛寒嬌耳湯”被替換成了餃子。而張仲景第一天分“祛寒嬌耳湯”恰好是冬至,所以就有了在冬至這天都要包一頓餃子吃的習俗,並且人們都認為,冬至這天吃了餃子,冬天耳朵就不會凍了。

4.2.5“外科鼻祖”華佗

華佗(?—208),東漢末醫學家,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華佗與董奉、張仲景(張機)並稱為“建安三神醫”。華佗少時曾在外遊學,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麵,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

《三國演義》第75回有一段華佗給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關羽在戰鬥中右臂被敵人射中一箭。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腫,不能動彈。名醫華佗聽說關羽箭傷不愈,表示能為他割開皮肉,刮骨去毒。手術進行中,華佗刮骨的聲音悉悉刺耳,周圍的人心驚膽戰,掩麵失色,而關羽卻依然飲酒弈棋,若無其事。等到華佗刮盡骨上的毒,敷上藥,縫上線,手術告成,關羽便大笑而起,高興地說:“先生真是神醫。看,我的手臂已經屈伸自如,毫無痛楚了。”華佗也說:“我一生行醫,沒有見過像您那樣沉著堅強的人,真是大丈夫!”

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忍受手術的痛苦,手術引起的劇烈疼痛甚至會讓人暈厥,嚴重影響手術的實施,這該怎麼解決呢?日常生活中,可以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醉漢,躺在街頭,無論旁人如何呼喚都不能將其喚醒,無論你對他做什麼,他都沒有反應,醉醒後也若無其事。因此可以推斷,一定存在一種方法能讓人失去知覺而不知疼痛。華佗總結前人的用藥經驗,四處采摘能使人麻醉的中草藥,經過反複試驗,終於製成了一種麻醉藥,叫作麻沸散。麻沸散的發明在2~3世紀,而西方使用乙醚或笑氣進行全身麻醉是在19世紀40年代,比中國晚了1600多年。有了麻沸散之後,患者的痛苦減輕了,手術進行的也更順利了。有一次,一個人肚子痛得很害,被送到華佗那裏。華佗診斷為腸癰,就是現在常說的闌尾炎。他對患者家屬說:“針灸已經晚了,非開刀不可。”經家屬同意,華佗給患者服用了麻沸散,等患者失去知覺後剖開他的腹部,割去潰爛的闌尾,洗淨傷口,再用線縫合,在傷口處敷上藥膏,四五天以後,患者的傷口長合了,一個月左右完全康複。華佗妙手回春,治好了許多瀕危的患者,人們感激他,讚揚他,尊稱他為“神醫”,後世人們也常用“華佗再世”來稱讚醫術高明的醫生。

華佗還重視預防疾病,提倡體育鍛煉,從而提高抗病能力。可見東漢時期人們已經有了防病養生的意識和方法。他對弟子吳普說:“人的身體必須經常活動,但不能過度。經常活動能幫助消化,促進血脈流通。譬如門戶樞紐,由於經常在動,就不容易被蟲蛀。”他發展我國古代醫療體育“導引”的做法,仿照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創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五禽戲。吳普按照五禽戲的規定動作,經常鍛煉,活到90多歲,還是耳聰目明,牙齒堅固。現代實驗驗證,五禽戲有改善和調理心肺功能、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提高腰背力量和骨密度的作用,非常適合中老年人長期練習。

秦漢時期出現的上述醫著,從不同方麵奠定了中醫理論體係的基礎,形成了中醫學的學術模式,確定了中醫學理論體係發展的基本路徑。

4.2.6緹縈救父

淳於意(約前205—?),西漢初齊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姓淳於,名意。淳於意曾任齊太倉令,精醫道,辨證審脈,治病很靈驗。曾從公孫光學醫,並從公乘陽慶學黃帝、扁鵲脈書,也是“診籍”製度的創始人。《史記》記載了他的25例醫案,稱為“診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病史記錄。

相傳齊文王(前178—前164年在位)患肥胖病,氣喘、頭痛、目不明、懶於行動。淳於意聽說後,認為文王形氣俱實,應當調節飲食,運動筋骨肌肉,開闊情懷,疏通血脈,以瀉有餘。可是有一庸醫施以灸法,使文王病情加重致死。於是王公貴族誣陷淳於意:“不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加之同時趙王、膠西王、濟南王請淳於意為其治病而未至,官府聽信誣告,把淳於意傳到長安受刑。淳於意生有五女,當皇帝詔書進京問罪時,他感傷無男隨行。於是小女兒緹縈堅持隨父進京,並上書朝廷,申述父親無罪,並願意為奴以換取父親的自由。經漢文帝詔問,淳於意被赦免而回故裏。淳於意在應詔回答漢文帝詢問時敘述了自己學醫、行醫的經過、業務專長、師承、診療效果、病例等,共計25個病案。他所答詔的病案格式一般均涉及患者的姓名、年齡、性別、職業、籍裏、病狀、病名,診斷、病因、治療、療效、預後等,史稱“診籍”(即診病的簿記),反映了淳於意的醫療學術思想與醫案記錄上的創造性貢獻。

4.3晉隋唐時期——繼承、提高階段

晉、隋、唐至五代,前後700餘年,中醫學的發展呈現出分支學科在分化中日趨成熟、臨床各科大發展及中外醫學交流廣泛等特點,在對病證及其原因和機製的認識、診斷技術、醫方創製、新藥發展及臨床各科等方麵,均取得了較大成就。

4.3.1王叔和與《脈經》《傷寒雜病論》

王叔和(201—280),名熙,高平(今山西高平,一說山東濟寧)人。魏晉之際的著名醫學家、醫書編纂家。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他做出了兩大重要貢獻,一是著述《脈經》,一是整理《傷寒雜病論》。

《脈經》是我國第一部完整而係統的脈學專著,全書計10萬多字,10卷,98篇。《脈經》總結發展了西晉以前的脈學經驗,將脈的生理、病理變化類列為脈象24種,對臨床有重要參考價值。

王叔和對《傷寒雜病論》的整理,對醫學精華的延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魏晉連年的戰爭,許多書簡都散落佚失或殘缺不全,身為太醫令的王叔和深知這部醫學巨著的偉大價值,心中十分不忍,便下定決心使這部曠世的奇書恢複其真正的麵貌。於是他搜集仲景舊論,到各地尋找該書的抄本,終於找全了關於傷寒的部分,並加以整理和修複,將其保留了下來,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傷寒論》。王叔和的功勞,用清代名醫徐大椿的話說,就是“苟無叔和,焉有此書”。

4.3.2王叔和開棺驗屍

王叔和剛開始行醫的時候,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太行山下有個濟州城,城裏有家“濟生堂”藥店,新聘任一位坐堂醫生,其治病配藥頗具神通,特別精於內科諸證。

一天,濟州城裏有一貧寒之家出殯,那口薄板棺材從濟生堂抬過時,瀝下幾點鮮血。正在櫃台前坐堂的先生瞥見血跡,陡然一驚,再定睛細看就大叫:“那出殯的,如何將活人往外抬?”出殯隊裏哀哭的、哀歌的、吹打的,各司其職,無人理會。坐堂先生一急,上前拉住拉靈幡的半大孩子不放行,連聲嚷道:“棺裏是活人,棺裏人沒死!”出殯的隊伍亂了套,幾個後生以為他有意搗亂,扯住他就要打。吹鼓手是個老者,見多識廣,看坐堂先生不像作惡的,止住年輕人,喚來一位中年漢子叫他裁奪。中年漢子姓午名逢生,棺裏殮的正是他的妻子賈氏,年僅28歲,因產中血崩脫陽暴亡。當地風俗,年輕女人死於流血等證,統稱“血光之災”,為不連累家人街坊,須及早入殮安葬。當日賈氏剛剛昏死,族中長者便張羅出殯。午逢生中年喪妻,無限悲傷,聽坐堂先生一說,甘願開棺驗屍。於是,幾個愣小子一擁上前,“嘎吱”一聲把棺蓋撬開。坐堂先生立即掐按死者的人中、關元等穴,頃刻之間,賈氏開始換氣,繼而呻吟,再而略睜雙目,半欠身子意欲起動。而這名坐堂先生正是王叔和。這一件醫案,頃刻轟動了濟州城。一時間,一傳十,十傳百,傳到了都城許昌,王公大臣們便三聘五請,硬把王叔和弄到京都當了太醫令。

4.3.3巢元方與《諸病源候論》

巢元方為隋朝的太醫博士,其建立了中國曆史上最早的醫學教育“太醫署”,這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見於記載的、規模宏大的官辦醫學教育機構。其編著的《諸病源候論》是我國第一部探討病因病機理論和臨床證候學的專著,該書以1729論分述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諸科病證的病因、病機和症狀,尤重於病源的研究,如指出疥瘡是由疥蟲所致,寸白蟲病是因吃不熟的牛肉造成,“漆瘡”的發生與體質有關,某些傳染病是由自然界“戾氣引起”。書中還記載了腸吻合術、人工流產、拔牙等手術,說明當時的外科手術已達到較高水平。書中對疾病的症候、病機進行了新的探討,對中醫病理學說的形成,做出了傑出貢獻。

4.3.4大醫精誠——“藥王”孫思邈

唐代孫思邈學識淵博,在《備急千金要方·序例》中論述了作為“蒼生大醫”的兩個基本條件:“精”“誠”。所謂“精”,是指精深的醫學造詣和精湛的醫療技術。他在《大醫習業》中指出,凡想學醫並想成為一名真正的好醫生,首先必須熟讀古代的醫藥典籍、熟記醫學理論和各家的學術經驗。所謂“誠”,就是對病家、對同道懷有一片赤誠之心。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指出,凡大醫治病,必須安神定誌,無私心雜念,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人們的疾病傷痛。假如遇到患有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或人所惡見的患者,但發慚愧淒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芥蒂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