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 中醫發展之路(1 / 3)

中醫理論體係的形成與發展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大致可以劃分為先秦時期、秦漢時期、晉隋唐時期、宋金元時期、明清時期,以及近代與現代六個階段。在這個曆程中,中醫經曆了從無到有,從神農嚐百草到各種各樣的炮製,再到中藥現代化,從單味藥到複方,再到丸劑、口服液、粉劑、針劑,從扁鵲到孫思邈再到蒲輔周,從零散的醫學書籍到政府組織編纂的大典,從點點滴滴的理論到係統成熟理論的形成。中醫理論、中醫診療技術在逐漸成熟和完善,解除了眾多患者的痛苦,民眾的口碑為傳統醫學的延續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並傳向海外,讓更多的人了解中醫藥的優勢。在此過程中湧現出的神醫、藥王、醫藥典籍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裝點出一條極具神話色彩的中醫發展之路。

4.1先秦時期——萌芽階段

中醫的萌芽經曆了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是從被動的自救到初期的探尋、係統的救治。最開始的建造住所是抵禦外傷及六淫,鑽木取火不再是簡單的為了食物加熱,也變成了減輕疼痛的一種方法。還有許許多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巧合,都是中醫萌芽階段極其重要的元素。在這個階段,人們對醫學有了初步的認識,開始知道醫學是減輕或消除病痛的一種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4.1.1構木為巢

中醫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為了保護自己、躲避野獸和風雨雷電的侵襲,我們的祖先嚐試著在樹上做巢,這也就有了後人所稱的“構木為巢”。建造房屋人被稱為“有巢氏”。自從有了房屋,古人便有了棲身之所,不再直接暴露於惡劣的自然環境之下,也減少了疾病的發生,可以說為人類的健康保健提供了有力的生活保障。

4.1.2由火到熱熨

火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光明,帶來了溫暖。自從有了火,人類喝上了熱水,吃上了熱飯,而更加神奇的是,聰慧的人類將火應用到了醫療方麵,如用加溫後的石塊溫暖人體的局部以消除病痛的原始的熱熨法,以及在熱熨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灸法,還有用火加熱消毒手術器械等。“火”同時也給人類的健康帶來了光明。

4.1.3最早的醫療器具

原始人在生產中發現了某些工具可以作為醫療器具使用。最早的醫療器具有砭石、骨針等。砭石不僅是外科用於剖割排膿的醫療工具,而且是我國針刺術的萌芽。最初的砭石不過是由石片經打磨而成的,以後逐漸有了較進步的石針、骨針、竹針等,《帝王世紀》中關於“伏羲製九針”以治病的記載,便是使用醫療器械最早的傳說。

4.1.4毒藥與解藥

人們在尋找食物充饑的過程中,因誤食某些有毒的植物而發生嘔吐、腹瀉、昏迷的症狀,而又因食用某些動植物減輕或消除了痛苦。經過長期的實踐體驗,人們逐漸積累了一些關於植物類和動物類藥物的知識,隨後新的藥物不斷被發現並應用到醫療過程中來。除了自然界中存在的藥物,人們還發明了人工合成的化學藥品。據《周禮》記載:“凡療瘍以五毒攻之。”就是把黃堥放入石膽、丹砂、雄黃、礜石、磁石之中,燒三天三夜,然後用大公雞的羽毛掃取其煙末而成,把這種煙末撒到瘡瘍處,那些爛肉腐骨就會全部排出來。這種煉丹的製藥方法,給後世化學製藥法開辟了道路。煉丹也成為現代化學工業的先驅。

4.1.5藥酒的起源

在夏禹時代,人們學會了釀酒。酒的製作在醫藥上有著很大的意義,因酒有舒經活血壯陽等作用,所以古人就利用它來治療疾病。到了商代,人們在單純使用酒治病的基礎上,發展成利用多種藥物製成藥酒來進行治療。《素問·湯液醪醴論》中關於酒的藥用價值有這樣一段話:“帝曰,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翻譯成白話文意思是,黃帝道,上古時代有學問的醫生,製成湯液和醪醴,但雖然製好,卻備在那裏不用,這是什麼道理?岐伯說,古代有學問的醫生,他做好的湯液和醪醴,是以備萬一的,因為上古太和之世,人們身心康泰,很少生病,所以雖製成了湯液,還是放在那裏不用的。到了中古時代,養生之道稍衰,人們的身心比較虛弱,因此外界邪氣時常能夠乘虛傷人,但隻要服些湯液和醪醴,病就可以好了。故後世有“酒為百藥之長”的說法。

4.1.6湯液——湯劑的來源

湯劑是指藥物經煎煮或浸泡、去渣取汁後製成的液體劑型,是我國應用最早、最廣泛的一種劑型。湯劑遵循辨證施治,隨症加減的原則,具有製備簡單易行、吸收快、能迅速發揮藥效的特點。早在商代就有了湯劑,那時稱為湯液。隨著用藥經驗的積累,古人根據不同的病情選擇多種藥物配製成複方,把所有的生藥用水煮成藥湯藥水,這樣便有了湯液。與“伏羲製九針”“神農嚐百草”一樣,古人也把湯液的發明集於一人之身,說是“伊尹創始湯液”。

4.1.7“望、聞、問、切”的扁鵲

在這個時期,家喻戶曉的人物當首推扁鵲。扁鵲(前407—前310)姬姓,秦氏,名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勃海郡莫阝(今河北任丘北)人,一說為齊國盧邑(今山東長清)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黃帝時的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扁鵲“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中醫經典著作《難經》即為扁鵲所著。

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應用了中醫診斷技術,也就是後來中醫總結的望、聞、問和切四診法,當時扁鵲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有一次扁鵲行醫來到陝西的虢(音guō)國,聽說虢太子突然死亡,人們都在為太子辦理喪事。扁鵲詢問了病由,並對太子進行詳細的診查,看他的臉色,摸他的脈搏,觀察到他還有微弱的呼吸,兩股內還有體溫,斷定太子並沒有真死。扁鵲拿出了針,給太子針刺百會、合穀、人中等穴位,太子竟然慢慢地蘇醒了。以後又用湯藥給他調養了一段時間,終於使太子恢複了健康。虢君對此感激不盡,他讚揚扁鵲有起死回生的本領,扁鵲高明的醫術便流傳開來。其實扁鵲並不是能使死人複活的神醫,而是他善於運用切脈、望色、聽聲、問病情四診來診查,因此司馬遷高度讚揚扁鵲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後來人們在形容一個人的醫術高明或者藥物靈驗的時候,就說“起死有方,回生有術”。

另外,大家熟悉的《扁鵲見蔡桓公》一文用具體的案例證明了扁鵲精於望色,可以通過望色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後。相傳,扁鵲晉見蔡桓公時,通過望診判斷出蔡桓公有病,但是病情尚淺,病位還隻是在體表腠理的部位,扁鵲勸他接受治療,如不治則病情將會加深。蔡桓公卻自我感覺良好說自己沒有病,還在扁鵲退出後說:“醫生總是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並把這作為自己的功勞。”不久,扁鵲再度晉見蔡桓公時,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進展到血脈,再次勸說其接受治療,以免病情進一步發展。蔡桓公仍然拒絕治療,心中不悅,認為扁鵲在炫耀自己,並以此牟利。當扁鵲第三次晉見他時,告訴他病情已惡化,病位進入到內部腸胃,如不及時治療,終將難治。蔡桓公仍不予理睬。最後一次,扁鵲遠遠地看見蔡桓公轉身就跑。蔡桓公很奇怪,故此特派人去問他,扁鵲說:“病在皮下,用藥熱敷治療就可以醫治好;病在肌膚之間,用針刺就可以醫治好;病在腸胃中,用清火湯劑就可以醫治好;要是病在骨髓,那就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的了,我就沒有辦法治療了。現在蔡桓公的病已發展到骨髓裏麵,我因此不再過問了。”過了幾天,蔡桓公感到渾身疼痛,便派人去尋找扁鵲,這時,扁鵲已經逃到秦國去了。不久,蔡桓公就病死了。這個故事揭示了防微杜漸的道理,並對諱疾忌醫的行為給予了抨擊。從故事情節可以看出,扁鵲當時應用望診診斷疾病已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這也反映了望診在當時已達到了較高的診療水平。

4.2秦漢時期——奠基階段

秦漢以來,內外交通日漸發達,少數民族地區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龍眼、荔枝核等,漸為內地醫家所采用。東南亞等地的藥材也不斷進入中國,從而豐富了人們的藥材知識。秦、漢大一統社會文化格局的形成,為中醫理論體係的建構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礎。

4.2.1中華第一醫書——《黃帝內經》

醫學啟蒙讀物《醫學三字經》前兩句是“醫之始,本岐黃;靈樞作,素問詳”,意思是中醫學起始於岐黃。創作於戰國、秦、漢之際,大約彙編成書於西漢中後期的《黃帝內經》總結了西漢及以前的醫學成就和臨床經驗,並吸收了當時的哲學、天文學、地理學、曆算學等多種學科的重要成就,係統地闡述了人的生理病理及疾病診斷、防治等問題,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黃帝內經》並不是一時一人之手筆,是經過許多醫家搜集、整理、集合而成,其中甚至包括東漢及隋唐時期某些醫家的修訂和補充,是眾人智慧的結晶。

《黃帝內經》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和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該書由《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組成,書中係統闡述了諸多醫學問題,還涉及哲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的知識。就醫學內容而言,包括人體解剖、髒象、經絡、氣血津液、體質、病因病機、診法、辨證、養生、治則、運氣、針灸,以及臨床各科的部分內容,是中醫理論發展及中醫學科分化的母體。直至現代,《黃帝內經》的許多理論知識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故一直被奉為中醫學之圭臬。

4.2.2惜遭遺失的《難經》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共3卷,傳說為戰國時秦越人(扁鵲)所作。原版已經遺失。“難”是“問難”之義,或作為“疑難”解,“經”乃指《黃帝內經》,即問難《黃帝內經》。作者把自己認為的難點和疑點提出,然後逐一解釋闡發,部分問題做出了發揮性闡解。全書共分81難,對人體腑髒功能形態、診法脈象、經脈針法等諸多問題逐一論述。內容包括脈診、經絡、髒腑、陰陽、病因、病理、營衛、腧穴、針刺等基礎理論,同時也列述了一些病證。該書以基礎理論為主,結合部分臨床醫學,在基礎理論中以脈診、髒腑、經脈、腧穴為重點。書中對命門和三焦的學術見解及所論七衝門(消化道的7個重要關口)和八會(髒、腑、筋、髓、血、骨、脈、氣等精氣會合處)等名目,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體係。該書還明確提出“傷寒有五”(包括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並對五髒之積、瀉痢等病多有闡發,為後世醫家所重視。

4.2.3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東漢末醫學家,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漢末,由於疫病肆虐,張仲景出於拯夭救枉之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在《黃帝內經》《難經》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前人的醫學成就,並結合自己的臨證經驗,寫成我國第一部臨床醫學專著《傷寒雜病論》,此書經晉代王叔和及宋代林億等先後整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使之得以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