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中醫眼裏的人體(2 / 3)

2)腎主水:指腎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謝、維持體內水液平衡的作用。水液代謝過程的實現,主要依賴腎的“氣化”功能。腎還有司開闔的作用;開則水液得以排出,闔則機體需要的水液得以在體內瀦留。如果腎主水的功能失調,開闔失度,就會引起水液代謝紊亂;如闔多開少,可見尿少、水腫;開多闔少,則可見尿多、尿頻。

3)腎主納氣:指腎有攝納肺所吸入的清氣,從而保證體內外氣體正常交換的作用。隻有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的呼吸深度。如腎虛不能納氣,可出現呼多吸少、吸氣困難、動則喘甚等症,稱為“腎不納氣”。

4)腎開竅於耳及二陰:耳的聽覺功能依賴於腎精的充養。腎精充足,則聽覺靈敏;腎精不足,則出現耳鳴、聽力減退等。二陰是前陰與後陰的總稱,因此,凡尿頻、遺尿或尿少、尿閉多與腎的功能失常有關。腎陰不足可致腸液枯涸而便秘;腎陽虛衰,脾失溫煦,水濕不運,可致大便泄瀉;腎氣不固,可致久瀉、滑脫。

5)腎在體合骨,其華在發:腎藏精,精能生髓,髓藏於骨腔中以營養骨骼,稱為“腎主骨”“腎生骨髓”。如果腎精虛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營養骨骼,便會出現骨骼軟弱無力,甚至發育不良,所以臨床所見小兒囟門遲閉、骨軟無力,常因腎精不足所致。牙齒與骨一樣,也是由腎精所充養,稱為“齒為骨之餘”。故凡小兒牙齒生長遲緩、成人牙齒鬆動或早期脫落,中醫認為均由腎精不足所致。發的營養雖源於血,但其生機卻根源於腎,因為腎藏精,精能化血,精血旺盛,則毛發多而潤澤,即所謂“其華在發”。凡久病而見頭發稀疏、枯槁、脫落,或未老先衰、早脫、早白者,多屬腎精不足和血虛。

2.1.2六腑——傳化物而不藏

六腑,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腑,在《黃帝內經》中寫作“府”,有府庫的意思。六腑的基本功能是受納、消化飲食物,並分別清濁、傳送糟粕。具體來說,即飲食物入胃,經胃的腐熟,下移腸道,小腸進一步消化,並泌別清濁,吸收其中之精微物質;膽排泄膽汁入小腸中以助消化;大腸接受小腸中的食物殘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餘的形成糞便排出體外;殘餘的水液通過腎的氣化作用形成尿液下輸於膀胱;三焦在其中起聯係作用;六腑配和,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轉輸和排泄。腑與髒通過經脈連屬,功能上相互配合,從而構成了髒腑之間的密切聯係。腑為表,屬陽;髒為裏,屬陰。其中膽與肝、胃與脾、小腸與心、大腸與肺、膀胱與腎、三焦與命門,構成表裏關係。因六腑以下行、通暢為順,故病變主要表現在氣機上逆、氣機阻滯、消化障礙、清濁不分、小便不利、大便不通等方麵。六腑之間,一腑有病,可以影響到他腑為病,腑有病也可影響到髒為病。對六腑病變的治療以“通”為大法,如和胃、泄膽、通腸、利尿等。若六腑病及五髒,必須髒腑同治。六腑為表屬陽,五髒為裏屬陰,腑病及髒、表病及裏、陽病轉陰,則表示病情加深、加重。六腑有病,及時調治,便可防微杜漸。下麵是對“六腑”各自生理功能的介紹。

(1)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大腸接受經過小腸消化吸收後所剩下的食物殘渣,吸收多餘的水分,形成糞便,經肛門而排出體外。如大腸傳導失常,可出現大便質、量及次數的異常變化,如泄瀉或便秘、便膿血等。

(2)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接受或消化食物,將水穀化為精微。小腸這一功能異常,可導致消化吸收障礙,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

另外,小腸具有泌別清濁的功能,即小腸將經過進一步消化後的飲食物分為水穀精微和食物殘渣兩部分,並將水穀精微吸收,將食物殘渣向大腸輸送,同時,也吸收大量的水液,而無用的水液則滲入膀胱排出體外。因而,如果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正常,則二便正常;反之,則大便稀薄而小便短少。

(3)脾胃者,食廩之官,五味出焉

胃的功能特性是主受納、腐熟水穀,主通降,以降為和。所謂受納就是接受和容納的意思。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如果胃的這一功能發生障礙,可出現食欲不振、食少、消化不良、胃脘脹痛等。

脾胃為“後天之本”,胃的受納、腐熟水穀功能必須與脾的運化功能相配合。

飲食物經過胃的受納、腐熟後,必須下行而入小腸,以便進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說,胃主通降,以降為和。若胃失和降,則影響食欲,並出現口臭、脘腹脹滿疼痛等;胃氣上逆則出現噯氣吞酸、呃逆、惡心、嘔吐等。

(4)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有六腑三焦和部位三焦之分。作為六腑之一,三焦有其特定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有名有形,其形態結構大多認為是指腹腔的腸係膜及大小網膜等組織;而三焦作為人體上、中、下三個部分的劃分,有名無形,但有其生理功能和生理特點。

作為六腑之一的三焦,其功能是疏通水道,運行水液。三焦充填於胃腸道與膀胱之間,引導腸中水液滲於膀胱,是水液下輸膀胱之通道。

部位三焦的生理功能一是通行諸氣,二是作為水液運行之道。其運行水液功能是由六腑三焦“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延伸而來,即部位三焦是全身水液上下輸布運行的通道;而通行諸氣功能則源於《難經·三十八難》“主持諸氣”之論,即部位三焦是諸氣上下運行之通道。

在部位三焦中,上焦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為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為臍以下部位,包括腎、膀胱、大小腸、女子胞等。其中上焦主氣、司呼吸,主血脈,其特點是主宣發,將飲食物所化生的水穀精氣敷布周身,因而喻為“上焦如霧”。中焦主運化,即腐熟水穀,運化精微,以化氣血,故喻為“中焦如漚”。下焦主分別清濁、排泄尿液與大便,其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點,故稱“下焦如瀆”。

(5)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貯尿和排尿,指人體津液代謝後所產生的濁液經過腎的氣化作用後化為尿液存於膀胱,而尿液的排泄由腎氣和膀胱之氣的激發和固攝作用調節。

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全賴於腎氣與膀胱之氣的升降協調。若腎氣和膀胱之氣的激發與固攝作用失常,則會出現膀胱的開合失權,主要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或小便不利、尿有餘瀝,甚至尿閉;或遺尿、小便失禁等。

(6)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膽的生理功能是貯藏、排泄膽汁,主決斷。

膽是貯藏、排泄膽汁的,而膽汁來源於肝,由肝精、肝血化生,生成後進入膽,由膽濃縮貯存。膽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所控製和調節。若肝失疏泄,則可導致膽汁生成和排泄異常,影響飲食消化吸收,則可出現多種消化不良症狀,如厭食、腹脹、便溏等;膽汁外溢則發為黃疸,表現為目黃、身黃和尿黃等。

膽主決斷是指膽在精神意識活動中,具有判斷事物、做出決斷的作用。其這一功能對於防禦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反應,以維持精、氣、血、津液的正常代謝,確保髒腑間關係協調,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膽氣虛怯之人受到不良精神刺激時,易形成疾病,出現膽怯易驚、善恐、失眠、多夢等精神情誌異常的疾病。

由於膽本身並無傳化飲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貯藏精汁,故又屬奇恒之腑。

2.1.3似腑非腑,似髒非髒——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其共同特點是它們同是一類相對密閉的組織器官,卻不與水穀直接接觸,即似腑非腑;但具有類似於五髒貯藏精氣的作用,即似髒非髒。膽在六腑中已有介紹,在這裏我們不再介紹。

在中醫中,腦又名髓海,是精髓和神明會激發出之處,其主要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動,主精神意識,主感覺活動。《本草綱目》:“腦為元神之府。”腦是生命的樞機,主宰人體生命活動,所以元神存則生命存,元神敗則生命逝。腦主精神活動指主宰思維意識和情誌活動;而主感覺運動指主宰人的視聽言動等。所以腦出現病變則會有精神差、意識模糊、思維遲鈍、聽覺失聰、視物不明、嗅覺不靈、感覺及運動障礙等症狀。

髓的生成與先天之精、後天之精都有關係,其生理功能主要體現在養腦、充骨和化血三個方麵。而骨有貯藏骨髓和支持形體的作用。

脈的生理功能可概括為兩個方麵:一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即血脈對血的運行有一定的約束力,使之循著一定方向、一定路徑而循環貫注、流行不止。二是運載水穀精微,以布散周身、滋養髒腑組織。

女子胞位於小腹內,為女性的生殖器官。其主要功能為主持月經和孕育胎兒。中醫認為,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主要與心、肝、脾、腎及衝任二脈有關。這是因為其主持月經、孕育胎兒的功能與血、精有關,而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任主胎胞,衝為血海。在病理上,當各種因素導致上述髒器、經脈功能異常,則影響女子胞的功能,引起月經失調與不孕。

2.2精、氣、神——人身三寶

盡管古代先哲們認為人的生命是由“精氣”構成,然而,從不同的視覺、不同的層麵剖析各家思想,會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即人的生命體雖說是由精氣構成,卻是通過形和神而存在,形和神是人生命中的兩個重要部分,先有精氣後有人的形體,形具則神生。因此,中國古代非常重視精、氣、神,認為“天有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所以保養人的精、氣、神,重視形神的修養是古代先哲們對人類生命觀共同探討的重要命題。精、氣、神學說是中醫學的核心理論所在,中醫學以此認識自然宇宙的結構,認識人體生理、病理的形成與變化,認識生命演化和養生規律。那如何來認識“精、氣、神”呢?

2.2.1精——構成人體的本原

中醫學的精,又稱精氣,泛指人體內一切有用的液態精華物質,包括稟受於父母的生命物質,稱先天之精;又包括後天獲得的水穀之精,稱後天之精;還包括精的衍生物,如血、津液、髓等。先天之精藏寓於腎,成為腎精的主體部分;後天之精輸送到髒腑中,稱為髒腑之精。先天之精在後天之精的充養下合化為生殖之精,是形成胚胎、繁衍生命的根源;後天之精在先天之精所化之原動力的激發下,化氣生神以推動和調控機體的生命活動。因此,中醫學所說的精,是指實在的、有形的、常呈液態而藏寓於髒腑之中的精華物質。它是人之形體與精神的生成之源、生命繁衍之本,因而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