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中醫眼裏的人體(1 / 3)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西醫學中的人體是由各個係統構成的,包括呼吸係統、消化係統、循環係統、泌尿係統、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運動係統,這些係統又都由組織和器官構成,每個係統中的任何組織和器官的結構或功能異常,都可能使人得病。

與西醫不同,中醫對人體的認識分為髒象、精氣血津液和經絡幾個方麵,對於這些方麵的最早記載都出現於《黃帝內經》。根據五行理論,古代醫家把髒象分為了心係統、肝係統、脾係統、肺係統和腎係統。根據經絡的部位、功能及與髒器的聯係將經絡分為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等。而精氣血津液主要指人的本源、能量和體內的液體。其中心、肝、脾、肺、腎各係統的病變多表現於人體的軀幹部位,如心痛、腹痛、咳嗽、腹瀉、脅痛、腰痛等;當然由於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所以一個係統的病變也會出現在另一係統的某個部位。經絡的疾病多表現於四肢、脊背處等。

2.1藏象——人體內的內髒及其外在表象

“藏象”二字首見於《素問·六節髒象論》。“藏”音同“內髒”的“髒”音,是指藏於身體內部的髒腑組織,如五髒、六腑、奇恒之腑等。“藏”還有另一種解釋,即“內髒”,由於古人忌諱多,“髒”又有不潔的意思,因此,古人將“髒”用“藏”來代替。“象”的意義有二:一是指髒腑的解剖形態,如“心象尖圓,形如蓮蕊”;二是指髒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表現在外的征象。“藏象”是指各個內髒實體及其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表現於外的各種征象。“藏象”現多作“髒象”。

髒象學說以髒腑為基礎,是研究人體各個髒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髒腑是內髒的總稱,按照生理功能特點,分為五髒、六腑和奇恒之腑;髒腑以五髒為中心,一髒一腑、一陰一陽互為表裏,由經絡相互絡屬。髒象學說的形成,雖有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識作為基礎,但其發展主要基於“有諸內者,必形諸外”的觀察研究方法。髒象學說中的髒腑名稱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髒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義中,卻不完全相同。髒象學說中的一個髒腑的生理功能包含著現代解剖學中幾個髒器的生理功能,而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一個髒器的生理功能可能分散在髒象學說的某幾個髒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素問·靈蘭秘典論》對五髒六腑及其功能有如下表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2.1.1五髒——藏精氣而不瀉

中醫上的五髒,即肝、心、脾、肺、腎,其共同特點是能貯藏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各種精微物質,如精、氣、血、津液等。這裏的五髒是以肝、心、脾、肺、腎為中心的五個生理係統,即肝係統(肝-膽-筋-目-爪)、心係統(心-小腸-脈-舌-麵)、脾係統(脾-胃-肉-口-唇)、肺係統(肺-大腸-皮-鼻-毛)、腎係統(腎-膀胱-骨髓-耳-發),每個係統中任何一部分的異常都可導致或提示該係統中中心髒器的病變。而西醫中的五髒隻是指肝、心、脾、肺、腎五個單獨的髒器,這也從另一方麵說明了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西醫重視局部的思想。下麵是中醫理論對五髒生理功能的理解。

(1)心主血脈、主神明,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麵

1)心主血脈: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麵。全身的血液都在脈中運行,依賴於心髒的搏動而輸送到全身,發揮其濡養的作用。心髒的正常搏動,在中醫理論中認為主要依賴於心氣。心氣旺盛,才能維持血液在脈內正常地運行,周流不息,營養全身。心氣不足,可引起心血管係統的諸多病變。

2)心主神明:在中醫學的髒象學說中,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主要歸屬於心的生理功能。《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靈樞·邪客》說:“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則神誌清晰,思維敏捷,精力充沛;如心有病變,影響到神誌活動,可見失眠、多夢、神誌不寧,甚則譫狂,或見反應遲鈍、健忘、精神萎靡,甚則昏迷等臨床表現。

3)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竅。如心的功能正常,則舌質紅潤,舌體柔軟,語言清晰,味覺靈敏;如心神誌功能異常,則見舌強語謇或失語等。

4)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麵:脈的生理功能可概括為兩個方麵,一是氣血運行的通道,二是運載水穀精微,以布散周身,滋養髒腑組織。這些功能全賴於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其華在麵,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氣血的盛衰,可以從麵部色澤的變化而顯露出來。如心氣旺盛,血脈充盈,則麵部紅潤光澤;如心氣不足,則可見麵色發白、晦滯。

(2)肝主疏泄、主藏血,開竅於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

1)肝主疏泄:指肝氣具有疏通、條達、升發、暢泄等綜合生理功能。古人以木氣的衝和條達之象來類比肝的疏泄功能,故在五行中將其歸屬於木。《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素問·六節髒象論》說:“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現在調節精神情誌、促進消化吸收,以及維持氣血、津液的運行三方麵。肝失疏泄則表現為精神抑鬱、多愁善慮、沉悶欲哭、噯氣太息、胸脅脹悶,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噯氣泛酸,或腹脹、腹瀉及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脅刺痛,甚至症積、腫塊,女子還可出現經行不暢、痛經和經閉等。

2)肝主藏血:指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如肝藏血的功能異常,則會引起血虛或出血的病變。若肝血不足,不能濡養於目,則兩目幹澀昏花,或夜盲;若失於對筋脈的濡養,則筋脈拘急,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

3)肝開竅於目:指目的視覺功能主要依賴肝之陰血的濡養,肝的經脈又上聯目係。因此,肝的功能正常與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來。例如,肝血不足可出現視物模糊、夜盲;肝陰虧損,則兩目幹澀、視力減退;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

4)肝在體合筋,其華在爪:主要包括兩方麵的內容。一方麵,筋的活動有賴於肝血的滋養。肝血不足、筋失濡養可導致一係列症狀,如前所述。若熱邪熾盛、灼傷肝的陰血,可出現四肢抽搐、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等,中醫稱之為“肝風內動”;另一方麵,“爪”包括指甲和趾甲,有“爪為筋之餘”之說,故肝血充足,則指甲紅潤、堅韌;肝血不足,則爪甲枯槁、軟薄,或凹陷變形。

(3)脾主運化、主升清、主統血,開竅於口,在體合肌肉,其華在唇

1)脾主運化:包括運化水穀精微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麵。運化水穀精微,指對飲食物消化和吸收,並轉輸其精微物質的作用。若脾失健運,則出現食欲不振、腹脹、便溏、消化不良,以致倦怠,消瘦等氣血生化不足的表現。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作用。若功能異常就會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產生濕、痰、飲等致病因素而發生多種疾病,如水腫、泄瀉等。

2)脾主升清: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麵。一是將水穀精微物質上輸於心、肺,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二是主升提,以維持機體內髒的正常位置。所以若脾失升清,則水穀精微上升布散失職,則可出現神疲乏力、頭目眩暈、腹脹泄瀉等症,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脾氣下陷,則可引發內髒下垂,如胃下垂、子宮脫垂等或發為久瀉脫肛等病症。

3)脾主統血:是指脾能統攝、控製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於脈內,而不溢出於脈外。如脾氣虛弱失去統血的功能,則血不循經而溢於脈外,可出現某種出血證,如便血、皮下出血、子宮出血等,並伴有一些脾氣虛的症狀。

4)脾開竅於口:脾氣健運,則口味和食欲正常;若脾失健運,則可出現食欲的減退或口味的異常,如口淡無味、口甜、口膩等。

5)脾在體合肌肉,主四肢,其華在唇:人體有賴於脾所運化的水穀精微的營養,才能使肌肉豐滿發達、四肢活動有力。因此若脾虛不健,肌肉失其營養則逐漸消瘦或痿軟鬆弛,四肢則痿廢不用等。口唇的色澤與全身的氣血是否充盈有關,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澤是否紅潤,實際是脾運化功能狀態的外在體現。

(4)肺主氣、主宣發肅降、主通調水道,開竅於鼻,在體合皮,其華在毛

1)肺主氣:包括兩個方麵,即主呼吸之氣和主一身之氣。肺主呼吸之氣是指肺有司呼吸的作用。若肺受邪而功能異常,可出現咳嗽、氣喘、呼吸不利等呼吸係統症狀。肺主一身之氣,是指肺有主持並調節全身各髒腑組織之氣的作用。首先體現在氣的生成方麵,特別是宗氣的生成,主要依靠肺吸入的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穀精氣相結合而成。其次體現在對全身氣機具有調節作用。肺有節律的一呼一吸,對全身之氣的升降運動具有重要調節作用。因此,肺主一身之氣的功能異常,可影響宗氣的生成和全身氣機升降出入運動,表現為氣短、聲低、乏力等。

2)肺主宣發肅降:肺主宣發,是指肺氣具有向上、向外、升宣、發散的生理功能。肺主肅降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氣;二是將吸入的清氣和脾轉輸來的津液和水穀精微向下布散;三是肅清肺和呼吸道內的異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潔淨。如果兩者失調,就會出現“肺氣不宣”或“肺失肅降”的病變,表現為咳嗽、喘息、胸悶等。

3)肺主通調水道:肺的通調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發和肅降對於體內的水液代謝起著疏通和調節的作用。肺通調水道的功能異常,則產生水的輸布、排泄障礙,出現小便不利、水腫和痰飲等。

4)肺開竅於鼻:肺氣的功能調和,則鼻的通氣功能正常,嗅覺靈敏。肺的某些病變常可影響及鼻,使之產生多種病理表現,如鼻塞流涕、不聞香或鼻出血等。

5)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肺氣虛則體表不固,常自汗出,抵抗力下降,易於感冒。由於肺和皮毛相合,所以外邪侵犯皮毛也常常影響肺的功能而招致相應病變。

(5)腎藏精、主水、主納氣,開竅於耳及二陰,在體合骨,其華在發

1)腎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腎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與生俱來,有賴於後天之精的不斷充實壯大,“後天之精”來源於水穀精微,由脾胃化生,轉輸五髒六腑,成為髒腑之精。髒腑之精充盛,除供應本身生理活動所需外,其剩餘部分則貯藏於腎,以備不時之需。當五髒六腑需要時,腎再把所藏的精氣重新供給五髒六腑。故腎精的盛衰,對各髒腑的功能都有影響。腎主生長發育和生殖,主要是指腎所藏之精化生為腎氣,腎氣的充盈與否與人體的生、長、壯、老、死的生命過程密切相關。例如,人在七八歲時,由於腎氣的逐漸充盛,所以有“齒更發長”的變化;發育到青春期,腎氣充盛,產生了一種叫作“天癸”的物質,於是男子就能產生精子,女子開始排卵、出現月經,性功能也逐漸成熟而有生殖能力;待到老年,腎氣漸衰,性功能和生殖能力隨之逐漸減退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