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新生嬰兒機體的生命物質是先天之精,它由父母所受,與生俱來;嬰兒出生之後,在成長發育及一生的休養生息中,所需的營養物質是後天之精。後天之精由米穀轉化而來,既是生命物質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生命機體生長發育的必須物質,胃、腸是將飲食轉化為營養物質的關鍵髒器。所以中醫說“精”具有維持人體生長發育的功能。沒有後天之精對先天之精的滋養,生命機體就不可能發育成長,故中醫說後天之精養先天之精。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精化為氣。”《素問遺篇·刺法論》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因此,精是正氣化生的物質基礎,精不足則正氣虛,故《素問·通評虛實論》雲:“精氣奪則虛。”所以人體之精虧虛則會有發育生長遲緩、皮膚無澤、牙齒脫落、頭暈神疲、智力減退等,甚至還會有貧血氣虛的表現。
2.2.2氣——人體功能活動的動力
中醫學的氣,主要是指人體內生命力很強、無形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氣來源於先天之精化生的先天之氣、水穀之精化生的水穀之氣和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
氣的功能主要是推動作用、溫煦作用、防禦作用、固攝作用和氣化作用。
對氣的推動作用可以這樣理解:氣可理解為精的活力,是生命物質的活力。氣對人體的生長發育、血液循行、津液輸布均起激發和推動作用。補氣就是補生命物質(細胞)的活力。細胞的活力越強,人體的生長發育、血液循行、津液輸布自然也強;細胞的活力降低,則氣的推動力減弱,自然出現髒腑功能降低,人體生長發育遲緩、血行不暢、水液滯留等多種病理變化。
氣的溫煦作用與物質的熱運動直接相關,氣是生命物質的活力,而氣作為一種物質的熱運動正是人體體溫產生的根本原因。生命物質運動不暢,活力降低,溫煦作用降低;生命物質運動偏快,產熱高,溫煦作用增強;生命物質運動停止,與自然界處在熱平衡狀態,人體體溫消失,這就是死亡狀態。血液循環暢通是生命物質活力的表現,人體的恒定體溫是血液流動的功勞。中醫所說的“氣虛”即生命物質活力降低,從而使熱量減少,溫煦作用降低,髒腑功能減弱,血液循環不暢,津液輸布與代謝滯緩。臨床表現為畏寒喜暖、四肢不溫、水腫等病症。所以我們說“補氣”就是通過藥物讓生命物質的活力增強。
氣的護肌表、防禦外邪入侵的功能可以這樣理解:氣是生命細胞的活力,氣盛則生命活力旺盛,防禦外邪的能力就強。如果外邪從體表侵入,體表生命物質活力旺盛不易受到侵害,則外邪被禦於體表,否則外邪就會由體表侵入,並影響體內深層次生命物質的活動功能。外邪,這裏應理解為外界環境對生命機體的不正常影響。中醫常說體內正氣與邪氣之爭,實際上是體內生命物質保持正常活力與外邪破壞正常活力之爭。人體顯然有保持生命物質正常活力的功能,所以中醫認為不管邪氣潛於體表何種部位,總有正氣與邪氣相爭,並戰而勝之。讓生命物質保持正常活力和相對平衡的運動狀態,是人體自身的一種本能。
把生命物質的活力理解為中醫的氣,氣的固攝作用也可以得到現代科學的解釋。固攝,主要是指對血液、津液等的運行和代謝過程的維護調節作用,防止其流失。生命物質的活力正常或旺盛,就能使身體各組織代謝功能正常運行,體現整體生命力旺盛。反過來,人體生命力旺盛,自然也就體現人體的代謝過程得到了調節和保持。前者是微觀機製,後者是宏觀表現,這正好體現了微觀與宏觀的統一。此外,把生命物質的活力理解為氣,氣的氣化作用和運行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所謂“氣化”,即生命物質活力的轉化。人體代謝過程旺盛,則生命物質之間運動的轉換也就正常,轉換正常,又保證了生命物質運動的活力,保證了人體的健康。如果“氣化”作用減弱,也就是運動轉換不暢,將必然導致生命物質活力降低,並引起人體內發生病理變化。中醫認為氣的運動在體內無處不在,運行於全身,這實際是指生命物質運動(活力)的轉移。氣的運行停止,意味著生命物質活力的消失、生命的終結。可見,把生命物質的活力解釋為中醫的氣,顯然能貫穿中醫對氣的理解。
2.2.3神——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
神在中國古代哲學範疇中指調控宇宙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一種力量,是宇宙的主宰及規律。從醫學角度概而言之,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指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狹義之神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這裏我們主要介紹狹義之神。
狹義之神所說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多指中醫理論中心的生理功能範疇。早在春秋時代,古代哲學家和醫學家就對產生精神活動的器官進行探索,認為“心”是思維意識的器官。如《荀子·解弊》雲:“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黃帝內經》也認為,人的精神、意識、思維、記憶等功能是由心所主的。古人的這一認識對中國的文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與神誌活動有關的文字大多從“心”或“忄”,如思、想、怒、驚、憂、憶等;與思維、記憶有關的詞彙常以心來表達,如心想事成、心領神會、心口如一等。與此同時,《黃帝內經》又將複雜的精神活動進一步分解為“神、魂、魄、意、誌”五個層麵,即《靈樞·本神》所言:“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誌;因誌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而且分別和五髒相聯係,即《素問·宣明五氣》的“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誌”,形成了“五神髒”理論。有學者認為,五神之“神”乃人類獨有的最高層次的自覺意識,在精神活動中發揮主宰作用;魂較神低一層次,是在進化和發育過程中先行形成的本體意識,為心神的基礎;魄是最先產生也是最基礎的動物感知功能;三者在進化過程中逐次演化而成,而在生命活動中卻是越低級越基礎,越高級越具有主宰之能,因此神能製魂魄,魂魄是神的基礎。此即《靈樞·本髒》所言:“誌意者,所以禦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也有學者認為,從中醫對“神”的論述看,“神”顯然就是現代醫學及生理學中的神經係統。“腦神”即是中樞神經係統,是知覺、意識、思維產生的地方,這正是大腦皮層的功能;其餘如心神、肝魂、肺魄、腎誌、脾意、關節的活力、皮膚的感覺,以及眼、耳、鼻、舌的功用等都受外周神經係統的調節與控製。
精、氣、神是生命活動的三要素,也是生命活動的三個層次。精凝而為形,靜而有質可及,是最基礎、最穩定的層次;精化為氣,無形有物,動而不已,是最活潑機變的層次。精氣互變,概括了一般生命體的新陳代謝活動。神則是生命活動的最高層次。按現代概念,這一層次應除去神機、神明範疇內容,純粹討論神誌活動,其中感知為人與動物所共有,但意識活動則為人類所特有,故《荀子·王製》雲:“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因而,神成為一個獨立活動的生命層次,並非單純生物學問題,其實已涉及社會與思維兩界,最為神秘;其與精氣關係,也最為複雜。
2.3經絡——人體內的神秘路線
人們最初對經絡的印象也許是在武俠小說或電視劇裏,諸如打通“任督二脈”“奇經八脈”可以增強功力之類,這種神秘感一直保留至今,也許還將保留很長時間。《靈樞·經脈》記載:“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
經絡理論是醫療實踐的總結,是針灸、推拿、氣功等學科的理論基礎,對中醫臨床各科均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其中縱行的幹線稱為經脈,由經脈分出網絡全身各個部位的分支稱為絡脈。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髒腑、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它們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髒腑、肢節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下麵的場景也許能讓你對經絡有更感官的認識:在針灸室,當醫生拿著長長的銀針在你的穴位上針刺的時候,你會覺得酸酸的、脹脹的,這種感覺還會傳到身體其他部位。這就是經絡上的穴位出現的酸、脹、麻、熱、涼、痛等循經感傳現象。
循經感傳是指一些經絡敏感的人,當他們的穴位受到針刺或其他刺激時,可以激發一種沿經絡線循行傳導的感覺,其傳導速度遠低於神經電衝動的傳遞速度,且可以通過局部機械壓迫等手法予以阻滯。針灸臨床中通常稱之為“得氣”,氣至病所則有效。這一經絡現象在不同種族、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人群測試中都已證實無誤。麵對成千上萬科研工作者公認的事實,科學界出現兩種推論:一說循經感傳是軀體內沿經線物質運動被外周神經感受器感知後傳入大腦的反映(“外周論”);一說循經感傳是大腦皮層中與軀體定位相關的部位被激發後的自主神經興奮信息在中樞傳遞所產生的幻覺(“中樞論”)。不管什麼樣的推論,此類可感知的經絡現象其感覺的傳導路線與中國古代醫書中所描繪的十四經(十二正經和任、督二脈)的走向基本一致,而與近代生物解剖學已知的神經、血管、淋巴管的走向並不一致,這是無法解釋的,從而向科學界提出了一個無可回避的挑戰。刺激穴位可以對相應髒腑產生醫學效應,這正是中國針灸學的基本原理,已為數千年的臨床療效所證實,近年來采用現代生物學手段,進一步取得了實驗驗證。不僅如此,髒腑的病變也可以在經絡、穴位上出現反應,如壓痛點,索條狀、塊狀瘀結,以及表皮電阻抗異常等。另外,在某些經絡敏感者或先天、後天皮膚病患者身上,發現有沿經線出現的皮膚性狀變異。先天性患者多見於各種永久性貧血痣、疣狀痣;後天性患者多屬神經性皮炎、扁平苔蘚、濕疹等。經絡敏感者出現的多為一過性皮丘帶、紅線、白線或出血帶、發汗帶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線狀沿經分布。與循經感傳的主觀感覺相比,這些是肉眼可直接觀察的客觀現象。盡管目前國內外隻報道了數百例典型或非典型病例,但這類小概率事件已經足以證實古人所描述的經絡是不容回避的客觀存在。
近年來關於髒象、經絡、精氣血津液及體質的研究一直都沒有間斷過,並取得了不少的進展,尤其是對經絡的研究。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循經感傳機製、經絡-髒腑關係、經絡循行路線的理化特征、經絡的實質探討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醫的發展。我們應該相信,隨著研究的不斷進行,中醫的神秘麵紗一定會被逐步揭開,那時我們一定會迎來一個嶄新的中醫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