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醫學沒有來到我國之前,我們的傳統醫學不叫“中醫”。“中醫”一說,最早見於《漢書·藝文誌》的“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句,意在強調,有病不要亂治,與其被庸醫誤治,導致“精氣內傷”,倒不如不去治療,有時還可以自愈,得個平穩安全,常常如同得到一個中等水平的醫生。這並不是提倡有病不治,對患者而言,可以理解為有病不能亂投醫,對醫生而言,要能辨明病機,對症下藥。現代意義上的“中醫”一詞出現在近200年間,19世紀20年代,英國東印度公司有個叫郭雷樞的傳教士,也是一個眼科醫生,開了家所謂的眼科醫院,並且免費給人治療,他提出的觀點就是所謂的以醫傳教,他在1832年第一次提出了“中醫師”這個概念,從此以後,“中醫”的稱謂越來越多,相對“西醫”來講,中國的醫學就稱為“中醫”。
中醫不是西醫的輔助,而是我們獨有的醫學。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繁衍生息中,當人類曆史上出現大的瘟疫和其他疾病、人類麵臨滅絕危險時,是中醫解決了疾病帶來的災難和痛苦,保障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中醫已經成為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已融入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回首西醫來到中國的這200年,雖然我國的醫療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我們絕不能鬆懈了對中醫的傳承,而要在透徹掌握中醫精華的基礎上,汲取其他醫學的長處,使中醫更加強大,繼續唱響中醫學的主旋律。
1.1中醫起源
談起中醫的起源,總是帶有一些神話色彩。古時和“中醫”相關的稱謂有“岐黃之術”“杏林”“懸壺”“青囊”等,這些稱謂都與中醫的起源有關。
“岐黃之術”一詞中,“黃”指的是軒轅黃帝,“岐”是指他的臣子岐伯。相傳黃帝常與岐伯、雷公等臣子坐在一起探討醫學的相關問題,對疾病的病因、診斷及治療等原理提出問題,並對這些問題做出解答,予以闡明,其中的很多內容都記載於《黃帝內經》這部醫學著作中。後世出於對黃帝、岐伯的尊崇,遂將“岐黃之術”指代中醫醫術,並認為《黃帝內經》是中醫藥學理論的淵源,是最權威的中醫經典著作。直至今天,《黃帝內經》中的中醫藥理論對醫學的發展仍有較高的指導意義。
“杏林”一詞是中醫界的代稱,醫家往往喜歡以“杏林中人”自稱。傳說“杏林”一詞最初與漢末名醫董奉有關。在諸多有關董奉傳奇般的事跡中,最有影響的是他在廬山行醫濟世的故事。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他很熱心地為山民診病治病,但行醫時從不向山民索取酬金,每當治好一個重病患者時,就讓這家人在山坡上栽5顆杏樹;看好一個輕病患者時,就讓這家人栽一顆杏樹。董奉行醫濟世的事情很快就在民間傳揚開來,很多患者聞訊前來求治,而董奉均讓他們以栽杏作為醫酬。幾年之後,廬山一帶的杏林多達10餘萬株。杏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救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饑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達2萬餘人。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贏得了廬山一帶百姓的敬仰,在董奉先去後,百姓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大醫。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於是,“杏林”一詞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喜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這類的話語來讚美像董奉一樣具有高尚醫德的蒼生大醫。
“懸壺”的說法來源於“懸壺濟世”這一典故。相傳河南汝南的費長房在街上看到一賣藥老者,這老者身邊的竹竿上總掛著一個葫蘆,在路人散後天黑的時候,老者就跳入葫蘆中。為弄清底細,費長房用酒款待老者,老者知其用意便約他一起進入了葫蘆中,原來葫蘆裏別有洞天,好似進了仙境。費長房在那裏拜老者為師,學修仙之道。當費長房返回故裏時,能醫百病、驅瘟疫、令人起死回生,成為當時的名醫。他為了紀念老者,行醫時總將葫蘆背在身上。從此以後,郎中行醫,便用葫蘆當招牌,以表示醫術高超,人們也因此把葫蘆當作醫生的標記。這一典故流傳甚廣,至今人們日常生活中還有“你葫蘆裏賣的什麼藥”這樣的俗語。如今,雖然中醫大夫“懸壺”已很少見到,但“懸壺”這一說法保留了下來。
“青囊”代指中醫,是中醫的別名,現在知此名字並使用的人很少。“青囊”的來源與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有關。相傳,華佗在牢獄之中曾得到一位獄吏的照顧,在被殺前,華佗為報這個獄吏的酒肉侍奉之恩,將裝滿一青囊的醫書送給獄吏。華佗死後,獄吏學習華佗的醫書並開始行醫,使華佗的部分醫術流傳下來,據此,後人稱中醫為“青囊”。
“岐黃之術”“杏林”“懸壺”“青囊”等稱謂為中醫的起源罩上了神秘的光環,如同醫學源於神靈、源於聖人學說一樣,無限誇大了傑出人物的某些作為和貢獻,甚至神化。實際上源於聖人的學說反映了上古不同氏族群體在與疾病鬥爭的實踐中對中醫藥經驗的積累和貢獻,神農和黃帝等不過是這些氏族群體的代名詞。
在中醫起源的觀點中,中醫源於動物的本能和社會實踐或許更具有說服力。動物在其生活中,具有克服疼痛、保護生命的本能,從而產生了某些自療行為,如犬病吃草催吐、貓食瓦鬆以解蜂蜇、水牛入水以解熱避蚊、非洲熊食菖蒲治病、老鼠受毒飲水泥等。人也具有求生和保護生命的本能。人在遇到疾病和意外創傷時,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去探求解除痛苦的方法,並能通過觀察思考,把這種經驗積累起來,使這種本能行為逐漸深化成了有意識的實踐。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人們逐漸認識了一些植物的形態,了解了哪些對人有利、哪些對人有害,就這樣積累了一些植物藥知識,在以後的實踐中,又逐漸認識了動物藥和礦物藥。新石器時代,人類掌握了磨製技術,有了砭石,用來切割癰瘍、放血排膿、按摩、熱熨等,這也為以後發展起來的針灸、中醫外科打下了基礎。原始人類在與猛獸的搏鬥中,難免受傷,對於由此出現的疼痛腫脹、體表出血等,自然會用手撫摩、按壓傷處,也可能用苔蘚、樹皮、泥土、搗爛的草莖或樹葉等塗敷傷口,時間長了就發現了一些能夠治外傷的藥,從而形成了最早的按摩術和止血法。有了火以後,人們發現用熱的石塊或沙土敷在身體某一部位除能取暖外還能緩解疼痛,這就形成了原始的熱熨法。在用火過程中,難免會有燒燙傷,但也可能意外地發現某些疼痛卻隨著燒燙傷的發生而消失,於是積累經驗,形成了灸法。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醫源於巫術。原始社會時,由於生產力非常低下,人們對於外界及自身的種種自然現象不理解,逐步形成原始巫術和宗教。當時人們維持生存是非常艱難的事,就通過神秘的禮儀和狂熱的咒語等,以期產生超自然的魔力,來驅除災禍、祈求狩獵成功和農作物豐收。人們認為,執掌這種活動的人,可以來往於天地、人神、幽明之間,是神靈的使者或化身,也就是最早的巫或巫師。原始社會末期,巫師開始出現職能分別,出現了專門為人驅除疾病的巫醫,但巫醫驅除疾病並非僅靠巫術,有時也使用醫藥方法,往往也收到了較好的治療效果,但被原始人類認為是具有“神靈”的作用。巫醫用巫術也用醫藥方法為人治病,就形成了醫巫不分、醫巫混雜的現象。古代文獻和民族學資料中都可見到這類記載。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國醫藥學取得一定發展後的醫方集,然而在現存的280多個醫方中卻有35方是巫術方(也有人說有29方、32方、30方、36方或34方是巫術方),如:“巢者,侯(候)天甸(電)而兩手相靡(摩),向甸(電)祝之,曰:‘東方之王,西方××××主冥冥人星。’二七而已。”本方是對慢性潰瘍的治療:在有雷電大雨時,用兩手接雨水擦拭傷口14次,並麵向雷電念誦咒語。從某種角度上來衡量,《五十二病方》即是巫醫之書。因為書中內容不僅僅是在某些醫方中夾雜有宗教迷信的成分,而且這些巫術方分別以與醫藥方截然不同的麵目和性質獨立存在著,表現了早期醫藥中科學與迷信雜糅的特性。醫巫不分、醫巫混雜的現象,在我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是長期存在的。正因為如此,才使一些學者僅從文獻記載這種情況的現象出發,得出了“醫源於巫”,即醫藥學源於巫師和巫術的結論。
以上幾種中醫起源各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中醫是一個複雜的知識體係,其起源也不可能是單一因素所能解釋清楚的,而是諸多因素綜合參與、不斷發展的結果。
1.2中醫理論中的平衡與和諧
不同學術領域的發展會受到其所在曆史時期哲學思想的影響,也因此而具有了不同時代的特色。精氣、陰陽和五行學說是對中醫理論體係形成和發展最具影響的古代哲學思想,平衡與和諧的理念貫穿在這些學說當中,同時也滲入到中醫理論的各個方麵。
1.2.1精氣學說——宇宙的本原是什麼
古代哲學的精氣學說,是研究精(氣)的內涵、運動規律,並用以闡釋宇宙的本原及其發展變化的一種哲學思想。其基本觀點有: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原,宇宙萬物都由精(氣)化生,而精(氣)或由“道(無)”生,或由“太極”產生,或定義為最原始的物質而稱為“元氣”;精(氣)是運行不息、變化不止的,因而推動和調控了宇宙萬事萬物的發生、發展與變化;精(氣)是宇宙萬物相互聯係的中介,將宇宙萬物聯結為一個有機整體。
早在《道德經》中就提到“精”與“氣”,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認為萬物本身都賦有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互交合,就可以生出萬物,這些都含有精氣學說的萌芽。《呂氏春秋》中對精氣有如下的論述:“精氣之集也,必有入也;集於羽鳥,與為飛揚;集於走獸,與為流行;集於珠玉,與為精朗;集於樹木,與為茂長;集於聖人,與為複明。”也就是說,精氣集於某物,某物就產生了能量,具備一定的功能,有物質與功能相統一的思想內涵。《呂氏春秋》還指出:“精氣一上一下,圜周複集,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圓。”明確地把精氣作為構成萬物的品性,並對精氣的運動特性做了精辟的闡發。東漢王充《論衡》曰:“人之所以生者,精氣也。”認為精是氣的最精微的部分,是構成人體及道德精神的精微之氣。《論衡》亦明確提出,元氣為天地萬物和人類的形體及道德精神的唯一生成本原,將氣作為哲學邏輯的最高範疇,確立了“元氣一元論”的思想。可見,在古代哲學中精氣又稱精,是指一種存在於宇宙之中的不斷運動的極細微物質,是宇宙萬物的構成本原,因而精、氣與精氣的概念是統一的,即“精氣合一”理論,這一理論為《黃帝內經》精氣學說的確立奠定了哲學基礎。
後世醫者將精氣學說作為一種思想和方法滲透到中醫學中。中醫學的精氣學說,是研究人體內精、氣各自的內涵、來源、分布、功能、相互關係,以及與人體生命相互關係的係統理論。此精氣的概念及其生成本原,與古代哲學的精氣學說有著根本的不同。中醫理論體係接納了古代哲學精氣學說的精髓,與其自身固有的理論和實踐相融合,創立了獨特的中醫學的精氣理論。中醫理論是建立在其自身的精氣學說基礎上的。精是人體生命的本原,氣是人體生命的動力,又是生命信息的載體和機體各部聯係的中介。
人體的構成和活動是靠精氣的運動和變化來完成的,所以人體任何一部分的病變都有可能引起身體其他部分的病變。由於萬物皆由精氣所化,精氣可以作為天地萬物聯係的中介,使天地與萬物之間可以相互聯係,使萬物之間也可以相互感應,所以外界事物和環境的變化也會引起人體的變化,比如天氣忽冷忽熱你可能會感冒,春暖花開、萬物複蘇的季節你會感覺心情舒暢等。以上概括起來說也是中醫上所講的整體觀念的範疇,即人體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統一。這也是中醫整體觀念在當今健康定義中的體現:健康不僅僅是人體自身生理功能的統一和協調,也包括與自然和諧相處、與社會和諧相處。所以,對疾病的診斷,既要考慮到疾病本身,又要考慮到社會、自然環境對人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