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陰陽學說——天地之道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宇宙萬物的主宰,微妙玄通,其外無形,其動無蹤,“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它生成了宇宙並主宰著宇宙的運轉,這就是“道生一”。宇宙的不斷運動逐漸化生出了陰陽,“陰陽者,一分為二也”。陰陽的不斷運動就產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就是“三”,“三”以數言,其體就是“氣”。“氣”源於陰陽而分為陰氣與陽氣,陰陽二氣的運動變化出了這宇宙萬物,是謂“三生萬物”。初生萬物之氣為“元氣”,元氣為陰陽二氣之合體,如發育成人之受精卵。因此,陰陽二氣的運動所產生的萬物亦具有陰陽兩種屬性,正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陰陽的概念大約形成於西周時期,最初的含義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則為陽,背向日光則為陰。西周時期的詩歌中有多處記載“陰陽”的地方,如《詩經·大雅》中就有“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的記述。《周易》中的卦象也由陰爻和陽爻組成。而且古代先賢們也開始用陰陽來解釋、分析一些難以理解或不能直接觀察的複雜事物的變化機製。例如,《國語·周語》記載伯陽父用陰陽來解釋當時的大地震,說:“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把地震的發生理解為大地內部陰陽兩種對立的物質運動勢力的不協調。隨著時間的推移,哲學家不但認識到事物內部存在著陰陽兩種對立的勢力,而且認識到這兩種勢力是運動變化的、相互作用的。陰陽的相互作用推動著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產生和變化。例如,《管子·乘馬》說:“春秋冬夏,陰陽之推移也;時之短長,陰陽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陰陽之化也。”《國語·越語》說:“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說明四時與晝夜的更替、日之升落、月之圓缺,皆為陰陽相互作用、運動變化的結果。
世界本身就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陰陽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發生,並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和變化。傳統的“陰陽說”有三重含義:一是指陰陽兩種元氣,交媾而成萬物;二是指不同的物性,如向背、明暗、虛實、剛柔、正反、上下、動靜、凹凸等;三是指不同的事物,如天地、日月、男女、背腹等(以上指物),以及進退、得失、成敗、增減、生死、消長等(以上指事)。先哲們以“一分為二”的觀點,來說明相對事物或某一事物的兩個方麵存在著相互對立、製約、排斥、互根、互用、互藏、交感、消長、轉化、自和等運動規律和形式。他們將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無形的、明亮的、興奮的定義為陽,將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製的定義為陰。陰陽的“所指”很寬泛,無處不在。
中醫學將陰陽學說用於解釋人體,認為人體是由各種既對立製約又協調統一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所構成的有機整體,正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這就相當於人體之中的激素既有興奮作用,也有抑製作用;它們之間既有拮抗作用,也有協同作用;任何一種激素的過剩和過衰,都會導致機體的病變。陰陽也是如此,陰陽失調則會出現病變,如陽盛則大熱、陰盛則大寒、陽虛則虛寒、陰虛則虛熱等。陰陽分而異名,合則一體;異名對立,一體互根。陰中有陽,陽為陰之根;陽中有陰,陰為陽之本。陽中之陰,是謂陰精;陰中之陽,是謂陽神。是故太極圖中,浩瀚之陰存一點陽神,氤氳之陽有一絲陰精。陽神運而生陰,為陰不竭之源泉;陰精轉而生陽,乃陽無窮之動力。故陽動生陰,陰動生陽。人體五髒屬陰、六腑屬陽,故五髒之陰能化六腑之陽,六腑之陽能生五髒之陰。氣屬陽,血屬陰,故氣能生血,血能濡氣。神屬陽,精屬陰,故神生而精成,精至而神旺。體(物質)屬陰,用(功能)屬陽,故體以致用,用以生體,也就是物質產生功能,功能化生物質。人體陰陽相互資生,陽強則陰柔,陰平則陽秘。陰陽學說幫助中醫學構築了獨特的醫學理論體係,並貫穿於其中的各個方麵,指導著曆代醫家的理論思維和臨床實踐。
1.2.3五行學說——相生相克,周而複始
五行學說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製化乘侮規律,並用以闡釋宇宙萬物的產生、發展、變化及相互關係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屬於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範疇。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所構成,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五行相生與相克、五行製化與勝複、五行相乘與相侮和五行的母子相及四個方麵。其中,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間資生、助長和促進的關係。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關係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兩方麵的關係,《難經》將此關係喻為母子關係:“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以火為例,由於木生火,故“生我”者為木,木為火之“母”;由於火生土,故“我生”者為土,土為火之“子”。木與火是母子關係,火與土也是母子關係。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著有序的遞相克製、製約的關係。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難經》將此相克關係稱為“所勝”“所不勝”關係:“克我”者為“所不勝”,“我克”者為“所勝”。因此,五行相克,實為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勝行的克製和製約。以木為例,由於木克土,故“我克”者為土,土為木之“所勝”;由於金克木,故“克我”者為金,金為木之“所不勝”。中醫學以五行學說解釋人體,將人體的五髒、六腑、五體、五官、五誌等分歸於五行之中,構築以五髒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病理係統,並以五行的生克製化規律闡釋此五個生理病理係統的相互關係。如肝屬木,脾屬土,而木克土,所以肝氣鬱結則易傷脾,出現不欲食、腹脹滿的症狀;又如肺屬金,而土生金,故脾氣不足易致肺氣不足,出現聲音低微、有氣無力的表現。
最早記載五行的文獻是春秋時期的《尚書·洪範》,書中記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雖然《尚書·洪範》所記載的五行概念有形質、有功能,並已呈現出以五行歸類其他相關事物的趨勢,如對五味的劃分等,但對其功能的描述及對最早期的分類體係的應用,均未脫離五材的原始含義,說明五行概念起源於五材。此時的五行尚未被高度概括為哲學範疇,同時,亦未出現五行學說相生相克的思想。從現存文獻來看,最早完整記載五行相生的文獻是《管子》,《管子》中《幼官》《四時》《五行》和《輕重己》等諸篇集中表述了陰陽五行的內容,在這些篇章中,雖然未見到關於五行相生內容的明確記載,但其多處呈現的木、火、土、金、水的排列次序顯示出其已有五行相生的思想,而這些篇章對五行相生的描述,則是與五季的時令聯係在一起的,意味著五行相生的思想已經出現。最早記載完整的五行相克順序的是春秋末期的《左傳》,在《左傳·文公七年》中記載有“水、火、金、木、土、穀,謂之六府”,盡管在這段文字中並未直接提到“五行相克”,但其以水、火、金、木、土排序,呈現五行相克的順序,說明當時對五行相克關係已有了明確而完整的認識。至戰國後期,陰陽五行派的代表人物鄒衍將“五行相克”說進一步發揮應用,用之解釋王朝的遞遷、政權的更替,提出著名的“五德終始”說,代表著五行生克理論至此已臻於完善。
五行學說誕生之後,《管子》初步實現了五行學說與精氣學說、陰陽學說的結合,到戰國末期秦國丞相呂不韋召集門客集體編纂的《呂氏春秋》係統地將五行與方位、季節、味、聲、色、(祭祀)髒體、人事活動聯係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主要涵蓋天、地、人(主要為人事)的配位圖式,而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的《淮南子》繼續豐富了這一配位圖式,並首次出現了按髒腑性質進行配位的五行五髒配位方法。可以說,五行學說是“把世間眾品分門別類的形態學分類體係和解釋世間萬象相生相克的動力學功能係統”。哲學意義上的五行學說完備以後,便迅速地被吸納進醫學體係,與更早進入醫學的精氣、陰陽學說一起指導著《黃帝內經》完成對遠古至秦漢以來的醫學經驗的總結,並同時將哲學的精氣、陰陽、五行理論發展成可以指導後世醫學繼續發展的醫學模式。《黃帝內經》對五行學說的運用是有常有變的。“常”主要體現在對發展完備後的哲學的五行學說的規則利用上,基本繼承了《呂氏春秋》《淮南子》反映的五行與方位、季節、味、聲、色的配屬,並在天人相應、取象比類的原則指導下將這種配屬關係擴展到人體,采用《淮南子》按髒腑性質進行配位的五行五髒配位方法,並根據髒居於內、形見於外的原則將五髒與相應的肢體、官竅、情誌聯係起來(表1-2),建立了以五髒為中心的五大係統,用來指導疾病診斷、說明疾病的傳變、判斷疾病的預後、指導疾病的治療等。“變”,由於五行學說是建立在哲學思辯基礎上的一般規律,而人體生理、病理的特殊性決定了在人體推演五行規律時必然要有所變化,才能符合人體實際,在這個過程中同時也發展了五行學說。
為說明五行生克理論可指導疾病的治療,這裏我們講一個範進中舉的故事。一天,在銅鑼聲中,三名差人分乘高頭大馬飛報範家:“範老爺高中舉人!”範進一見大紅報帖,不料竟一跤跌倒,牙關緊閉,不省人事。待醒來時,卻變成瘋子。一個公差想了個主意,讓平日範進最懼怕的老丈人狠狠打他一個嘴巴,並罵道:“該死的畜生,你中了什麼?”這一招使範進瘋病不藥而愈。範進為何突然病瘋,又為何一記耳光不藥而愈?可以用五行學說進行解釋。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由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種屬性的物質及其運動與變化所構成。具有這五種屬性的物質,通過相生(木、火、土、金、水、木)和相克(木、土、水、火、金、木)維持和推動事物的不斷發展。祖國醫學則以五行學說來研究人體,認為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五髒與情誌活動(五誌)相關,肝誌為怒,心誌為喜,腎誌為驚,……怒傷肝,喜傷心,恐傷腎,……連下鍋米都沒有的範進,對突如其來的喜事毫無思想準備,故大喜而傷心誌,使腦功能失調,引起“心因性”精神病。按五行理論,水能克火,即恐能製喜。因此,當範進受到突然恐嚇之後,狂喜的興奮狀態受到抑製,而恢複常態,病豁然而愈。
1.3中西醫的差異與統一
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東方和西方產生了兩種不同的醫學體係——中醫和西醫。中醫和西醫可以說是人類醫學之樹生長出來的兩支枝繁葉茂的枝杈,那麼中醫和西醫這兩個不同的醫學體係差異在哪裏?中醫和西醫能夠相互補充,共同在治療疾病、恢複人體健康上發揮作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