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中國地理(四)(3 / 3)

怎樣比較長江、黃河的水文特征

長江、黃河都是我國源遠流長的大河,都發源在青藏高原,由西向東流,注入太平洋,但它們的水文特征卻有很大的差別。

1.長江因為流域麵積廣大,大部分又處於亞熱帶濕潤地區,降水豐沛,所以流量極大,年徑流量是黃河的20倍。就連長江的支流雅礱江、岷江、嘉陵江、漢水、烏江、沅江、湘江、贛江等的流量都超過黃河。長江的流量主要來自上、中遊。上遊降水雖少,但流域麵積較大,多大支流,集水量較大,故水量豐富,徑流量約占長江總徑流量的46.4%。中遊雖流域麵積較小,但支流眾多,且多來自多雨中心,所以流量仍很大,約占總徑流量的47.3%。下遊無大支流彙入,水量隻占6.3%。黃河雖為我國第二大河,但流經幹旱、半幹旱和半濕潤地區,水量不大,年徑流量僅480億立方米。黃河徑流量也主要產生於上、中遊,約占總徑流量的90%,但幹流水量沿程變化,有時增時減的特點。蘭州以上,水量豐富,蘭州至河口鎮由於引黃灌溉,蒸發旺盛,耗水過多,同時又無支流注入等原因,水量大減。從河口鎮到花園口段水量又大增。花園口以下,因多是“地上河”,無支流彙入,滲漏嚴重,引黃灌溉耗水量大,所以水量又逐漸減少。

2.長江、黃河都是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所以徑流年變化基本上和降水變化相一致。長江流域雨季開始早,結束晚,所以長江汛期較長,大約為5~10月,7、8兩月為大汛期,汛期流量約占全年徑流總量的70%~80%,枯水期為11月到次年3月。徑流的多年變化很小,但具有連續豐水年和枯水年交替現象。黃河流域降水集中在7、8兩月,汛期較短,一般在7~9月,約占全年徑流總量的70%~80%,冬季是水量最枯季節,僅占10%左右。黃河徑流的年變化劇烈,最大流量和最小流量相差一百多倍。此外,黃河還有淩汛的特殊水文現象。

3.長江含沙量小。據實測,宜昌站為1.9千克/立方米。但因長江水量大,總輸沙量仍很大,宜昌年輸沙量多年平均約5.28億噸,僅次於黃河。黃河是我國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陝縣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高達37.7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輸量為16億噸,約占全國總輸沙量的60%。黃河泥沙主要來自中遊,其中晉陝段和渭、洛、涇河地區為主要產沙區,提供的泥沙量相當於黃河輸沙量的90%,其主要原因是這裏分布著大麵積深厚的黃土,又是主要的暴雨區,植被覆蓋差,地形破碎,水土流失特別嚴重。

4.黃河位於曆年河流封凍線以北,冬季結冰,冰期一般為40~50天,而長江所處的緯度位置決定了無結冰期。

怎樣整治和利用長江和黃河

長江水利、水力資源十分豐富,但在解放前很少得到開發利用,相反由於曆年水利失修,水旱災害頻繁。建國以來,對長江進行大規模的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防洪方麵,加高增厚了3100千米的江防大堤,興建了3萬多千米的支堤、圩堤和垸堤,平原湖區建成了7000多座大、中、小型洪閘,有效地抗禦了洪水,同時興建了荊江分洪工程、漢江分洪工程以及洞庭湖、鄱陽湖等蓄洪工程,估計蓄洪700億立方米。灌溉方麵,興建了大小水庫37000多座,灌溉麵積占全流域耕地總麵積的61%。在抗洪治澇發展灌溉的同時,在長江各支流上興建了丹江口等20多座大中型水電站和23000多座小型水電站。在航運方麵,重點整治了川江和三峽航道,使川江的通過能力比解放初期提高了20多倍,已實現了終年日夜通航。還在下荊江進行了裁彎取直工程,縮短航程80千米。此外,長江流域還建立了具有防洪、灌溉、發電、船運和水產綜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如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江都水利樞紐工程。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古文化的發祥地,以豐富的黃土泥沙造就了廣闊富饒的華北大平原,供人們耕耘,但在曆史上多次改道,決口,給勞動人民造成深重的災難,成為世界上聞名的害河。據曆史記載,在解放前的2500多年間,黃河決口泛濫1500多次,其中大改道26次。黃河決口、泛濫的主要原因是中、上遊地區森林、草原遭受嚴重破壞,形成大麵積的黃土裸露地區,黃土質地疏鬆,垂直節理發育,易受侵蝕和分割,再加上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等諸多原因使黃河易決口改道,泛濫成災。解放後,對黃河開展了全麵綜合治理,針對黃河含沙量大這一病根,在中、上遊,特別是黃土高原地區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控製水土流失,同時建造攔洪水庫,攔蓄洪水泥沙。在下遊修堤築壩,加固黃河大堤,同時建造分洪工程以應急需。中、上遊的水土保持工作采用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法。如山坡修梯田,溝穀築壩淤地,陡坡植樹種草等,使不少地方基本上做到“土不入溝,水不出溝”。此外,在幹流上建造了劉家峽、青銅峽、三門峽等7座大、中型水利工程,主要支流上建有一百多座大、中型水利工程和上千座小型水利工程,除一些單純水電站外,都發揮著灌溉、防洪、發電的綜合效用。在黃河下遊還建成引水阻閘和虹吸工程180多處,發展了引黃淤灌和引黃濟津工程,擴大灌溉麵積800萬畝,實現了水沙資源綜合利用,化害為利。

不過,現在長江、黃河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有待我們進一步去治理和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