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中國地理(四)(2 / 3)

我國的湖泊是怎樣分布的

我國是個多湖泊的國家,麵積在1平方千米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個,總麵積達80000平方千米。根據我國湖泊的分布、成因和水文特征的不同,大致劃分為五個比較集中的湖泊區。

東部平源湖區分布在長江三峽以下,京廣鐵路以東的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等河流的衝積平原上,這裏的湖泊大多是與地殼沉隱或與河流演變相關的構造湖或河跡湖,有些是在沿海平原低地上的海成古瀉湖。湖泊麵積占全國湖泊總麵積的31%,是我國湖泊密度最大的地區。此區降水豐富,同時受季風的影響,湖泊水位的年變率很大,洪水期湖水一片汪洋,枯水期港叉交織,洲灘顯露,湖盆淺平,多數湖泊的平均水深不足4米,屬淺水湖類型,本區中,又以長江中下遊平原及長江三角洲地區湖泊最為集中,我國著名的五大淡水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和巢湖都分布在這裏。本區入湖河流帶來大量泥沙,使湖底日漸淤高,湖麵日益縮小,年複一年,加上盲目圍墾,使曆史上的一些古湖淤為平地。如宋代的梁山泊已埋於地下19米;號稱“八百裏”的洞庭湖,近幾十年來,卻變成了一個支離破碎的湖泊,麵積隻剩下原來的一半。

東北山地與平原湖區,本區湖泊麵積占全國湖泊總麵積的5.7%。本區湖泊在成因上可分為三類,一類是由於地勢低陷,河道曲流發育,被遺棄的河段積水而成的。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多為麵積不大,湖水淺並含有鹽堿的湖泊。一類是受火山活動的影響形成的堰塞湖和火口湖,主要分布在本區周圍山地,如鏡泊湖、五大連池和白頭山天池。另外一類是構造湖,如中俄邊境的興凱湖。北區由於夏季多雨,湖水較多;冬季嚴寒,湖水冰凍期長。

蒙新高原湖區分布在我國北部幹旱、半幹旱地區,湖泊麵積占全國湖泊總麵積的11.5%。由於幹旱風大,形成許多風蝕窪地,它們或為地下水的瀦積,或為季節性河流的尾閭而成為湖泊,有些較大的湖泊則為構造湖,如呼倫湖、貝爾湖等。也有在斷陷盆地基礎上發育而成的內陸湖泊,如新疆的賽裏木湖、艾比湖等。本區由於蒸發量超過湖水補給量,湖水不斷濃縮,發育成閉流性的鹹水湖或鹽湖。

青藏高原湖區湖泊麵積占全國湖泊總麵積的48.4%。此區是地球上海拔最高、數量最多、麵積最大的高原內陸湖群。這裏是我國新構造運動和冰川最活躍的地區,多數湖泊都是由於強烈的構造運動,局部地層陷落,冰雪融水彙積而成的。如青海湖、納木錯、色林錯等,北區的湖泊以鹹水湖和鹽湖為主,冬季結冰期長。

雲貴高原湖區是我國最著名的石灰岩溶湖和構造湖分布地區。湖泊麵積占全國湖泊總麵積的1.4%。湖泊主要分布於滇中和滇西地區,以小型淡水湖泊為主。構造湖多南北窄長,湖水較深,石質湖底,湖水清澈,以風景佳麗聞名,如滇池等。岩溶湖的麵積較小,水淺,湖水常靠地下暗河的補給或排泄。

黃河的淩汛是怎樣形成的,怎樣防止

黃河在水文上有冰壩阻塞水流,使水位急劇上升的現象,叫做淩汛。黃河的淩汛主要發生在上遊河套一段和下遊 山東境內,即河流從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的河段。發生時間是在冬季河水開始封冰和春季河水開始解凍的時期,尤其是在春季,淩汛和桃花汛往往結合在一起,不但產生的次數多,而且危害也大。黃河淩汛幾乎每年都有發生,這是由於黃河幹流跨的緯度幅度比較大,南北河段地區的氣溫有明顯的差異,造成河水封凍和解凍的時間不同。例如黃河河套一段,所處的緯度較高,約北緯41°,冬季時間較長,氣候較寒冷,河水結冰早,解凍晚。這樣每當冬季上遊河段還沒有結冰,或春季已解凍,而河套段的河麵冰層很厚,阻塞水流和浮冰下泄,極易形成冰壩和冰橋,阻塞水流,抬高水位,發生淩汛,甚至決口成災。黃河下遊的山東境內,黃河由西南流向東北,從入境到河口,緯度增高近3°,緯度越高地方,河流冬季結冰越早,春季解凍越晚,因此,在下遊的利津和廣饒等河段,也易形成冰壩和冰橋,形成淩汛。

解放前,因淩汛決堤而泛濫成災的事,幾乎年年發生,每次決口,都給沿河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的損失。如在1933年,內蒙古磴口縣淩汛決口,300餘裏一片汪洋,冰積如山,水勢洶湧,淹沒了很多村莊。新中國建立以來,黃河兩岸人民對淩汛危害采取了多種有力措施,主要有防、蓄、分、排四種。防就是組織強大的防淩汛隊伍,防守大堤,抗禦淩洪,一旦發現險情,立即進行搶護,確保大堤安全。蓄就是把上遊來水蓄起來,使上遊在解凍前來水小,河槽蓄水少,則不致於造成水位上升,鼓開冰蓋,產生災害。分就是利用沿黃河的分洪工程和洪閘,分泄淩水,減輕大堤的壓力。排就是在容易形成卡冰的狹窄河段,炸碎冰蓋,打通溜道,使上遊來冰順利下排,在冰壩形成,且威脅堤防安全時,就及時用飛機、大炮和炸藥等炸毀冰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