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我國的自然資源
怎樣進行水資源的保護與開發
我國的水資源並不富裕,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主要缺水地區一是西北內陸河流域,二是黃、淮、海、遼四個流域,三是南方高原山丘區,四是遼、魯、浙、閩沿海及沿海島嶼。隨著我國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水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所以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涉及到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地區、各行業的發展和利害關係,對缺水地區來說,水將成為經濟發展的製約因素,為了做到合理利用、科學管理,我們采取以下的途徑。
1.在缺水地區,保證重點,開辟水源。山西煤炭重化工基地可利用黃河水統籌安排,淮河流域的棗莊、濟寧等地急待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建成。京津唐地區,引灤濟津工程建成,天津用水問題近期基本解決,從長遠看還需引黃或引長江水解決。遼河中下遊沈陽、撫順等重工業基地,需從鴨綠江水係東水西調和鬆花江水係的北水南調解決。沿海開放城市秦皇島、青島則安排引青濟秦、引黃濟青以及海水淡化來解決。
2.加快全麵的水利規劃工作的步伐。從係統工程著手,盡可能消除不利的後果,使我國天然水資源分布不平衡的狀況,得到經濟、合理的調節補充。
3.嚴禁圍墾湖區。長期以來,盲目圍湖墾殖現象相當嚴重。例如江漢平源湖群的數量建國40多年來從1066個減少至300個左右。江蘇省自1959年至今,因圍湖造田,縮減湖泊麵積約2000平方千米,相當全省湖泊麵積的1/6。圍湖造田不僅破壞水產資源,而且降低蓄洪能力,引起局部地區氣候變化,破壞生態平衡,危害農業生產和國計民生。
4.保護水資源。浪費和汙染是目前在水資源利用上存在的兩大問題。我國農業用水有效率隻有20%,工業和城市用水浪費現象也很嚴重,國外通常煉1噸鋼需用水3~5噸,而我們卻高達30噸。另外,地下水資源也遭到嚴重損失,這與打井缺少全盤考慮有關。水汙染的情況也十分嚴重。因此必須製定水資源的保護法,加強管理措施,采取法律與經濟手段節約用水,積極開展水汙染的防治工作。
5.開展海水淡化的研究。海水淡化是21世紀人類取得水源的一條重要途徑。今後要加緊研究海水淡化工業降低成本的技術。就近解決沿海工業城市的用水問題。
怎樣評價“南水北調”三條調水路線
由於我國徑流資源的地區分布很不平衡,南方水多而有餘,而北方除東北東部地區以外,其餘廣大地區的缺水現象相當普遍,尤其是華北平原,人口稠密,墾殖指數高,工農業生活用水需求量很大,缺水更顯嚴重。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除采取措施開源節流,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水源外,進行跨流域大規模調水,即南水北調是十分必要的。
“南水北調”是一個以長江水北調為主要目標,解決西北和華北幹旱為重點,實現長江、淮河、黃河、海河流域聯結成為一個統一水利係統的長遠規劃。調水路線可概括為西路、中路和東路三路。
西路:是在西南海拔2000~4000米的長江上遊幹支流河穀中,修建高壩,開鑿隧洞和盤山渠道,把金沙江等河流的水引到黃河上遊。如玉積線方案,彙入積石山附近的黃河,再以積石山為起點,把水送到西北各地。但此路工程十分浩大,技術複雜,近期很難實現。
中路:是在長江三峽引水,經丹江口水庫過漢江,然後經過南陽,穿漢灘分水嶺的方城缺口,沿伏牛山東麓由鄭州西麵通過黃河,再向北,沿京廣鐵路送水到北京。這條路線,順著山前衝積洪積扇帶延伸,完全可以自引水,引水費用小,成本低,但需在長江三峽完成後才能實現調水。
東路:在江蘇揚州附近抽引長江的水,大體沿著京杭大運河的路線,經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在山東省梁山且穿過黃河,進入河北,到達天津。這條線路沿途皆為平原地形,又有大運河作為基礎,高效率的江都抽水站也已建成,隻要解決穿過黃河分水脊的梯形抽水和其他一些問題,調水計劃在短期內可以實現。1983年國務院批準了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方案。主要任務是打通長江到黃河南岸的輸水線路,將長江水從江蘇向北送到山東東平湖,先解決黃河以南引水沿線地區近期的用水緊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