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中國地理(四)(1 / 3)

四、我國的河流和湖泊

內、外流域是怎樣劃分的,內流河有什麼特征

我國是一個山高水長、河川眾多的國家,不但有許多注入海洋的外流河,而且也有許多不流入海洋,而注入內陸湖泊或中途消失的內流河。我國外流區麵積廣大,占全國土地麵積的64%,內流區的麵積約占全國土地麵積的36%。內外流域的分界線,大致北起大興安嶺南段北麓,經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日月山、巴顏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岡底斯山而止於我國西端的國境線上,這條線的西北,除新疆北部額爾齊斯河流域屬外流區域以外,都是內流區,主要內流河有新疆的塔裏木河、伊犁河,甘肅、內蒙古境內的溺水、疏勒河等。

內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內陸,這裏降水稀少,氣候幹燥,水源補給不多,故河流稀疏,缺少支流,水量普遍較小,並隨流程增加而減少,其下遊往往在沙漠或戈壁中消失,成為無尾河流。內流河的另一個特點是水量季節變化明顯,夏季,冰雪大量消融,是河流的豐水季節,無冰雪融水補給時期,常幹涸見底,所以內流河多為季節性河流,如塔裏木河,夏季洪水期的水量相當大,可占年總量的65%左右,枯水期,它的中下遊經常斷流。此外,內流區域氣候幹旱,日照強烈,蒸發量大,河水的礦化度一般都比較高。又因河流含沙量較大,使下遊河道經常淤淺移動,河床不穩定,這也是內流河的特點。

怎樣聯係地形、氣候等因素來分析我國水係的分布特點

我國是世界上河流眾多的國家之一。流域麵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五千多條,超過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一千六百多條。這些河流組成縱橫的水道網,便利了交通運輸,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同時給農田灌溉和城市工業用水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

我國水係的地域分布很不均勻。絕大部分河流分布在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祁連山—日月山—巴顏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東南的外流區域,而這條線的西北的內流區域河流很少,水係很不發育。這種不均勻的分布現象,主要是由氣候和地形條件所決定的。因外流區域處於季風區,年降水豐沛,水源充足,而且地表起伏顯著,因而河流眾多並形成龐大的水係。內陸河流主要依賴高山冰雪融水補給,流程較短,出山後消失於沙漠之中,難於形成較大的水係,因而河流稀少,水網不發育。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使外流河大多呈自西向東的流向。外流河主要發源於三個隆起地帶:一是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這一帶由於源地距海遠,發育的都是源遠流長的巨川,如長江、瀾滄江、怒江等,這些河流不僅是我國的長川大河,而且是世界大河。二是大興安嶺、冀晉山地、豫西山地和雲貴高原一帶,這一帶發育的主要有黑龍江、遼河、灤河、海河、淮河和西江等,這裏的河流也是我國的大河,但其長度和流域麵積均不及發源於青藏高原的河流。三是長白山地、山東丘陵和東南沿海山地丘陵一帶,主要有圖們江、鴨綠江、錢塘江、甌江、閩江、韓江及珠江的支流東江和北江等。這些河流由於源地靠近海洋,流程短,多獨流入海,但水量豐富,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

我國內流區域,由於地形、水源等條件不同,水係的發育和分布也有較大的差異,內蒙古高原地形平緩,降水少而不穩定,河流稀少而短促,存在著大麵積的無流區;甘新地區地形起伏大,天山、昆侖山、祁連山等高山,冰雪豐富,河流受源源不斷的冰雪融水補給,發育了一些較長的河 ,如塔裏木河、伊犁河等,也有不少短小的河流,是內陸水係較為發達的地區柴達木盆地,地勢高寒,發育了一些短小的從盆地四周向中心彙聚的河流;藏北高原地勢高,氣候寒冷,受冰川作用強烈,發育了許多以湖泊為彙聚中心的中小河流。

怎樣評價大運河在曆史時期的作用

大運河又名叫京杭大運河,它北起北京,南止杭州,全長1782千米,縱貫北京、天津二市,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是我國曆史上與萬裏長城齊名的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路線最長的人工大運河。

大運河一般認為始鑿於公元前485年,吳王夫差為北伐齊國爭霸中原,在江蘇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引長江水入淮的運河,稱邗溝。公元前361年,又開鑿了溝通黃河和淮河之間的運河,以後,在此基礎上又不斷向北向南延伸,尤其經隋朝和元朝兩次大規模的擴散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運河的規模。大運河多是利用天然河道和湖泊窪地疏浚修鑿連接而成的,它沿途所經過的地區,雖然都是平原,但因沿線地勢差異,水的流向、來源、排蓄方法,各段都不一致。全程可分七段:北京市區至通縣段稱通惠河,通縣到天津段稱北運河,天津至臨清段稱南運河,臨清至台兒莊段稱魯運河,台兒莊至清江段稱中運河,清江至揚州段叫裏運河,鎮江至杭州稱江南運河。

大運河在曆史上起過溝通南北交通和文化交流等重要作用。如在保證隋唐國家的統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及軍事的需要等方麵都起過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後來唐、宋兩朝經濟文化的繁榮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據《新唐書》記載,唐朝的都城長安,雖然在肥沃的關中平原,但因土地狹小,所出產的糧食和物資仍不能滿足京師的需要,以及防備水旱災害,所以常需從富庶的東南地區運糧食。唐宋王朝每年運送糧食最多達800萬石。隨著航運的發展,運河沿岸的城市,如杭州、蘇州、鎮江、揚州和開封等地也都很快發展起來,成為古代著名的商業和經濟的都會,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各地經濟的繁榮和發展。19世紀以後,因南北海運興起,津浦鐵路通車,以及黃河改道侵奪運河河槽等多方麵的影響,大運河的作用逐漸減小。解放後,我國政府對大運河進行了整治,許多河道進行了疏浚和擴展,並增設新式船閘,大大改善了航運條件,使大運河恢複了青春。如蘇浙兩省境內的大運河,是重要的水上運輸線,目前大運河的季節性通航裏程已達1100多千米。今後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開展,大運河將進一步發揮航運、輸水、灌溉、防洪、排澇等綜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