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兩季,太陽直射我國南麵的熱帶海洋,海水的溫度很高,海麵上的空氣被海水烤得很熱,並且含有大量的水蒸氣,變得潮濕而不穩定。這層空氣繼續受熱就會膨脹變輕而迅速上升。其中水蒸氣上升遇冷後凝結成水滴時,會放出大量的熱,使空氣溫度繼續上升,促成空氣繼續膨脹變輕而上升,於是那裏就成了一個氣壓很低的區域。這時四周比較冷的空氣就會乘虛而入,迅速地流過來填補,這樣就逐漸形成了一個空氣漩渦。漩渦剛形成的時候,範圍很小,風雨也不厲害,還算不上是台風。經過幾天的發展,它就逐漸擴大成台風了,台風形成後不會原地不動,它就像江河裏的水渦隨江水流動一樣,台風也會隨熱帶海洋上空盛行氣流的方向而移動。
台風的形狀就像是一個大漏鬥,也像是一個大蘑菇。當它的“外殼”部分向一個地區逼近的時候,風力開始增大,風向也會逐漸改變,有時還會下大雨。不一會兒,台風的“主體”移過來了,狂風大作,雷電交加,暴雨傾盆,這樣的天氣持續幾個小時後,台風的“中心”就移過來了。在台風的“中心”裏,風力突然變小,有時還會出現風和日麗的天氣。在整個漏鬥形的台風區域裏,它的“中心”就是漏鬥的口,一般叫做“台風眼”。但是,幾個鍾頭後,“台風眼”過去了,又會出現狂風暴雨的天氣。
在夏秋季節的熱帶海洋上,氣流一般是從東向西流的,所以台風一般是向西或向西北方向移動。每次台風移動的路徑是不完全一樣的,這要看當時大氣環流的具體情況。一般來說,影響我國的台風主要路徑有三條:第一條是從菲律賓以東一直朝西北,經過我國的南海,在廣東沿海和越南一帶登陸。走這條路徑的台風,對我國兩廣地區影響最大。第二條是從菲律賓以東洋麵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在台灣省登陸,橫穿台灣海峽,在福建省和浙江省再次登陸,或向西北方向移動,在浙江和江蘇兩省沿海一帶登陸。走這條路徑的台風,對整個華東地區的影響最大。第三條是從菲律賓以東向西北方向運動,然後轉向東北朝日本方向移去。這條路徑的台風對我國影響比較小。
台風帶來的狂風暴雨常造成較大的危害,但台風雨對解除和緩和江南地區的伏旱起了相當重要作用,同時台風帶來的降水在我國東南和南部沿海地區的年降水量中占有顯著比重,大體上,大興安嶺、張家口、太行山、伏牛山、大婁山一線以西和雲貴高原以北,才沒有台風帶來的降水。台風是一種大範圍的災害性天氣,必須積極做好防禦工作。現在我國正利用人造衛星、飛機、雷達等手段,對台風進行偵察、監視,並及時做出預報,讓有關部門和廣大群眾積極做好抗禦台風的準備工作,以減小台風的危害。
梅雨是怎樣形成的它對江淮流域天氣有何影響
梅雨是我國江淮地區到日本東南部,在每年6~7月常發生的一種連續降水的連陰雨天氣的過程。梅雨期間集中了江淮地區全年降水量的40%以上,因而也被稱為江淮地區的雨季。我國梅雨主要發生在湖北宜昌以東,北緯26°至北緯34°之間的江淮流域。
梅雨天氣的主要特征是雨量特別豐沛,相對濕度大,日照時間短,地麵風力小,降水多是連續性的。由於雨帶的來回擺動,且多鋒麵氣旋東移,梅雨期間常有雷陣雨,有時甚至有區域性的大雨、暴雨出現。
正常年份,每年6月中旬,從春季江南連陰雨轉入江淮梅雨期,東亞環流形勢發生了明顯的變動,入梅前,高壓脊位於亞洲西部或歐洲東部,而低壓槽處於歐亞大陸兩側沿海地區,東亞上空有南北兩支西風急流。入梅開始時,西風帶槽脊出現一時“淩亂”狀態,但不久即出現了較穩定梅雨期的長波型式,在東經130°~150°範圍內出現鄂霍次克海高壓,其兩側分別在東經100°和180°地區為兩個穩定低槽,在烏拉爾山地區仍為阻塞高壓控製。南支西風急流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北移,南亞上空出現東風,西南季風爆發。與此同時,不時有中高緯度的冷空氣經河西或華北進入黃淮地區,冷空氣與已北上的西南氣流交彙,形成江淮地區至日本一帶比較持久的鋒帶和陰雨天氣。當梅雨鋒形成後,從西向東移來的小波動使鋒帶上出現一些較小的氣旋,氣旋經過的地方雨量比較大。7月中旬以後,西風帶再一次向北推移,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跳過北緯27°,地麵鋒麵雨帶北移到華北地區,梅雨結束,江淮地區進入盛夏季節。
江淮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區。梅雨季節雨量是否正常,直接影響到江淮流域的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發展,江南農民流傳有“黃梅無雨半年荒”之說。在各年之間,梅雨的長短、出現早晚、降水量的多少、雨帶位置都不相同,這決定於亞洲大氣活動中心的強度和位置以及季風的強弱,也就是決定於西風帶、副熱帶和熱帶氣流之間的相互作用。如果副熱帶高壓的強度比較強,並且北移迅速,則會出現“少梅”或“空梅”,易造成幹旱;反之,如梅雨期冷勢力特強,使雨帶仍停留在華南,則會造成晚梅或梅雨中斷。因此,江淮地區發展生產,必須根據梅雨天氣變化規律,既要疏通溝渠,以利排水,防洪排澇;又要注意保蓄水源,以便灌溉,預防幹旱。
寒潮對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有哪些影響
氣象台寒潮警報的標準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區,48小時最低氣溫下降10℃以上,長江中下遊最低氣溫達到4℃以下,並且陸上伴有5~7級大風,海上有6~8級風的叫寒潮。通過多年的觀察與總結,侵入我國的寒潮主要有三條路徑。
偏西路:冷空氣主力從我國新疆、河西走廊,由青藏高原東側南下。有時,會翻過青藏高原東部,沿橫斷山脈進入雲南,損害熱帶經濟作物。這路寒潮冷空氣變性小,冷鋒不會很快消失。
西北路(或稱中路):冷空氣主力從蒙古到我國北部經華中、華南而進入南海。此路寒潮,往往來勢凶猛,是影響我國次數最多、強度較大的一類冷空氣,在這類冷空氣的影響下,長江 以北以大風降溫為主,江南則往往發展成雨雪天氣。
北路:極地寒冷空氣在貝加爾湖附近或以東地區向南侵入我國,使得渤海、黃海多東北大風,這類冷空氣降溫程度比較小。
寒潮是一種災害性天氣,突出表現為劇烈的降溫並伴有偏北大風,其他天氣如風沙、吹雪、凍雨和降水等,則因地區、季節、地表覆蓋等具體條件而有所差異,寒潮具有影響範圍大、強度大、時間長等特點,從而決定了它對國防、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危害。在幹旱地區,寒潮引起“沙暴”,不僅刮走土壤表麵的細土,大大減少土壤肥力,而且還可淹沒沿途的田園,嚴重影響牧區的人畜安全。寒潮引起溫度驟降的“暴寒”使一些不耐寒的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受到凍害。入春以後,由於寒潮活動,冷暖氣流常在江南地區交織,形成一種低溫連陰雨天氣,這種天氣對華南和江淮流域的水稻、棉花等春播作物都會帶來不利影響,致使早稻爛秧,棉花不能適時播種。初秋季節,從北方侵襲來的極強冷空氣,常使溫度連續下降,影響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雙季稻的正常孕穗開花,造成嚴重的空殼稻粒,影響收成。
寒潮並非“一無是處”,它有時也能帶來一些益處,冬季寒潮冷空氣帶來的大雪,覆蓋在越冬作物上,使作物受到積雪的保護而安全越冬;春季積雪融化,又可減輕田地春旱,增加土壤中的氮肥,對作物生長發育有利。此外,強烈的低溫還會凍死一些害蟲,對下一年作物生長有好處。
寒潮是一種災害天氣,它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許多危害,但也是可以戰勝的,我國現在能比較成功地進行寒潮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