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中國地理(二)(2 / 3)

山脈是怎樣形成的

山脈的形成是由於地殼的某種變化而產生的。山脈在不斷地因地殼變化或地震而崩塌,不斷地發生變化。造成山脈發生變化的原因有許多。由於冰雪的融化而使山脈的礫石脫落下來;山上的土壤和岩石會被雨水和山洪衝走。這樣,經過歲月的洗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到了一定的時候,高高的一座大山也會無情地變成小山丘,甚至會被夷為平地,變成一片平原。

地質學家根據山脈的形成方式,把它們分為四類。所有的山脈都是因為地殼發生巨大的變化而產生的。山脈的四類形成方式為:褶皺山是因岩石層受到巨大的壓力發生褶皺而形成。這些山的岩石多呈起伏的波浪型,這是因為受了地殼的擠壓而形成的。北美洲阿巴拉契亞山脈和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便是典型的褶皺山脈。

穹窿山脈是由高高隆起的岩石構成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由於地殼內部的巨大壓力,上升的熔岩將岩層推起造成的。位於美國布萊克他州境內的布萊克山就是典型的穹窿山脈。

斷塊山是因為地殼的斷裂或產生斷層而形成的。在出現斷裂時,地表層的巨大地塊或整塊的巨大岩石被掀起。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內華達山脈就是長達400英裏,寬80英裏的大斷層地塊。

火山是由地下噴出的熔岩和灰渣組成的。火山一般呈錐形。山頂有一個大洞,地質學上稱之為火山口。世界著名的火山有美國的瑞尼耶火山、沙斯塔火山、胡德火山;還有日本的富士山和意大利的維蘇威火山。

海洋是怎樣成了世界屋脊的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高也是最年輕的高原,然而,它並非自古就為地球之巔。在陡峭的絕壁或在幽深的峽穀,到處可以找到古海洋動植物的化石,如三葉蟲、筆石等。這說明在遠古時代,青藏高原是一片汪洋大海。那麼,青藏高原是怎樣從海底升起成為“世界屋脊”的呢?

在2億8千萬年前,這裏有一個巨大海洋,除了阿爾金山地外,青藏高原的絕大部分地區是波濤洶湧的海洋,這個巨大的海洋,叫做“特提斯海”。從2億8千萬年前開始,青藏地區的地殼運動變得逐漸頻繁而強烈,陸地逐漸擴大,海洋麵積逐漸縮小。經過多次強烈的地殼運動,直到距今4000萬年前,西藏南部及喜馬拉雅山脈的狹長地區仍有海洋存在,曆史又延續了1000萬年,到了距今3000萬年前後,古特提斯海完全消亡,大海成了陸地,青藏地區作為完整的陸地出露海麵。

那麼,是什麼力量使滄海變成桑田呢?

原來在2億多年前,南方的大陸破裂解體,分成為許多塊體,向各個不同的方向飄移。撕開的裂口不斷擴大,形成海洋,印度洋就是由於裂口不斷擴張而形成的。其中有一塊體為印度板塊,而在印度板塊的北麵也有一巨大的塊體叫做歐亞板塊。大約從一億年前後開始,印度洋洋底的擴張加快,造成印度板塊迅速向北推移,並且在現今的雅魯藏布江一帶向歐亞板塊下麵俯衝,插入歐亞板塊的下緣,造成海消亡,大海變成了陸地。這次運動叫做喜馬拉雅山運動。

青藏高原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兩階段:一為成陸期,另一為上升期,即由陸地上升為高原,青藏高原的高度並不是與生俱有的,而是慢慢抬升的結果,現在的青藏高原的上升運動尚未中止,它仍然緩慢地繼續向上發展。正因為這個原因,喜馬拉雅山也以每年5~10毫米的速度在上升。

青藏高原仍在上升的證據很多,地殼上的活動地帶,往往有豐富的地熱資源、火山活動和頻繁的地震等等。青藏高原已查明的1000多處地熱區,形成一個強大帶,地熱帶的形成說明地殼下岩漿活動劇烈。青藏高原有一係列的火山,人們曾以為不會再有活動了,但1951年昆侖山區卡爾達兩火山群1號火山再度噴發,說明這些火山僅僅處於暫時休眠狀態。青藏高原從1950年以來發生多次強烈的地震,震級至少6~7級以上。最有說服力的證據是生物的化石。在青藏高原的6000米處發現長在百萬年前的櫟石化石,這種植物目前仍生長在2000~3000米的高度範圍,在高度5700米以上的地區是不會有這種植物生存的,這說明青藏高原仍在不斷地上升。

青藏高原是最高最年輕的高原,它仍以十分緩慢的速度上升,難道這種上升是永無休止的嗎?結論當然是否定的。正像特提斯古海一樣,它會從年輕到壯年直到老年消亡。不過這是幾億年或幾十億年以後的事了。

雲貴高原上的奇山異水是怎樣形成的

雲貴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廣泛,多奇山異水,景色秀麗。如在雲南彝族自治縣境內有一片高度不超過30~40米的小山,形如石柱,排列密集猶如石樹林海,這就是人們稱為“天下第一奇觀”的路南石林。又如雲貴高原東南的桂林、陽朔一帶,山奇水秀,風景美麗。漓江沿岸數百裏以山奇、水秀、石美、洞異而聞名於天下,桂林的山,形態千姿百態,有陡峭的群峰、林立的怪石。又如“天生橋”等自然景觀和自然奇觀。

那麼,雲貴高原奇特而美麗的自然景觀是如何形成的呢?原來在地質曆史上,雲貴高原大部分地區是海洋,沉積了大量的石灰質,形成了很厚的石灰岩。在2~3億年以前地殼上升,上升成為陸地。雲貴高原氣候溫暖濕潤,地表降水和地下水極其豐富。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而地下水中富含二氧化碳,所以地下水成為一種較強的溶劑,它能迅速分解石灰岩。分布較廣、厚度較大的石灰岩是形成桂林山水的物質基礎,如果石灰岩的分布與厚度較小,就會被完全或大部分溶解掉。無孔不入的水流向岩石中的裂隙溶透,逐漸溶蝕兩旁的岩石,這樣在地麵上就會形成許多凹下的“溶溝”和突起的“石芽”。隨著水的溶蝕作用發展,“溶溝”就會越來越寬,“石芽”變得越來越突出,千萬年之後就形成了密集排列的石柱,形成石林。那麼“天生橋”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原來是地下河流的傑作。地下河流溶蝕著石灰岩構成的岩體,往往是先沿著岩體內部的裂隙形成許多小溝、山洞,這些洞穴逐漸地擴大,在岩體的頂部會發生閉陷,這下地下河就成了地上河,如塌陷時隻有中間部分保留下來,就形成了“天生橋”。

石灰岩地區的奇特地貌景觀,被稱為岩溶,或叫做“喀斯特”。

怎樣預測地震

地震是一種經常發生的自然現象。據統計,地球上每年能測到500萬次大小地震,其中隻有5萬次是人們能覺察到的,有近千次會帶來破壞。如我國1556年的陝西8級地震,1976年我國唐山的7.8級大地震,對人類都是驚人的浩劫。現在科學工作者已經探索到了一些規律,地震可以逐步被認識、發現和預測的。例如1975年2月4日,在遼寧海域發生的7.3級大地震,由於震前發生預報,人們及時采取預防措施,使人畜傷亡很少。但也有不少是漏報和錯報的,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