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國的地形
怎樣分析我國的地形對我國自然地理環境和生產的影響
這一個問題,首先要明確我國地形的基本特征是什麼,然後,再分析我國地形特征對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的形成,特別是對氣候、河流特征的影響。地理環境特征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因而,最後分析地形對於人類活動的影響。
我國地形的基本特征,可以按照分析一個地區地形基本特征的方法,從地勢和地形種類兩個方麵去進行思考。在地勢方麵,我們可從中國地形圖上找出答案,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我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為第一級階梯;第二級階梯在青藏高原邊緣以東和以北,是一係列寬廣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下降到1000~2000米;第三級階梯在我國東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區,大部分地區海拔在500米以下。從地形種類上看,我國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種地形齊全,而且每種地形都占一定的比例,其中山地、丘陵、高原的麵積最廣,占全國領土麵積的2/3。
在掌握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分析它對於地理環境特征,特別是對氣候、河流特征的影響。從地勢這個方麵看,我國地勢西高東低,這就使海洋上的濕潤氣流得以長驅直入,到達大陸的內部,從而調節了氣候;西高東低的地勢還使許多河流沿著地勢自西向東流入海洋,如長江、黃河,一些東西走向的山脈成為大河的分水嶺,如秦嶺成為黃河和長江的分水嶺,南嶺成為長江和珠江的分水嶺,同時在地形階段交界處附近,形成較為豐富的水力資源。從地形種類這個方麵來看,我國地形多種多樣,互相交錯分布,這就形成了氣候的複雜多樣和河流的多種類型,而多種類型的氣候,又為發展多種經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地形類型中,山區麵積最大,占了全國麵積的2/3,從而使我國具有豐富的礦產、森林、水力等資源,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但是,山區地形複雜,氣候變化錯綜複雜,有些山區多山洪、泥石流等災害,自然條件比較惡劣,給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帶來一定影響,因此,全麵地認識山區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合理地開發利用山區資源,對於發展山區經濟及全國經濟都十分重要。
我國的地貌格局是怎樣的
宏觀的地貌格局,是指大的地貌單元,即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的排列組合與高低起伏形態,它們與地殼表層的構造形態關係密切相關,其中以山地的走向最為明顯。各種走向的山脈相互交織,把全國分成許多網格。
我國山脈的走向主要可概括為東西向、南北向、東北—西南向、西北—東南向以及弧形等五大類。
東西向山脈從北到南主要有三列:北列為天山、陰山,大致位於40°30′~42°30′N;中列為昆侖山、秦嶺,大致位於32°30′~34°30′N;南列為南嶺,大致位於24°~25°30′N。這三列東西向山地之間的距離大致相等,約8個緯度。
南北向山脈分布在我國中部,北方有賀蘭山、六盤山,南方有橫斷山脈,這列南北向山脈以東和以西的地貌格局截然不同。
東北—西南走向山脈,又稱華夏走向山脈,集中分布於我國東部,又可分為東西兩列,西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東列為長白山、遼東與膠東丘陵、東南沿海丘陵山地。在大陸以東,還有一係列島弧,除我國的台灣島外,還有北麵的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往南的菲律賓—巴拉望群島同屬一個島弧構造帶。這三列東北向山地之間和島弧的西側各有一列低窪地帶伴隨而生。在陸上的兩列,西為呼倫貝爾—烏珠穆沁高原,鄂爾多斯—陝北高原,四川盆地和滇東高原;東列為鬆遼平原、渤海、華北平原,江漢平原、廣西盆地和北部灣,在大陸與島弧之間的低窪地帶在我國境內的有東海和南海,往北延伸為日本海。這種三凹三凸的結構與東西向山脈相交織,形成網格狀,高原、盆地、平原、淺海均位於網格之中。
西北—東南向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部和西部,又稱西域向,如阿爾泰山、祁連山、博卡雷克塔格—巴顏喀拉山和喀喇昆侖山等。
弧形山脈,主要是喜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分布於青藏高原的南部。
我國西部地區的各種山脈走向相互交織,成菱形格狀,長軸近於東西。如準噶爾盆地、塔裏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和藏北高原等。
總之,我國地貌格局大致為網格狀分布。
怎樣選擇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時間
珠穆朗瑪峰像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巍然屹立在雄偉的喜馬拉雅山的群峰之上。珠穆朗瑪峰海拔為8848米,為世界最高峰。人們把這座名揚四海的世界最高峰和地球的南北極相提並稱為地球的“第三極”。由於它有舉世無雙的海拔高度,絢麗多姿的地形地貌,神奇莫測的自然奧秘,長期以來吸引著人們攀登探險,進行科學考察。三十多年來已有近300多名中國登山健兒登上了這地球之巔。
要想攀登這地球之巔,不是任何時間都行的,在天氣上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一是在八九千米高空處的風速要小於每秒20米(即風力不超過8級);二是不下雨雪或少有雨雪。這樣的天氣條件,在珠穆朗瑪峰地區每年隻在一定的時期才有。
經過長期的氣象觀測得知,珠峰地區一年無四季之分而有旱季、雨季之分。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為旱季,6月至9月為雨季。每年雨季到來時,從印度洋吹來的西南季風,籠罩了珠峰地區,天氣陰雨多雲,雷暴和降水非常頻繁,當然雨季對於珠峰地區來說也不是下雨,而往往大雪紛飛,能見度極低,看不清道路,新下的鬆軟深厚的積雪,也不利於攀登。每年旱季到來時,特別是11月到次年二月,氣溫極低,珠峰完全為強烈的西風所控製,風速極大。頂部八千米以上高空的風速有時達60米/秒。遠遠超過了12級台風的風速(12級台風風速為32米/秒)。狂風會吹起積雪和砂石,鋪天蓋地般襲來,攪得天昏地暗,打得人睜不開眼睛;狂風會撕裂、刮倒帳蓬,破壞登山營地;狂風的嚴寒會使登山運動員產生傷凍,凍壞手腳和臉部;狂風會使人站立不穩,造成滑墜,帶來危險。1924年,有兩個外國登山者在8500米的高度,被大風刮得無影無蹤了。
隻有在3月到5月或10月是過渡季節,這期間天氣比較溫和,降水和刮風相對較少。特別是5月氣溫顯著上升,風速一般在10~20米/秒之間,形成了最合適的攀登天氣。
所以,1953年5月人類首次征服珠峰;1960年5月中國登山健兒第一次從北坡登上了世界這一高峰;1988年5月,中國和日本、尼泊爾聯合登山隊,又創造了從南北兩側橫跨珠峰的壯舉,這具有曆史意義的三次登珠峰都選擇了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