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中國地理(二)(3 / 3)

地震是由於地殼中的岩層在地應力作用下,引起構造變動而產生的。那麼,地層應力的變化會引起地麵位移和地層內溫度、磁性、導電性等性能的變化,地下水位也會升降、變蝕、冒泡等。臨震前,還常有前兆:小震頻繁,悶雷般的轟鳴聲,從地下突然發出多彩的地光,雞、豬、魚、狗、老鼠等動物驚惶、反常。

科學儀器測出的資料及地震的前兆,都可以作為預報的根據。科學家還得根據各個地方的地質構造資料、地質曆史的記載等,來作出判斷。

日本東京大學的脅田寵認為,測定活斷層釋放出的氫氣多少,掌握活斷層的活動情況,是預測地震的新方法。他們把山崎斷層作為試驗地區,那裏經常有小震發生。從1978年11月到1979年進行了三次試驗。在活斷層上麵,及遠離活斷層的地方分別挖了11個小洞穴,蓋上橡皮蓋,用注射器吸取地下聚集的氣體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那些遠離活斷層的地下,測出氫氣的濃度和大氣中的濃度一樣,為0.5ppm。而在活斷層裏的氫氣濃度遠遠超過大氣濃度,記錄到了30000ppm的異常量值。他們認為這與活斷層的氫氣發生有關,氫氣的出現可能是活斷層移動,岩石碰撞,地下水碰到岩石斷麵,引起化學反應造成的。

最近,美國和俄羅斯國家的某些科學家在研究地震時,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從研究太陽活動著手,去尋找地震起因。他們發現,所有的大地震都是發生在太陽活動劇烈的時期,因此認為太陽以脈衝的形式影響地球周圍的大氣,引起大氣壓的特殊變化,破壞了大氣層的平緩,進而也破壞了地殼的平衡。根據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及其他地震活動頻繁的地區多年觀察的結果,氣壓的變化可能是地震觸發的因素。

泥石流是怎樣形成的

1981年7月9日淩晨,四川涼山利子依達溝的一次泥石流衝出溝外,將行駛在成昆鐵路上的兩輛機車、一節郵政車、一節客車及一部分旅客推入奔騰咆哮的大渡河中,死亡275人。這股泥石流毀橋覆車以後,再衝過大渡口,在幾分鍾之內就將寬120米、深十幾米的大渡河攔腰截斷,斷流達4小時之久。河水將沿岸農田、工礦淹沒,公路交通被阻斷達半年以上。可見泥石流的破壞力極大,嚴重地危害山區建設和人民的生活。

那麼什麼是泥石流呢?它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泥石流是某些山區常見的一種特殊的洪流。它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塊,爆發突然,來勢凶猛,發作時奔騰咆哮,傾刻間便可淹沒和衝毀大片土地。

泥石流爆發時,先是“轟—”地一聲巨響,接著如山崩地裂,大量的泥沙石塊在峽穀中劇烈崩塌,滾滾而下,峽穀中奔騰的激流攪拌著崩塌下來的泥沙石塊,仗著陡峭的山勢,沿著山穀深澗,像一條褐色的巨龍,一路上,不斷吞並兩邊的泥沙碎石,規模越來越大,氣勢凶猛異常。直到衝出山穀,流到平坦的地方,方才罷休。

泥石流的形成,一般要有三個基本條件。

1.流域內有豐富的碎屑物質。它們或者是巨大的冰川堆積、冰水堆積、或者是巨厚的洪積堆積、重力堆積。在地質構造複雜,斷層交錯,風化作用又十分強烈的山坡,也可能提供有巨厚的風化碎屑。

2.要有豐富的水分。水分可以浸潤固體的物質,使其呈流塑狀態並且減少與槽床的摩擦力,泥石流大多出現在暴雨集中或冰川融水豐富的地區。

3.要有適應的地形條件。上遊大多高山環抱,形成一個開闊的彙水區。中遊具有一段狹窄而陡峭的溝穀。由於通道狹窄,渲泄不暢,常可形成數米高的龍頭。下遊溝口,地勢平緩,是泥石流物質的停積地段。

泥石流在我國分布比較廣泛。但主要集中於西南、西北和華北的某些山地、黃土高原,在南嶺山地和台灣、海南島一帶也發生過災害性泥石流。一般來說,在山區建設中,如遇有特大泥石流,以避開為宜。目前交通部門在有小型泥石流危害的地區,常采用高橋台單孔橋梁的辦法排泄泥石流。此外,也可采用各種梯形攔壩,改變溝床比降,以減弱泥石流的活動。

四川盆地是怎樣形成的,它在地形上有什麼特征

四川盆地位於長江上遊四川省東部,四周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脈和高原所環繞,北麵是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西麵是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大涼山,南麵是大婁山,東麵是巫山。無論從構造還是從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它從震旦紀以來就是地殼比較穩定的大型拗陷區。晚三迭紀的印支運動中成為一個內陸湖盆,但範圍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積了厚達3000~4000米的紫紅色的砂岩和頁岩,因此人們又稱它為“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運動使盆地周圍褶皺成山,中間相對下陷,四川盆地的輪廓基本形成,並使盆地內部地層也發生大規模的變形。東部出現一組北東向的褶皺,稱盆東褶皺帶;中部形成穹窿構造,稱盆中穹窿帶;西部表現為沉陷,成為盆地沉陷帶,這為今天盆地的三個地貌區奠定了基礎。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周圍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對下陷,成都一帶下陷更深。同時,長江切穿巫山,滾滾東流,完成了統一的長江水係,使內流盆地轉變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麵積10萬多平方千米。盆地內部丘陵、平原交錯,地勢北高南低。由於地表形態的不同,以華鎣山、龍泉山為界,可分為三部分:①華鎣山以東為大致平行的川東嶺穀,由東北—西南走向的許多條狀山體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穀地中多低丘與平壩,海拔200~500米,是川東農業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華鎣山和龍泉山之間為方山丘陵。區內由於紫紅色砂頁岩傾角平緩,受切割後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對高度幾十米。當地勞動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層深厚的特點,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頂。③龍泉山以西為平原。稱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麵積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海拔約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開發較早,成為沃野千裏的“天府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