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中國地理(一)(1 / 3)

一、國土和人民

怎樣分析我國的地理位置對地理環境基本特征和農業生產的影響

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明確我國地理位置的基本特征;然後進一步分析我國地理位置對於地理環境基本特征,特別是對氣候特征的形成有什麼影響;最後,再分析地理位置對人類活動,特別是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關於我國地理位置的基本特征,應特別注意從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去分析和認識。從海陸位置看,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從緯度位置看,我國領土的四端為: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N多);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最東端——在黑龍江與烏蘇裏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E多);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73°E附近)。北回歸線橫穿我國南部的台灣、廣東、廣西、雲南四省區,這表明,我國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隻有在高山地區,有終年冰雪帶。

在掌握地理位置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地理位置對於地理環境特征,特別是對氣候以及人類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我國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從而使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具有較充足的熱量條件。從溫度帶的角度來看,我國不僅有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和亞熱帶,能夠生長多種熱帶和亞熱帶的經濟作物;還有廣大地區屬於溫帶和中溫帶,其熱量條件也可滿足多種農作物生長的需要。例如,需要較高熱量條件的水稻,種植範圍最北可達黑龍江省,棉花在新疆北部生長也良好。從海陸位置看,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使我國大部分地區處於東亞季風活動區,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重要特征,夏季風從熱帶和亞熱帶海區帶來了大量濕潤氣候,使我國東部和東南部廣大地區有豐沛的降水,能夠滿足多種農作物生長的需要。在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勞作下,東部季風區成為我國最主要的農耕區;在西北內陸和青藏高原地區,夏季風難以到達,降水稀少,氣候幹旱,不利於農作物的種植,但非常有利於牧草的生長,許多地方成為重要的畜牧區,隻有在山前、河邊、穀地等水源條件較好的地區,才適於發展耕作業。

怎樣記住我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和位置

記住我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和位置是我們在地圖上熟悉和掌握的最基本的中國地理知識。首先,要牢記我國省級行政區劃,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和4個直轄市,共有32個省級行政單位。然後,再從地圖上熟悉它們的名稱、形狀和位置。

在掌握32個省級行政區的位置時,首先應熟悉它們的不同形狀。我國不少省、自治區的圖形具有鮮明的特點,如山西省是明顯的平行四邊形,黑龍江省酷似一隻頭向西北的天鵝,山東省像一隻臥在地上的駱駝,台灣省是我國大陸東南海上的一隻“棗核”,甘肅省好似一個兩頭粗中間細的“棒骨”,等等。

其次,可以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方麵,分別掌握一些省級行政區的位置特點,如從緯度位置看,可以熟悉我國最北、最南的省區,北回歸線穿過的省區,北緯30°和40°穿過的省區等;從海陸位置看,可熟悉我國以島嶼組成的省,大陸沿海的省級行政區,距海最遠的省區等。另一方麵,還要注意從相互位置上來掌握一些省級行政區的特點,如我國哪些省區同俄羅斯或蒙古相鄰,我國哪些省區的鄰國最多,哪些省區的鄰省區最多,哪些省級行政區的鄰省區最少,等等。

在實際應用中,我們還常常遇到省級行政區的地域組合問題。例如從自然區劃的角度來說,32個省級行政區大致分屬東北、黃河中下遊、長江中下遊、南部沿海、西南、青藏高原、新疆和北部內陸等幾個地區;從行政區劃的角度來看,32個省級行政區分屬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和西北六個地區;從經濟發展水平的角度來看,省級行政區單位又分別屬於不同的經濟區。我們掌握省級行政區的這幾種地域組合,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牢記它們的名稱,而且也有助於掌握它們的位置。

總之,通過上述各種途徑反複觀察各個省級行政區的圖形特點和位置,才能逐步熟悉和掌握32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和位置。

我國省級行政區的簡稱是怎樣得來的

我國省級行政區簡稱的由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是取曆史上的地名做簡稱。例如,相傳上海境內的吳淞江(蘇州河)近海一段古稱行滬讀,所以上海市簡稱“滬”;河北省因古為冀州之地而簡稱“冀”;河南省位於古豫州一帶(中國古代設置九州:冀州、豫州、雍州、揚州、兗州、徐州、梁州、青州、荊州),故簡稱“豫”;甘肅大部分地區古代歸隴西郡統轄,故簡稱“隴”(也因甘肅境內隴山,現稱六盤山之西,謂隴西而得簡稱隴);山東省春秋時代部分地方為魯國領地,故簡稱“魯”;湖北省因清代省會武昌是隋以後鄂州的治所故得簡稱“鄂”;海南省古稱瓊州故得簡稱“瓊”;四川省因春秋時部分地方為蜀國領地,戰國時歸並於秦,秦置蜀部,故簡稱“蜀”;雲南省境內東北在戰國時為滇國故地,故得簡稱為“滇”;貴州省境內在秦時屬黔中郡,唐代時屬黔中道,故稱“黔”;陝西省在戰國時為秦國轄地,故簡稱“秦”;福建省古為閩越族居地,故稱“閩”。

第二種是在全稱中選取一個或三個字得名的。例如: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青(海)、台(灣)、西(藏)、甘(肅)、(四)川、雲(南)、貴(州)、陝(西)、新(疆)、浙(江)、寧(夏)、(北)京、(天)津、內蒙古(自治區)。

第三種是由境內重要河流,山脈而得名的。例如,安徽省境內西南部有霍山,又名皖山,故安徽省簡稱“皖”;福建省因為境內的閩江是本身最長的河流,故簡稱“閩”;湖南省境內有湘江縱貫全省而得簡稱“湘”。

我國華僑出國的曆史、地理背景及主要分布地區是怎樣的

華僑是指有中國國籍、長期僑居國外的中國公民。我國華僑總數約2000多萬,他們到國外謀生,這和當時出國的曆史、地理背景是密切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