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發展民族地區經濟
加強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建設,逐步消除曆史上遺留下來的民族間發展的不平等,乃是新時期我們黨和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根本任務。實現和加強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是事關國家命運的重大問題,也是我國四化建設中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關係到我們整個國家繁榮富強的宏觀布局。因此,應從戰略對策上加以考慮,以加速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1.要認清地區優勢。要加速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必須尋找與認清這一地區真正的地區優勢。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最大優勢在於能源和礦產資源豐富。以能源而言,那裏的水力資源蘊藏量占全國52.3%;新疆有極為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僅太陽能每年每平方米即有140~200萬大卡;新疆的煤炭預測遠景儲量為1.6萬億噸,居全國首位,石油則遍布新疆全區的幾個盆地,已探明的地質儲量為5.46億噸;內蒙古初步探明的煤炭儲量1900多億噸,列全國第二;青海西部油田和天然氣儲量也相當可觀;西藏的硼礦和鉻礦、廣西的錳礦、雲南的錫礦、貴州的汞礦等礦藏儲量均占全國第一,另有26個礦種在國內名列前十位。這些地區的礦藏,不僅儲量豐富,且其中不少品種品位高易開采。從全國看,我國能源和礦產資源主要集中於西部民族地區,它們的開發對我國今後10年經濟的全麵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2.選準突破口,進行重點發展。要加速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還必須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選準突破口,進行重點發展。突破口的條件應當是:有相當豐富的自然資源,且已有一定開發基礎,又便於開發;交通便利,與東部沿海和中部兩個經濟地帶聯係較為密切,又有同國外進行直接聯係的有利條件;經濟建設已初具規模,有較好的發展基礎,並備有經濟建設所需要的人才。據此,選擇內蒙古自治區作為突破口是比較適宜的。雲南省則可選擇煙草行業作為行業的突破口。
3.要把開發西部民族地區同全麵迅速發展東部地區密切地結合起來,也就是把東部地區經濟、科技和人才等方麵的各種優勢同西部民族地區資源方麵的各種優勢結合起來。這種東西結合,不僅是對內開發的發展方向,而且也是整個國家現代化建設全麵起飛的正確途徑。
此外,還應注意加大政策彈性,就是要求中央給西部民族地區各大省和自治區以更大的經濟發展的自主權力,中央製定的有關政策,在西部民族地區應允許變通執行。中央在製定全國性經濟發展計劃時,應充分考慮西部民族地區的特點,有些計劃確實難以執行的,亦應尊重地方意見,適時修訂。當然,西部民族地區各省區在製定、執行政策時,亦應從全國大局出發,服從大局的需要。
我國各民族是怎樣的
我國各民族地區分布上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大雜居、小聚居。
所謂大雜居,是指漢族與各少數民族人民插花式地雜居在一起。不僅在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中都有漢族居住,同時漢族也居住在55個少數民族人民相對集中的地區,表現為漢民族與各個少數民族大雜居的現象。另外,各個少數民族之間也有不少相互交叉式的雜居。所以,全國範圍內在各民族的地區分布幾乎找不到僅有單一民族的分布地區。例如江西省,是我國人口民族構成最為單純的一個省份,但省內也有佘族、回族人口數千人。民族構成複雜的雲南省,也沒有一個縣或市的居民是單一民族,這種大雜居的地區分布格局,有利於各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上保持密切聯係和相互幫助,亦有助於推動與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小聚居,指的是大雜居外,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少數民族人民相對集中,聚居於一定區域範圍之內的現象,如藏族相對集中聚居於西藏自治區,彝族聚居於四川涼山一帶,回族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維吾爾族聚居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蒙古族聚居於內蒙古自治區等。
各個少數民族相對集中的聚居地,主要分布在地廣人稀的我國西部地區,這是我國各民族地區分布的另一特點。它們聚居所在區域的自然環境,以山地、丘陵和高原為主。僅占全國總人口6.7%的各個少數民族人民,分布在占國土總麵積62.5%的國土上,那裏有廣闊的草原,每人平均擁有草地達1400多畝,幾乎相當於全國每人平均占有耕地麵積的一千多倍。回族人民聚居的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人口每人平均占有耕地54畝,為人多地少的四川成都平原地區農業人口人均耕地的180倍。而且那些地區又擁有比較富饒的自然資源,其開發利用的潛力巨大。尤其是綿長2萬多千米的我國陸地國界線上,多是各個少數民族聚居所在。因而無論是開發當地資源,或是鞏固邊疆地區國防,發展與繁榮這些地區的民族經濟,都同各族人民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充分發揮密切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