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中國地理(一)(2 / 3)

我國人民在國外僑居的曆史,最遲也能追溯到唐代,在唐代就有一定數量的華人移居中亞和東南亞等地。以後宋、元、明、清諸朝代也有許多華人出國僑居,尤以明末清初為多。總之,在鴉片戰爭之前,出國僑居的人數很少,是屬於自發性、小批而零散的遷居。但自鴉片戰爭以後,華僑出國的性質及規模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是因為帝國主義的入侵,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迫使沿海各地,尤其是福建、廣東兩省的廣大勞動人民,妻離子散,背井離鄉,大批流往國外謀生;還由於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者為了開發本國、掠奪別國資源,急需大批廉價的勞動力,所以,他們就到中國以“契約”的形式把大批中國人民騙到國外,為他們做苦力。

華僑的移出地區以廣東、福建兩省沿海一帶(泉州、漳州、廈門、潮汕、梅縣、廣州灣、南海等地)僑遷居民最多,有“僑鄉”之稱。此外,雲南西南部也有不少遷出者。

華僑的分布幾乎遍及世界各地,其中以東南亞各國最多,約占華僑總數的90%,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均在300萬以上,越南在50萬以上,柬埔寨、緬甸、菲律賓等國在20~30萬之間,其他則散居世界各地。華僑集中在東南亞的主要原因是:①美國、荷蘭等殖民主義者在東南亞大量發展橡膠等熱帶種植園和開采礦山、修築鐵路等,需要大量勞動力;②閩、粵兩省與東南亞隔海相望,地理位置毗鄰,曆史上早有往來,鄉民們對那些地區比較了解,且生活環境條件相似;③閩、粵兩省山多地少,從事漁業的人較多,當他們一旦被生活所迫不能忍受時,從事農業的人口易出海謀生。

我國華僑曆來具有高度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為我國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建國後我國人口是怎樣增長的

我國人口發展曾經經曆過一個增長相當緩慢的長過程。先秦時代的二千多年,全國人口一直在1000~2000萬之間;西漢時期將近6000萬;清統一中國後,乾隆六年,全國人口第一次突破1億;1840年鴉片戰爭時期,人口為4.12億;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人口為5.4億。

解放後,我國人口增長特別快,大體表現在這幾個方麵。

1.人口再生產類型逐漸向“低、低、低”型過渡。舊中國政治腐敗,經濟十分落後,人民生活極為貧困,人口再生產完全處於無政府狀態,屬於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高、高、低”類型。解放後,生產力得到了解放,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和醫療衛生事業的逐步提高和改善,致使我國人口增長在60年代末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形成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的“高、低、高”類型。70年代,由於大力開展計劃生育,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人口自然增長率也逐漸下降,人口增長過快的勢頭得到了控製,人口再生產呈現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低、低、低”型過渡的趨勢,為我國人口再生產實現良性循環創造了有利條件。

2.人口增長仍然過快。全國人口從1949年末的5.4億人增加到1990年的11.6億人,短短的41年內,人口激增6億多,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9‰。這樣高的增長速度,不僅超過歐洲、北美洲、日本等地區和國家的人口增長速度,而且也高於世界人口平均的增長率。這種過快增長一方麵是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共同作用的結果,另一方麵也是同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多年來屬年輕增長型密切相關的。

3.人口增長規模大。我國人口的增長不僅速度快,而且基數高,絕對量大。1949年時,人口達到5.4億多。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數,決定了我國每年人口增長的絕對量,增長規模必然很大。這樣巨大規模的人口增長量,不僅是目前必須嚴格控製人口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也增加了今後控製人口增長的難度。

4.人口增長地區差異明顯。從全國範圍看,大體是東部沿海各省、市人口增長速度較慢,中部各省處於中等速度,西部各省、區,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人口增長速度最快。從沿海到內地,多年來人口增長速度由低到高的格局,恰與經濟發展水平由高到低形成鮮明對照。增長較慢的有上海、北京、天津、遼寧、山東等省市,這些省市人口增長較慢的原因,大抵是由於城鎮人口比重大,人口遷入控製較嚴,計劃生育工作做得好,增長快的有寧夏、青海、廣西、甘肅、新疆、黑龍江等省、區,主要原因是這些地區多為少數民族聚居區,計劃生育開展較晚,生育政策較寬;其次,如黑龍江省份外來青壯年移民較多;三是有些省份計劃生育工作做得較差。

怎樣看待我國人口分布不均勻

1990年,中國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為120人,是世界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還要多。但我國人口分布極不平衡,東部多,西部少。東部沿海各省的平原地區,每平方千米達500~600人。西部人口密度則小,每平方千米達50人。中國的人口分布大體可從黑龍江省的黑河市到雲南省的騰衝縣劃一條直線。此線東南部人口稠密,麵積僅占全國總麵積的43%,人口卻占全國總人口的94%;西北部人口稀疏,麵積占全國總麵積的57%,人口隻占全國總人口的6%。

但是,不能認為,我國東部和西部人口分布不平衡是不合理的,因為一定地區的人口數量必須與當地的自然、經濟容量相適應,而不能脫離實際要求在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差異極其懸殊的我國國土上,去達到人口數量的均勻分布。我國東部地區自然條件比較優越,開發曆史比較悠久,水陸交通方便,經濟相對發達,勞動力資源利用潛力大,又能提供豐富的生活資料,故而人口容載量相對大一些是合理的,那裏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現狀,同稠密的人口狀況有其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的一麵。西部地區人口雖然如此稀少,但並不感到對勞動力十分缺乏。不過,也應看到,從長遠考慮,人口分布極不平衡的狀況,可能會給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帶來不利。東部地區人口分布過於密集,勞動力資源進一步開發利用的潛力將難以充分發揮;西部地區地廣人稀,自然資源豐富,如長期人少勞動力缺乏,也將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與延緩地區經濟的進一步開發;尤其是將來國家經濟建設的重點轉向西部地區時,人口過分稀疏的狀況,顯然將難以適應大規模開發的需要。因此,應當采取相應對策,逐步改善我國人口分布東西懸殊差異的狀況。其中可包括:從合理布局我國生產力著手,有計劃地引導人口由東向西合理遷移;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勵東部、中部地帶的有為青年,尤其是各種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前往西部地區,為開發建設邊疆作貢獻;並要有計劃地由東部、中部地帶引進一部分勞動力。此外,要積極改善西部地區農牧業生產條件、交通條件和物質文化生活條件,增強對東部、中部地帶人口的吸引力。預計進入下一個世紀後,隨著西部地區的大規模開發,中部、東部地區的人口將向西部地區遷移,加上當地較高的人口自然增長率,西部地區人口將以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幅度增長,我國人口分布東西差異懸殊的狀況將得到逐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