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世界地理(五)(1 / 3)

七、大洋洲

怎樣認識大洋洲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要認識大洋洲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分析。

1.大洋洲的經緯度位置較為獨特,大部分在東經110°至西經140°之間,北緯30°至南緯47°之間,它既跨日界線的東西兩側,又跨東西兩半球分界線(東經160°)的兩側,同時還占據南北兩半球。這樣的經緯度位置會使大洋洲內各地同時具有兩個不同的日期,南北的季節變化相反的特點。

2.從大洋洲的海陸位置看,它被太平洋和印度洋所環繞,與其他大陸遠隔重洋,這樣的隔絕、孤立的大陸,特別是澳大利亞大陸,自然條件單一,動植物的演化緩慢,所以至今還保持著許多古老動物,如低級的有袋類動物大袋鼠等。

3.由於大洋洲地處亞洲、拉丁美洲和南極洲之間,東西溝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是聯係各大洲的海、空航線及海底裏電纜通過之地。其中關島、中途島等皆為太平洋航線上的中途站,還有許多島嶼成了霸權主義的島嶼。所以,大洋洲在國際交通、通訊及戰略上,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另外,它又是離南極洲最近的洲之一,許多去南極考察、探險、捕鯨等活動的船隻多在此停歇增添航行中所需的物資。隨著考察、開發南極洲的熱潮到來,大洋洲的戰略位置愈加重要。也正因為這裏的地理位置重要,因此自地理大發現後,特別是16世紀以來一直是殖民主義、帝國主義角逐的場所,幾乎所有的殖民主義國家都先後插手過這個地方。

澳大利亞的經濟特征是什麼

澳大利亞是一個後起的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兩次世界大戰中,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擺脫了外商的競爭,經濟有了進一步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澳大利亞即進入了發達的資本主義行列。它的經濟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1.經濟實力增長較快。戰後澳大利亞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國家,尤其是70年代初以前堪稱為“黃金時代”。經濟實力迅速增長,社會地位就明顯提高了。澳大利亞戰後經濟發展較快的主要原因是戰爭中不僅未遭破壞,反而經濟又得到新的發展;重視智力投資,善於吸收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移民大量增加;自然資源豐富;各類企業的經濟利益和自主權得到法律保護,有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等等。

2.部門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戰前,澳大利亞是以農牧為主的國家,工業因受英國商品的競爭而發展緩慢。戰後農牧業又有進一步發展,但發展最快的是工礦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所以澳大利亞被稱做“騎在羊背上”和“坐在礦車裏”的國家。

3.壟斷資本進一步加強。與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澳大利亞壟斷資本形成較晚,但發展較快,戰前即控製了主要經濟部門,戰後又進一步發展,現已成為高度壟斷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國民經濟中,大壟斷資本和外國壟斷資本相結合,操縱了國家的命脈。

4.外國資本大量湧入。澳大利亞是外國資本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特別是60年代後期以來,每年都有大量外資流入國內。它們已與國內壟斷資本結合在一起,控製了澳大利亞經濟的主要部門,特別是汽車、石油、采礦等部門被外國資本所控製。

5.嚴重依賴國際市場。澳大利亞許多經濟部門的產品出口率高,特別是農牧礦產品大都為出口服務,所以國際政治局勢、經濟形勢及市場行情如何,對澳大利亞的經濟形勢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都將產生極大影響。

6.生產分布極不平衡。澳大利亞的經濟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區,尤其是東南沿海一帶。而廣大內陸地區,生產很落後,僅有零星的采礦業和粗放的畜牧業,甚至至今還有許多地方未被開發。

澳大利亞氣候、植物分布呈半環狀,這是怎樣形成的

澳大利亞和非洲、南美洲都屬熱帶大陸,但又有別於這兩個大陸,具有其獨特之處,它的氣候、植物呈半環狀分布。這是在其所處緯度位置及大陸輪廓、地形、洋流、氣壓與風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形成的。

澳大利亞介於南緯10°45′~39°08′之間,南北跨28°23′,是跨緯度最少的一個大陸,南北間溫差小,氣溫分布比較簡單,南回歸線橫貫大陸中部,99%的麵積屬於熱帶和亞熱帶,全年氣溫都比較暖熱,少雨區和沙漠的麵積特別廣。澳大利亞大陸輪廓比較完整,增加了內陸離海的距離,最大達1500千米以上,影響了海洋氣流深入內陸。另外,整個輪廓又是東西長、南北窄,擴大了東南信風帶控製的麵積,內陸又無廣大河湖等水麵調節,使大部分地區更加幹熱。在地形上,廣大的中西部地區較低平,起伏不大,氣旋回轉少,天氣穩定,很難致雨,使廣大的中西部氣候差異變小。另外,東部高大的山地南北長4500千米、高1000多米,東坡陡西坡緩,又緊逼東海岸,阻擋了東南信風從東南太平洋上帶來的暖濕氣流,使東坡多雨,西坡幹旱少雨,縮小了東部多雨區的麵積,擴大了西部內陸幹旱區的範圍。中部平原縱貫南北有利於南北氣流之運行,使中部內陸盆地並不是滴雨不下的沙漠之地。澳大利亞周圍的洋流,在大陸北部沿岸為北澳暖流,東部為東澳大利亞暖流,影響大陸北部和東部沿岸增溫增濕成為多雨區。南部沿海為西風漂流,西部沿海為西澳大利亞寒流,影響了澳大利亞南部沿岸的少雨和西部沙漠的形成。從大氣環流來看,澳大利亞大陸夏季氣壓帶南移,大陸北部為熱低壓中心,南回歸高壓帶位於大陸南部,故北部吹西北季風,炎熱而多雨;大陸中部和南部都吹東南信風,炎熱而幹旱;隻有大陸東部山地東坡為迎風坡,有較多的降水。冬季氣壓帶北移,與陸上冷高壓相結合,高壓中心位於大陸北部內陸,大陸上大部分地區為高氣壓所籠罩,風從高壓中心向外吹,所以幹燥少雨,隻有大陸西南角和東南角吹海上來的西風,多氣旋,天氣濕潤多雨,東部山地東坡仍為迎風坡,有較多降水。所以從年降水量的分布來看,就成了北、東、南三麵多雨,向內陸和西部逐漸減少,即呈半環狀分布,隨著降水量和氣候帶的半環狀分布,植物帶也呈半環狀分布,由森林帶向內陸逐漸過渡到草原帶和沙漠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