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世界地理(四)(1 / 3)

五、北美洲

五大湖是怎樣形成的,它們有哪些特點

五大湖是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五個相連湖泊的總稱,它們從上而下依次為蘇必利爾湖、密執安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五大湖的湖盆主要由冰川刨蝕而成。第四紀冰期時,五大湖區接近拉布拉多和基瓦丁大陸冰川中心,冰蓋厚2400米,侵蝕力極強,原有低窪穀地的軟弱岩層逐漸受到冰川的刨蝕,擴大而成今日的湖盆。當大陸冰川後退時,冰水聚積於冰蝕窪地中,便形成五大湖的水麵。

五大湖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總麵積為24.5萬平方千米,總蓄水量2.21萬立方千米,約相當於密西西比河年徑流量的40倍,有“北美地中海”之稱。其中蘇必利爾湖麵積廣達82680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五大湖除密執安湖屬美國外,其餘均為美、加兩國所共有。

2.湖麵自西向東逐級降低,各湖之間有水道相連,因岩島、石礁或崖壁的橫亙,水道中多急流和瀑布。在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間,河水自石灰岩崖壁處陡降,形成落差為51米的著名的尼亞加拉大瀑布。

3.五大湖水量豐富,水位穩定。在安大略湖出口處年平均流量為7100立方米/秒。注入五大湖的河流不多,湖水補給主要依賴雨雪,水位穩定,年變幅僅30~60厘米。

4.冰期較長。五大湖每年有4~5個月的結冰期,冰期內船舶停航,影響航運。

5.五大湖水係是世界上最大的內河航運係統之一。為了溝通湖間不等的水位,對聯絡水道和出水道進行竣深,不僅各湖之間可通商船,而且湖群東北與聖勞倫斯河,南與密西西比河之間也有運河相連,形成一個龐大的航運體係。

北美洲的地形結構對氣候有什麼影響

北美洲以三大南北縱列帶為特征的地形結構,對於大陸氣候的分異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影響最顯著的是西部科迪勒拉山係,它由三重山脈和一係列山間高原、盆地組成,不僅高度相當大,寬度也很大,沿海又缺乏深入大陸的海灣。因此,科迪勒拉山係一方麵成為極地太平洋氣團向東侵入的重要障礙,使溫和濕潤的海洋性氣候僅局限於北緯40°以北的西岸,處於背風位置的山間高原和山間盆地成為半幹旱和幹旱氣候;另一方麵,極地加拿大氣團和熱帶墨西哥灣大西洋氣團,由於科迪勒拉山係的阻擋也不能西侵,因而隻能活動於大陸的中、東部。科迪勒拉山係的東部落基山也是大陸東、西部之間氣候上的重要分界線,它不僅導致東、西部的降水量大不一樣,對氣溫也有一定影響。

落基山以東為中部平原地帶,地勢低平坦蕩,無東西向山脈阻隔,向南北開敞,並有哈得孫灣、五大湖、密西西比水係、墨西哥灣等水域相互貫通。這樣的地形條件有利於南北秉性不同的氣團暢行無阻。冬季,幹冷的極地加拿大氣團可徑直南下,造成寒潮天氣,使當地氣溫驟降;夏季,熱帶墨西哥灣、大西洋的溫濕氣團可自由北上,直達哈得孫灣沿岸,帶來悶熱多雨天氣。中部平原成為南北冷暖氣團交綏、爭逐的場所,氣旋活動頻繁,冬季尤為活躍。因此,中部平原天氣多變,是北美洲氣溫和降水季節變化最大、大陸性氣候較強的地區。

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高度和寬度都不大,山脈的連續性也較差,並不構成氣候上的顯著界線,但對局部地區的氣候仍有很大影響。例如阿巴拉契亞的西北坡,冬季麵迎經過五大湖地區並略有變性的極地加拿大氣團,往往形成大雪;山地南部因高度較大,對熱帶墨西哥灣、大西洋氣團產生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成為北美洲多雨區之一。

楓葉為什麼成為加拿大的象征

加拿大地處寒溫帶和寒帶,大部分領土在北緯47°以北。但東南部氣候溫涼,降水充沛,滿山遍野生長著楓樹。秋天,火紅的楓葉給大地披上了盛裝,金風蕭颯,樹葉燦如朝霞,十分瑰麗,令人陶醉。加拿大人對楓葉懷有深厚的感情,視美麗的楓葉為國寶。同時加拿大人喜歡楓樹。在加拿大十來個楓樹品種中,著名的是糖楓和黑楓,它們的樹液如香甜的奶汁,含糖量為0.5%~7%,有的可達10%。在樹幹上打個洞,就可采取到楓樹糖液。一株樹齡15年以內的楓糖樹,每年可產糖5斤左右,並可連續產糖50年以上,加拿大每年可從楓樹汁液中得到3萬多噸糖。楓樹糖漿是兒童們最喜歡的一種食品。每年三四月是收割楓樹糖液的季節,屆時,加拿大人舉行盛大的聚會,慶祝一年一度的“楓糖節”。加拿大人喜愛楓樹,楓樹葉是加拿大的國花,在莊嚴的國旗中央繪著一枚巨大的紅色楓葉圖案,楓葉成了加拿大的象征。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楓葉圖案比比皆是。在商店裏,到處可以看到印著鮮紅楓葉圖案的書刊、用具和手工藝品;就是在小學、幼兒園裏也常常會從孩子們的畫本或作業中發現它;有的人甚至在衣服上也印上一片楓葉;各地出售的紀念品也多用楓葉作為藝術裝飾圖案。因此,加拿大有“楓葉之國”的美稱。

星條旗上星星數目的變化和美國的領土擴張史有怎樣的聯係

美國國旗通常被稱為“星條旗”,因為它是由13條紅白相間的條紋和50顆白色五角星組成的。它不僅象征著行政區域的劃分,而且記載了美國領土擴張的曆史。1775年,當北美大西洋沿岸13個英國殖民地的人民發動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開始時,沒有統一的旗幟。1776年7月4日美利堅合眾國成立,確定國旗的形式是:旗底為紅白相間的13道條紋,左上角鑲一藍色長方形,上麵綴著13顆白色五角星,條紋和白星都代表當時爭取獨立的13個殖民地。

從19世紀開始,美國統治階級用強行購買、恫嚇威脅、武裝顛覆和發動戰爭等手段進行領土擴張,國旗上的星條隨之增加。1803年美國趁英法爭奪海上霸權和法國侵略軍在海地慘敗之機,用1500萬美元購買了法國的殖民地路易斯安那。第二次獨立戰爭結束後,美國轉向西部拓展,侵占印第安人的大片土地。到1817年密西西比州加入聯邦時,美國國旗上的紅白條紋已增加到20道,星星達20顆。1818年4月4日,國會通過一項法案規定:國旗上的條紋固定為13條,代表發動獨立戰爭並取得勝利的13個殖民地,白星隨州的數目的增加而增加。1818年美國向英國購買了位於今北達科他州的一部分土地。1819年又從西班牙手中得到早已被美國占領的佛羅裏達。1836年它先策動原屬墨西哥的得克薩斯省獨立,隨後又於1845年吞並得克薩斯,成為美國的第28州。1846~1848年的侵墨戰爭,又迫使墨西哥“出售”其領土的一半,包括現在的加利福尼亞州、亞利桑那州、內華達州、猶他州、科羅拉多州和新墨西哥州的一部分。19世紀中葉,美國侵略擴張的矛頭從美洲大陸指向海外。1867年,美國用720萬美元從沙皇俄國手中購買了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1898年又吞並了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阿拉斯加和夏威夷長期作為美國的屬地,1959年成為“海外州”。至此,美國國旗上的白星已增加到50顆了,領土麵積也從獨立時的330萬平方千米擴大到936萬平方千米。

移民對美國的形成和發展起了怎樣的作用

美國是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也是大國中最年輕的國家,而在她的發展曆史中,移民起著重大的作用。四百多年前,美國大部分地區還是草莽未辟的處女地,從16世紀起歐洲人開始向北美移民。起初這裏隻是英國的殖民地,到了18世紀70年代,美國人民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英獨立戰爭,並取得了偉大勝利,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在獨立戰爭中移民是革命的生力軍,可以認為,沒有移民就沒有美國的誕生。獨立後,特別是南北戰爭後,美國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而在南北戰爭中黑人移民又是革命的生力軍。如果沒有黑人的奮起,就不會有北方的勝利。由於北方的勝利,使南方的奴隸製得到蕩滌,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19世紀80年代,美國躍居資本主義世界工業國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