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除了一定的曆史條件、經濟原因以及自然地理條件外,移民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自美國建國以來,從世界各地移居到美國的人大約5000多萬。這些移民大部分來自歐洲,一部分來自美洲的其他國家以及亞洲、非洲和大洋洲國家。大量的移民湧入美國,對其人口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西部廣大地區的開發以及工業勞動力的源源不斷補充,促進了美國各地區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幾千萬移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進行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美國化”把移入的人口融合成為統一的,操英語的美利堅民族。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還將各自的生產經驗帶來美國,相互融合在一起,促進了美國各地的經濟發展。移民中還有少數抱著發財目的而來的資本家,他們帶來了發展經濟的資金。
20世紀以來,美國經濟的發展水平一直居於世界列強的領先地位,這與移民的努力也是分不開的,特別是美國采取多種措施吸收大量專家、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移居美國,這些移民對美國科技和經濟的現代化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以自然科學六大基礎學科為例,1776~1960年間共有近600名美國科學家進行了具有世界影響的重大發現、發明和創造,其中就有近百人是國外出生移居美國的,還有許多人是國外移民的後裔。又如在1967~1973年間的美國移民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就有7萬名,等於一次大規模的技術引進。
因此,可以說,沒有移民就既不會有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和美利堅民族的形成,也不會有美國生產和科技的發展以及今天高度現代化的經濟和文化。
六、拉丁美洲
南美洲的地理位置對氣候有什麼影響
南美洲位於西半球的南部,除大陸西北通過狹窄的巴拿馬地峽與北美洲相連外,均為大洋所環抱。東瀕大西洋,北瀕加勒比海,西臨太平洋,南隔德雷克海峽與南極洲相望。
南美大陸北寬南窄,略似三角形。位於北緯12°25′~南緯55°59′,西經34°46′~西經81°20′。該洲南北跨68個緯度,最長距離達7150千米;但大陸的主要部分位於北緯10°至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範圍內,南緯5°是大陸最寬處,達5150千米。南回歸線以南,大陸顯著收縮,南緯40°處大陸寬僅600~700千米,南緯50°~55°之間則在400千米以下,因此南美洲屬亞熱帶和溫帶緯度的地區相當有限。
緯度位置決定著一地區的太陽輻射狀況、在大氣環流中的地位以及環流氣團的特性等。南美洲的地理位置及其大陸形狀,決定了熱帶氣候類型在該洲占絕對優勢,特別是赤道多雨氣候和熱帶幹濕氣候範圍最廣。年獲得的太陽輻射總量為140~160千卡/平方厘米,輻射平衡常年處於正值;在全球行星風係中,主要隸屬於東北信風帶和東南信風帶與赤道輻合上升帶。加以南美洲除西北隅與中美地峽相連外,均為大洋環抱,所以信風來自大洋,以盛行濕潤海洋氣團為主,造成南美洲熱帶領域內幾乎不存在像非洲撒哈拉那樣的大陸性沙漠。這是南美洲氣候具有溫暖性和濕潤性特點的重要原因之一。南美洲自南回歸線以南,大陸顯著變窄,至南緯52°已近大陸尾閭,這不僅使亞熱帶和溫帶氣候類型大受局限,而且缺乏水平地帶的亞寒帶大陸性氣候,更無極地長寒氣候和極地冰原氣候。
巴拿馬運河在世界航運和戰略上具有什麼意義
在美洲中部有一塊狹窄的地段,猶如西半球陸地的蜂腰,這就是巴拿馬地峽,穿過地峽的最窄處開辟了一條大運河,即為巴拿馬運河。巴拿馬運河是除蘇伊士運河之外的又一條舉世聞名的國際人工水道,它把浩瀚的太平洋與碧波蕩漾的大西洋溝通起來,並且習慣上它又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線。
巴拿馬地峽地勢起伏,山巒重疊,而在蜂腰部分有一個較大的天然湖——加通湖,利用加通湖作為自然航道,在湖的兩側開鑿運 河就能溝通兩大洋。但加通湖湖麵水位高於海平麵26米,同時運河連接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水位相差也較大,高潮時可差5~6米,因此不能建像蘇伊士運河那樣的海平麵式運河,而必須建水閘式運河,以調整水位差。巴拿馬運河是世界最大的水閘式國際運河,船隻行在其中,必須借助運河內水閘水位的升降和岸上電氣機車的牽引,翻上爬下,猶如陸地上的車輛跨越拱型大橋,因此人們形象地把它比作一座水橋。這座水橋包括三組水閘,每座水閘內都有兩條航道,可同時通行同向或相向航行的兩艘船隻,互不影響,頗有點類似陸地上的複線鐵路。運河全長81.3千米,一般船隻需在河中行駛16小時。
在巴拿馬運河鑿通前,大西洋和太平洋間的航行必須繞道南美大陸南端狹窄而曲折的麥哲倫海峽或常有風暴的合恩角。運河的開通可使兩洋沿岸的航程縮短5000~10000多千米,並減少了航行的危險性。從1914年運河正式通航,到1979年的65年中通過運河的遠洋船隻已達50多萬航次,目前每年約有60多個國家的一萬四五千艘輪船通過運河。在軍事上,巴拿馬運河大大便利了兩洋間軍用船艦的調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經由運河的軍艦達5300航次,軍事供應船艦8500航次。因此,巴拿馬運河不僅在國際航運和貿易上是捷徑通途,而且在軍事上也是戰略要道。
南美洲的地形對氣候具有什麼影響
南美洲的地形結構和北美洲大體相似,從東向西也存在著三個南北縱列帶:東部高原,中部平原,西部安第斯山區。
地形對南美洲氣候的影響最明顯的要算安第斯山了。首先,由於它南北縱列、聳高峻拔和偏居西岸,構成了氣團運行的障壁,對來自太平洋的氣團起了很大的阻滯作用。在南緯30°以北的低緯地帶,山勢高竣,它阻止了太平洋氣團的向東侵入,隻在少數的情況下,當冬季冷氣團特別強有力時,向東可以越過安第斯山。在南緯35°以南,雖然山體高度減低,山勢也不及北部寬闊連續,太平洋氣團可以進入東部地區,但當越過山嶺以後,水氣已大都消失,很少能給予濕潤的影響。安第斯山也是促成南美西岸各氣候類型呈南北方向延伸的主要因素。其次,安第斯山對於降水的分布也有重要影響。在西風地帶,它對飽含濕氣的氣流起著抬升作用,導致豐富的降水。例如哥倫比亞西岸、安第斯山低緯東坡以及南緯40°以南的智利西岸等,都是南美洲的多雨地帶。而在背風地帶,例如地處安第斯山南段以東的巴塔哥尼亞高原,由於西來的氣流產生了焚風效應,水汽消失,很難致雨,這是南美洲中緯大陸東岸形成幹旱和半幹旱氣候的主要原因。第三,安第斯山本身在氣候上表現了多樣化的垂直帶,北段安第斯山,特別是在赤道附近,由於高度大,垂直帶發育最為完整,從低坡的赤道多雨氣候直至高山冰原氣候,類型齊全,其中雪線(4600~4800米)以上的冰原氣候,是世界上熱帶範圍內麵積最大的。中段安第斯山,由於降水量少,雪線很高(6000~6300米),山地幹旱與半幹旱氣候得到廣泛發展。南段安第斯山位於中緯西風帶,降水豐富,雪線低至1000~1200米,南端火地島一帶甚至在500~700米,有利於冰川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