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世界地理(三)(1 / 3)

非洲的“糧食危機”是怎樣形成的

非洲發展糧食生產的條件比較好,大部分國家過去糧食自給有餘,如埃及、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和埃塞俄比亞等都曾是糧食出口國。然而現在的非洲卻是一個缺糧的大陸。現在約有五分之四的國家和地區糧食不能自給,上億人營養不良,幾千萬人受到饑餓的威脅。盡管許多國家獨立後采取了一些措施發展糧食生產,但由於原有基礎太薄弱,單一種植沒有根本改變,糧食增長速度緩慢,缺糧問題依然嚴重。造成非洲嚴重缺糧的最根本原因是長期殖民統治的結果。現簡要分析如下。

1.人口增長過快,糧食供不應求。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大陸之一,比糧食增長速度還快,如70年代人口增加1/5以上,而糧食產量僅增1/10,人均占有糧食不僅未增加,反而有所下降。

2.生產方式落後,糧食產量低而不穩。前資本主義的土地占有製,都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生產方式原始,生產技術落後,經不住天災人禍的襲擊,糧食生產低而不穩。非洲是世界上糧食單產水平最低的一個洲,加上自然災害頻繁,每次旱、蟲、鼠災來臨,都造成糧食歉收,大批人畜死亡。

3.戰爭、內亂時有發生。非洲的政局動蕩不穩,成為風雲多變的大陸。據西方統計,50年代初至1980年有36個國家發生了60次政變和100多次未遂政變,還有20多場各種武裝衝突,不少國家社會動蕩,罷工罷課等不斷發生。戰爭、動亂導致農田荒蕪,糧食減產;難民增加,使鄰國糧食供應困難。

4.對糧食生產重視不夠,措施不夠有力。有些國家雖然提出盡快實現“糧食自給”的口號,但實際上並未付諸於行動,沒有采取有力措施,仍把發展的重點放在某些農礦產品生產上。有的國家雖有措施,但由於封建勢力和新老殖民主義的阻撓,也未能很好實施。另外,有些國家製定的發展農業生產的政策有損農民利益,加上管理不善,農民積極性不高,使糧食生產緩慢。

另外,由於生活水平低,食物構成中動物性食品比重很小,增加了糧食消費量。加上經濟落後,無更多的外彙購買糧食,因此,糧食供應緊張。

北非具有怎樣的特點

北部非洲與其他地區相比,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1.與亞歐關係密切,和非洲其他地區幾乎隔絕。北部非洲絕大部分位於撒哈拉沙漠北側,瀕臨地中海,自古以來即與西亞、南歐有著密切的聯係,經濟、文化、宗教、風俗習慣等頗受亞歐影響。本區約有80%的人口為阿拉伯人,加上其他方麵的一些共性,人們常把它與西亞絕大部分國家合稱為“中近東”、“阿拉伯國家”;這裏與地中海北岸在自然景觀、文化、經濟等方麵,也有許多相似之處。由於撒哈拉沙漠的阻隔,本區與非洲其他地區聯係反倒不夠密切,存有許多明顯差異。

2.熱多水少。按照自然條件,可把北部非洲分成兩部分,一是阿特拉斯山區,氣候屬地中海型,降水不豐,河流多間歇河,呈草原景觀;二是撒哈拉沙漠,占據絕大部分地區,氣候幹燥,沙漠戈壁廣布,這裏熱量資源極為豐富,日照時間長,在水利條件適當配合下,可發展棉花、水稻等作物,另外,沙漠中礦產資源豐富。

3.非洲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北部非洲的麵積、人口各約占全洲的1/4,而國民生產總值則占1/3以上,遙居各區之首,人均占有量高於全洲平均的一半。這裏礦產資源豐富,采礦業比較發達,其產值占全洲的47%以上,石油、天然氣、磷酸鹽分別占全洲總產量的60%~90%,在世界上也有一定地位。製造業規模、產值僅次於南部非洲,其中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在非洲國家中分別居第二、三、五位。區內沙漠廣布,墾殖指數為各區最低者,但灌溉農業發達,灌溉麵積占全洲的70%,加上耕作製度和技術水平比較先進,產量較高,在洲內占有顯赫地位,以盛產棉花、小麥及地中海果品等出名。

蘇伊士運河的開鑿對埃及的經濟與世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蘇伊士運河是在埃及東北部蘇伊士地峽上開挖的一條世界著名的人工河道,扼亞、非、歐三洲的交通要衝,是溝通地中海與紅海,進而連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國際貿易航道。它於1859年4月開工,1869年11月正式通航,曆時十年八個月,為挖通運河,約有12萬埃及人喪生。運河北起塞得港,中間穿過提姆薩湖、大苦湖和小苦湖等,南止蘇伊士灣頂端的陶菲克港,長161千米,加上伸向地中海和蘇伊士灣的河段,總長173千米,經過近年來擴建,現能通過吃水深20米、載重26萬噸和空載70萬噸的超巨型輪船。為方便運河兩岸往來,埃及於1980年修建了長達5912米的蘇伊士運河水下隧道,成為連接亞非兩洲的重要紐帶。

蘇伊士運河的開挖通航,大大縮短了歐洲、北美至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的航程。從歐洲大西洋沿岸通過地中海—蘇伊士運河—紅海到印度洋,比繞道好望角縮短航程5500~8000千米,而對黑海沿岸國家來說,則縮短一萬千米以上。航線短,縮短航期,使運費降低,由海灣到歐洲的油輪運費比繞非洲南端約減少30%。同時,船隻通過運河比過“風暴之角”——好望角要安全得多。因此,蘇伊士運河很快成為世界最繁忙的航線,每年都有100多個國家的二萬多艘船隻通過這裏,亞歐海運貨物80%、世界油船運油噸位的1/4都經過這條人工河道。蘇伊士運河在埃及的經濟活動中更具有特殊意義,一方麵提高了埃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另一方麵也增加了收入。船隻通過運河除噸位繳通行費外,還要付引水、航標等費用。近年來運河每年為埃及增加外彙收入約7億美元,平均每天近200萬美元。運河收入與石油、僑彙、旅遊一起並列為埃及的四大財源。

埃及人民用血汗和生命在自己的土地上開挖的這條“東方偉大的航道”,卻長期被帝國主義霸占著,成了它們進行經濟掠奪和軍事侵略的工具。運河建成後法國把持了經營權,自1882年開始,英國霸占運河達74年之久,成了英國的“東方生命線”。1956年埃及宣布將運河收歸國有,使其獲得新生。然而由於中東局勢不穩定,運河時常被關閉,如1967年6月中東戰爭後,運河成了埃及、以色列對峙的前線,迫使埃及關閉運河8年之久,1975年6月才重新開通。

尼日利亞是怎樣成為西非的“天府之國”的

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麵積廣大、人口眾多、物產豐富,有西非“天府之國”稱號。它位於西非東南部,尼日爾河的中、下遊,南臨幾內亞灣,西、北、東三麵分別與貝寧、尼日爾、乍得、喀麥隆接壤。尼日利亞是非洲古國之一,1960年獨立前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殖民統治達100多年。

尼日利亞礦產資源豐富,尤以石油、天然氣最為突出,探明儲量分別為23億噸和1.1萬億立方米,均居世界前列,在非洲居第二位。錫、铌、鐵、鉛、鋅等儲量也不少。獨立以來,尼日利亞經濟發展較快,經濟部門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工礦業,特別是石油工業迅速增長,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由獨立初期的1%上升到現在的25%,進入了世界主要產油國行列。尼日利亞的石油業具有油田多並多緊鄰油港、油層壓力穩定、回采率高、海底石油產量大等特點。由於石油業的興起,帶動了現代工業的迅速發展,包括煉油、機械、鋼鐵、建材在內的重工業發展較快。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始終保持在5%左右。前些年由於忽視了農業生產,使其發展緩慢,造成了工農業比例不夠協調,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964~1965年的63%銳減為1979~1980年的23%。農業生產薄弱,不僅糧食要大量進口,而且近年來傳統的油棕和花生有時也不能自給了。油棕、可可、橡膠為該國傳統的三大熱帶作物,其產量一向居世界前列,但近20年來發展停滯,在世界上的地位遠不如以前。總之,尼日利亞是西非經濟實力較強的國家,1981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670美元,在西非17個國家和地區中居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