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世界地理(二)(1 / 3)

亞洲的水係是怎樣分布的,它與地形、氣候有什麼關係

由於亞洲麵積廣大,地形結構獨特,氣候複雜,使亞洲水係發育和分布也具有顯著的特征。

1.水係結構呈輻射狀。亞洲的地形結構是中部高四周低,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聳立於中南部,亞洲的大部分山脈都從這裏分散出去。因而亞洲水係分布受地貌結構的製約,也呈不勻稱的輻射狀;並以荒漠為中心,由帕米爾高原、阿爾金山脈、蒙古高原東緣、阿爾泰山山脈、哈薩克丘陵、土爾蓋高原以及伊朗高原南緣的山脈 ,圍成廣大的內陸水係。內陸流域外圍是外流水係,由朱格朱爾山、外興安嶺、雅布羅諾夫山脈、薩彥嶺、哈薩克丘陵等圍成的向北冰洋傾斜的北冰洋流域;大興安嶺,橫斷山脈以東,為太平洋流域;喜馬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和托羅斯山脈以南,屬印度洋流域。另外,還有少數短小河流分別注入黑海和地中海。

2.長河數量多。亞洲區域遼闊,許多河源遠離海洋,形成長河。流程在4000千米以上的河流共七條,鄂畢河(5570千米),葉尼塞河(5940千米),勒拿河(4270千米),是北冰洋流域的長河;黑龍江(4350千米),黃河(5464千米),長江(6300千米),湄公河(4500千米),是太平洋流域的大河。就是中亞的內陸錫爾河(2991千米)也比歐洲的多瑙河(2860千米)長一些。

3.內陸流域廣大。亞洲內陸流域麵積約1770萬平方千米,占全洲總麵積的40%,這個比率在世界各大洲中僅次於澳大利亞。所以形成廣闊的內陸流域,主要是受地形和氣候影響的結果,同時,與第四紀地質史也有密切關係。內陸水係多分布在中亞、西亞閉塞的山間高原、盆地與低地,這些地區多是年降水量小於300毫米的幹燥荒漠和半荒漠地帶。亞洲地域遼闊,幹旱的內地距海遙遠,也是內陸流域麵積廣大的原因之一。第四紀大冰期後,鄂畢河、葉尼塞河改道北流,過去向南流的舊河道逐漸幹枯,成為遺跡,促使中亞地區向幹燥的內陸荒漠轉化。

資源貧乏的日本戰後經濟是怎樣迅速發展的

日本國是個國土麵積較小的島國,資源貧乏,能源和礦產資源等主要依賴國外進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經濟又受到嚴重破壞,但是經過短暫的國民經濟恢複時期,其國民生產總值和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很快就恢複到戰前的水平。之後經濟發展很快,到60年代末,日本就已成為除美國和原蘇聯之外的世界第三經濟大國。與此同時,日本外資的出口值增長很快,成為僅次於美國和原聯邦德國的世界第三大貿易國。

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受製於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規律,又在具體的特定的國內外條件下出現的。

從國際環境看,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大發展時期,世界上的工業原料和農產品價格低廉,這為資源貧乏的日本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原料條件;同時,戰後新獨立的國家和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為發展本國經濟也迫切要求從國際市場上購買各種機器設備,使日本的工業產品有了廣闊的世界市場;日本利用其他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無暇顧全之機,占領了東南亞市場,並以此為基礎不斷擴大其世界市場。國際有利環境也表現在美國的扶植上。國際有利環境還在於戰後適逢世界性第三次科技革命,日本工業設備雖在戰時受到破壞或已十分陳舊,但戰後則積極引起歐美先進技術,迅速更新設備,從而可以更快地提高勞動生產率。

但是,日本經濟能夠順利發展還要取決於國內條件。

1.日本原有經濟基礎較強,戰前其經濟發展速度就高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

2.日本一貫重視人才開發,重視教育,充分發揮本國擁有豐富的、文化科學素質高的人才資源優勢,以及工資較歐美國家為低的優勢,使其產品質量高,成本低,從而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

3.日本發揮其地理環境和地理位置優勢,也是其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尤其利用島國位置和太平洋沿岸的優良港灣,填海造陸,新建大型工業基地,挖築深水港,廣建專業碼頭,使大型油輪、礦料專用船等能長驅直入,為以低運費從國外大量運入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大量輸出工業製成品提供了方便條件,這對日本這個加工貿易型國家是至關重要的。

4.一般認為,日本人民生活勤儉,儲蓄率極高,為國家經濟發展積累了資金,也促進了本國的經濟發展。

5.戰後日本軍費開支少,有利於集中人力、財力、物力發展經濟。

6.戰後初期,日本在政治、經濟上進行了一些改革,政治局勢比較穩定,曆屆政府對科學管理經濟的重視,各項開發經濟政策的實施以及公共設施的修建等等,都有力地推動了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

新加坡在經濟發展中的獨到之處是什麼

新加坡是由新加坡島及其附近50多個小島組成。新加坡是地窄人稠的城市型島國,自然資源也十分貧乏,然而在新加坡人民長期辛勤努力下,充分利用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恰如其分地開發了人力資源,並采取一係列符合本國實際且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切合時宜的方針政策進行建設,揚長避短,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經濟發展道路。新加坡是加工貿易類型的國家,是東南亞地區的交通中心、貿易中心、工業中心、旅遊中心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號稱“東方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處東南亞的中央部位,北麵與馬來半島僅隔1.2千米寬的柔佛海峽,兩邊有長堤相連,交通便利;南麵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望,是太平洋、印度洋兩洋航道要衝,東南亞國家之間、東西方之間、亞洲和大洋洲之間的海空樞紐。新加坡地勢低平,水深港闊,地處低緯,風暴罕見,潮差很小,又無泥沙淤積,是世界第一流的天然良港,早在1819年已辟為自由港口。按港口吞吐量和進港船舶注冊噸位計算,現在新加坡港已是東方第一大港,是世界上僅次於鹿特丹港的第二大港口。在繼續實行自由貿易和擴大港口業務的同時,新加坡近二十餘年來又大力發展製造業。為配合航運業的發展,該國因地製宜,有選擇地發展了加工工業。

由於輪船、飛機需要的燃料油數量和品種的增多,以及日本和東南亞對石油的消費日益多樣化的需要,新加坡利用其位於西亞原油產地和東方石油消費區之間的位置,發展了煉油工業的石油化學工業,現已有七家大型煉油廠,日加工原油能力相當於東南亞地區煉油總量的40%。煉油工業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5以上,新加坡已成為世界重要的煉油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