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賣點炒作一定要有深度(1 / 2)

本節所講的深度,就是要通過賣點炒作將貨鋪到消費者心裏去,並讓消費者產生對品牌的忠誠度。消費者的忠誠度是檢驗賣點炒作成功與否的唯一判斷依據。

賣點炒作的目的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搶到最大的市場,市場又分兩種,一種是看得見的市場,它就是擺在不同地區不同商場貨架上的各種消費品形成的市場,一種是消費者的心裏認可市場。

任何企業都需要兩個經銷商,一個經銷商把貨鋪在消費者心裏,一個經銷商把貨鋪在消費者麵前。在消費者心裏鋪貨能使消費者產生購買的欲望,在終端鋪貨則保證消費者想購買時買得到。把貨鋪在消費者心裏,需要借助賣點炒作的力量。

有一個調查數據顯示,44.3%的人在進藥店之前,就已經決定了要買哪個品牌的藥。這說明,通過提升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占有率,可以迅速提高其市場占有率。而要提升在消費者心中的占有率,最主要的就是要靠傳播。

奧格威說,賣點炒作的最終目的是銷售,這句話沒錯。但也正是奧格威創造了品牌形象學說。他說,每一則賣點炒作的投資都應為品牌印象的積累服務。

可見,促進銷售與塑造品牌是緊密相連的,沒有品牌基礎的旺銷經不起任何考驗,隻能是暫時的,有了品牌,有了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占有率,才能長久地促銷。

品牌的價值是在傳播過程中不斷與消費者接觸形成的。因此,品牌資產的形成與傳播媒體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信度低、權威性差的弱勢媒體,會對品牌資產形成負積累,而可信度高、權威性強的強勢媒體會幫助品牌在消費者心中建立好的印象,不斷積累品牌資產。

很多企業做賣點炒作都出於實現銷售的原始目的,沒有意識到品牌資產的積累,甚至在透支品牌資產。他們往往選擇在弱勢媒體做鋪天蓋地的賣點炒作,或說一些不負責任的話,短時間內引起了消費者的注意和好奇,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產品銷售也得到了提升,但是品牌的認知度、品牌忠誠度、品牌聯想等並沒有隨之建立起來,這種賣點炒作傳播對品牌資產造成很大傷害,最終造成銷售的損失。

強勢媒體是品牌的助推器,能夠完成在消費者深層心理的鋪貨。強勢、主流媒體不僅能促進銷售,在對企業品牌資產的積累方麵更有著天然的優勢。

我們不妨來看看蒙牛是怎樣利用強勢媒體炒作,來迅速搶占消費者心智資源的。

1999年,蒙牛起步的時候,一無工廠,二無品牌,三無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蒙牛把300萬元啟動資金中的三分之一用於賣點炒作宣傳,1999年5月1日,在呼和浩特市一夜之間就推出500多塊戶外賣點炒作牌,上寫“發展乳品行業,振興內蒙古經濟”,底下是“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有人覺得很奇怪,蒙牛為什麼不做老大,甘做老二?這正是蒙牛精明的地方。

蒙牛認為,在消費者看來,什麼是老二,離第一最近的就是第二,消費者不知道你企業有多大,他隻是感受,心理認同,大家都知道老大哥是伊利,知道當年伊利銷售額是12億元,老二卻找不著,蒙牛站出來說是老二,消費者就認同你是老二,消費者覺得老大12億元,老二也應該是11億多,這樣,蒙牛產品還沒賣,在消費者心中就成了11多億元的企業,蒙牛成功地利用賣點炒作搶占了消費者的心智資源。

40多天後的5月13日,蒙牛與中央電視台簽訂了第一份賣點炒作合同,6月1日開始在中央電視台投放賣點炒作,雖然蒙牛當時投放賣點炒作很少,但蒙牛集團卻借此在內蒙古電視台做了一個賣點炒作:“振興內蒙古民族工業,爭創中國乳業名牌。蒙牛乳業產品賣點炒作從6月1日開始走上中央電視台。蒙牛乳業產品隆重推向全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