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課堂學習研究如何促進語文教師專業發展(1 / 2)

本書第一章指出香港的教師多在職前培訓的時間完成專業培訓的課程,在學校教學的生涯中通常得不到正式的再培訓機會,但在教改的影響下,教師協作及校本研究等皆成為教育當局推崇的教師專業發展方向。課堂學習研究是一種集體學習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在研究過程中,不同教師對於學習內容及教學方式各有不同的理解(V2),同儕間的互相學習及對話能使由經驗得來的那些隱性知識清晰化,提升教學,從而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學校的交流文化也會得到改善。總括來說,通過課堂學習研究,教師擴闊了自己的教學概念,深化了對學生學習的理解,而且,為了更能掌握專業實踐,他們在合作組織教學活動方麵也更加主動,最終實現專業發展。課堂學習研究這種教師專業發展模式體現了近年來教育界所提倡的教師教育的基本精神,包括:強調校本、重視教師之間的協作、建立教師學習社群、教師作為研究者、專家引領式的院校協作教研活動。

一、深化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

通過參與課堂學習研究的討論、觀課及評課活動,教師能深化他們的學科知識及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教師和教研人員在進行課堂學習研究的過程中,探討涉及學科知識的架構,層麵既廣且深,除了要厘清學科知識版圖以確定學習內容外,更要辨識學習內容的關鍵特征。與教研人員之間的互動,必然會加深教師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而教學實踐的驗證和對教學實踐的反思,則能夠深化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例如在小學閱讀理解的個案中,其中一位教師於課後會議時說:“通過這次計劃除了讓我體驗課堂研究的過程,更使我的本科知識和教學技巧有所裨益,對閱讀的過程及如何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的認識也增進不少。”在第五章朗讀教學的案例中,可見以往因為中文科課程綱要中忽視朗讀教學,以致教師長久以來都不重視朗讀教學,故不懂得如何指導學生朗讀。教師通過教學研究,明白了朗讀的重要性,掌握了朗讀教學的一些方法,成為教師日後不斷改善朗讀教學的基石。

二、掌握運用變易理論處理教學問題

以變易學習理論為基礎的課堂學習研究,能讓教師掌握一套有效的工具,作課堂設計及分析之用,其中涉及的重要概念包括如何選取恰當的學習內容,分析其關鍵特征,以及創設變易使學生審辨到關鍵之處,這些都成為教師設計、修訂及分析課堂教學時實用而有效的概念。變易學習理論能讓教師對學習內容作出恰當的取舍,對學習內容的關鍵之處作出更深入的分析,並且更細致地留意學生對學習內容的不同理解;而觀看同行以不同的手法演繹相同的學習內容,則有助於他們構思較有效的教學方法。例如在第四章關於開首段寫作教學的案例中,在研究課後的檢討會議時,教師能分析在不同教節中變易運用的不同,以及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反映他們已掌握運用變易理論來作為課堂分析及改變的工具。在另一個語文教學的個案中,一名教師形容自己如何於平日的課堂運用變易理論時,指出變易圖式對他的幫助。他回想以往的教學,發現自己平日也有用“比較”,隻是沒太留意細節。學習了這理論後,他時刻提醒自己作比較時,一定要讓某一些事物保持不變,使學生專注於教師希望突出的部分,更容易發現變的事物,學得更好。

如上所述,變易理論已經成為一種教學工具,既能引導教師進行探究實踐,嚐試盡力從學生的角度來理解他們的學習投入感,又能幫助激發教師的專業實踐,提高專業水平,加強自身教學。

三、深化對學生學習的認識

教師還發現這計劃令他們對學生的學習難點有更透徹的理解。許多完成課堂學習研究的教師在分享報告會時都指出,他們發現如要想出合適的教學策略,就必須先理解學生,而前、後測和訪談是一種有效的工具,讓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難點有更具體的理解,讓他們發現什麼才是學生的學習難點,發現原來很多時候自己的授課內容並沒有針對學生的難點,反而在一些已掌握的事項上卻花了過多的時間。正如第三章閱讀教學個案中其中一位教師指出,看到前測的結果後教師住往才發現學生真正的學習需要:“當初,我們選擇這個課題的時候,曾經擔心它太艱深,二年級的學生不是太能掌握得到,但從教學的過程看到,學生在答問題的時候,他們是蠻有信心的,可見學生是跟得上也學到了。”另一位教師說:“我曾經看過前測的內容,其實對一個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程度相當深奧,二年級的學生跟得上嗎?當我們進行一年的研究之後,我發現是可以的,之前發出的那個問號,我完全把它擦去了……”